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毒供应中心是对医院感染进行控制的主要部分,也承担着整个医院全部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器具、器械的回收清洗和发放工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就促进消毒供应中心持续质量改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护理管理对于控制医院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我院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监测,观察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2009年的2.31%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到了2010年的1.44%,在2011年降低到了1.26%。结论医院应该重视护理工作,加强护理管理,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医院感染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3.
在医院感染工作中,规范合理的医疗废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医疗废物中存在大量的致病微生物和各种锐利器具以及有害的化学物质,倘若处理不得当,将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对人们的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医院专业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人员作为医院工作人员中感染几率最高的人群,不仅需要加强此类工作者的培训,还需要增强医疗废物下收人员对于潜在危险因素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医疗废物在处理过程中的自身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4.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一大难题,为保障医院医疗安全、保证消毒物品的质量控制,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文就我院及我科感染管理方面所做具体工作作一阐述,便于与国内其他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5.
一、微生物检测中消毒与灭菌的意义 在微生物检测工作中,通过监测了解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物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有利于及时修正消毒方案,改进消毒、灭菌方法,保证消毒与灭菌效果。以达到预防实验室内感染的发生,使实验室内感染发生率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消毒供应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合理的建筑布局和流程设计不仅能够保证灭菌物品质量,也能够有效的预防感染。本文主要对消毒供应室的建筑和流程设计进行分析,对保障患者的安全,杜绝医院内部的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呼吸科病房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分离呼吸科病房住院患者的病原菌,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医院内感染中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最高,二重感染发生有增多趋势。结论提高呼吸科病房医院内感染的防治意识,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污染物的回收点和集中地,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化学消毒剂、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使用后的手术器械、高温、蒸汽等,极易导致工作人员的健康受到损害。因此,医院应重视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将职业危害程度降至最低,以保障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9.
通过加强母婴同室感染管理,建章建制,加强宣教,做好消毒隔离等。工作的不断持续改进,使母婴同室的医院感染率大大降低,保证了母婴安全,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妇科收治的306例肿瘤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06例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22例,感染率为7.19%,感染部位以泌尿系为主,占54.55%,其次为呼吸道和手术切口,分别占22.7%和13.64%。应用抗菌药物等等,是导致妇科抗肿瘤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0.05)。结论妇科肿瘤患者术后感染是多因素结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率较高,应根据相应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缩短手术暴露时间,强化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手术室环境与器械的管理,做好消毒隔离无菌工作,保持病室清洁,空气流通,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控制基础疾病等,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院门诊感染管理对提高医院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12月的门诊患者10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感染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0.2%,患者满意度为99.8%;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6.4%,患者满意度为9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感染控制的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识,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确保了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针灸康复科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目标监测,减少感染隐患,规范针灸康复操作行为,降低感染率。方法根据感染高危因素,确定医院感染监测项目,设计监测表格,制订监测人员职责,按照要求实施目标监测,进行环节质量监测与控制。结果通过医院感染目标监测,使医院针灸康复科感染率达到较低水平。结论通过医院感染控制目标监测,规范了针灸康复治疗行为,有效控制了针灸康复患者的感染率和医疗隐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合办公,密切配合,发挥各科护士长的管理作用。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培养科室监控护士,确保医院感染管理措施的落实。结果使医院感染管理和消毒隔离技术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结论护理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重症医学的发展,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随之建立,为重危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ICU集危重患者治疗、护理和抢救于一体,同时也成为了现代化医院的标志之一。由于ICU所收治患者的特殊性,因此ICU也是最易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1]。为了有效降低ICU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本文首先对导致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ICU病房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感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的医院运转体系结构当中,消毒供应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与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一线的医疗质量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医疗器械用具灭菌、消毒与管理,为一线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无菌器材,是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搞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质量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基于笔者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就搞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的措施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以期对医院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血液透析相关的血流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因为加拿大的血液透析病人从1996年到2005翻了一番。本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加拿大医院血流感染的成本,估算在综合性医院中建立感染控制项目的成本,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材料与方法:用加拿大医院感染监测项目的数据来估算医院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用加拿大健康信息所数据来估算2004年加拿大平均一次血流感染住院的额外成本。建立和维护一个感染控制项目的成本用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1985年的成本换算为2004年的加拿大成本来估算。假设感染控制项目能降低医院血流感染病例的20%~30%。结果:2004年的加拿大15278名血液透析病人中估计共有2524人发生血流感染。全年用于治疗血流感染的成本估计为4901万加元。医院血流感染预防和人力资源的总投资成本为815万加元。建立医院感染控制项目后能带来1452万加元的医疗成本节约。效益成本比在1.0:1到1.8:1之间。结论:本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如果医院感染控制项目能降低20%~30%的感染,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将远超过增加的成本。医院感染控制项目将带来双重效益:节约货币成本的同时改善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工程中的细节管理,确保无菌物品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方法 2011年开始对消毒供应中心灭菌过程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细致管理,保证了复用物品的灭菌质量。结果灭菌物品监测合格率100%,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通过加强人员培训,依法执业,持证上岗,严格操作规程,规范工作流程,注重细节质量控制,完善灭菌效果监测及质量追溯制度,能有效控制灭菌过程,保障医院无菌物品供应,有效预防医院相关感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并制订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的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7月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3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上述患者住院过程中发生的护理风险,并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经验等方法制订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的措施。结果 355例患者中,301例康复出院,54例住院期间死亡,康复出院率为84.8%。301例康复出院患者住院时有17例(5.6%)出现窒息,21例(7.0%)出现尿路感染,75例(24.9%)出现肺部感染。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的措施包括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与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及责任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证管理病房安全与环境。结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可能发生多种护理风险,可通过改进护理措施,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脑出血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护理方法。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无病死病例。结论对脑出血并肺部感染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可减少感染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消毒方法下重症监护病房(ICU)空气环境微生物学特征及医院感染情况,探索科学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12月呼吸内科ICU、胸外科ICU、神经外科ICU的空气环境进行微生物学监测,同时对三个ICU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胸外科、呼吸内科空气环境的细菌监测结果均明显低于神经外科;三个ICU共收住患者687例,113例发生医院感染,胸外科、神外、呼吸内科的感染率分别为10.62%、16.83%、21.34%,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包括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腹部、血液和切口,其中下呼吸道的感染率最高。结论规范的自然通风可以达到空气消毒的目的,空气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是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