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佳讯 《广告大观》2004,(8):135-136
25年来,大量的中外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实战积累了关于“中国市场营销”的丰富知识。这无论对于营销学科和知识体系在中国的建立还是中国市场经验对于世界学坛的贡献,都是异常重要的力量。这里,我想通过分析跨国咨询公司服务于中国市场的经历,概括他们对于中国市场的营销经验。我们发现,外方人士对中国市场的认识和看法不断深入,这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2.
希望在中国市场捕捉广袤机会的跨国公司必须认识到,尽管中国有巨大的潜力,但总体来说,中国的消费者还是太穷,大多买不起他们需要或者想要的东西。如何将消费潜力转化为消费现实,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长时间的复杂课题。  相似文献   

3.
“掌握变革,运用变革”是达彼思中国的座右铭,他们立足于国际视野,凭借对本地市场、消费者和品牌变化最细微的了解,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传播与市场解决方案。在为客户创造改变的同时,他们自身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不管是运营上,还是策略上,或者是在客户合作上,他们都在创造着自己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黄升民 《广告大观》2010,(12):21-23
中国广告业还有多少优势呢?在火热的经济中,广告人彻底被边缘化,他们再也不能走到舞台的中央。为什么只有30年,中国广告公司的发展就开始老龄化?是制度的缺失,是广告人的沉沦,还是市场对创意的厌倦?  相似文献   

5.
中国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必须适应转轨过程中“独特的”商业规则,对于在华的外资中小企业来说,是生存,还是死亡,确实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外贸商人来说,参加广交会是他们一年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或是开拓新市场、或是维护老客户,广交会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平台,也蕴涵着巨大的商机。尽管对广交会趋之若骛,但一些“老广交”也还是对此有一些自己的感触,比如他们认为广交会邀请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众多本土广告公司发展的一个坎,所以我们听到很多声音,兼并、控股、重组、集团等。通过外资公司这么多年在中国的市场表现,我想即使广告市场对其全面开放,本土公司通过改革还是有很多机会与他们抗衡。  相似文献   

8.
OTC市场千变万化,但管理OTC代表第一位的还是他们究竟去没去药店拜访,第二位才是他们拜访的质量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易宪容 《商界》2015,(3):27
要确立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就得对住房的性质全面反思、重新界定。在中国,住房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框架中,给出的标准答案是,住房就是投资品而不是消费品。在他们看来,因为住房的购买支出是长期分摊,长期持有后会升值,所以住房是投资品。  相似文献   

10.
张宇 《新财富》2009,(8):164-164
卖方分析师不仅承担为中国资本和资产定价的重要使命,还是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中的“蝴蝶”,他们左边翅膀连着投资者,右边翅膀连着上市公司,通过深人的研究形成对资产的定价话语权,提高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