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从法规层面明确了各区域的差异化产业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各地产业发展的落差为地区间产业转移提供了市场环境,冀中南地区作为京津3小时交通圈内的区域,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中存在着明显的优势,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以邢台市威县为例,对冀中南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因素做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西北五省(区)2000—2014年面板数据,研究该区域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传导机制上,承接产业转移主要是通过要素注入效应、技术溢出效应、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竞争引致效应和就业扩大效应来影响区域间经济差距。实证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都显著缩小了其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当考虑人力资本变量时,发现该区域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而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时,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差距存在"U"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转向以内生驱动发展等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运用份额-分离法对1998~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点城市和区域进行产业优势分析。结论表明,根据具有不同区位优势地区应采取有差别的产业转移支持政策,重点发展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组成的保险业,发挥其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担风险保障作用,最终形成二者良性循环融合发展,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产业转移理论对中部经济崛起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是企业追逐利润目标的产物,也是企业实现其规模扩张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深入研究产业梯度转移的相关理论及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河南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根据经济梯度转移的客观规律,科学构建接受产业转移通道,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努力营造产业转移环境,积极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上,重新定位区域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立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进而河南省才能够高效地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西部地区只承接高科技产业而不承接低端产业的想法,不切合实际,存在片面性,有可能导致错失发展机遇。中西部地区应当兼收并蓄,在不违背节能减排原则的前提下,多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低端产业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从2000年起,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逐渐规模化,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产业转移不仅使东部地区实现了"腾龙换鸟",而且也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亦可把承接产业视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途径。本文通过分析山西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山西资源优势及"十二五"发展目标,对如何做好产业承接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及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也是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和竞争中,贵州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举措。研究县域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贵州省跨越性发展的重心所在。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出六个有代表性的案例,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为贵州县(市、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跨国公司战略投资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载体。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各种模式中,产业链边际环节的转移已经成为主流模式,东道国主动吸纳的模式也在迅速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国内地区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辽宁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劳动力价格和成本、人才与区位优势等。辽宁的弱势也很明显,市场发育不充分、设备陈旧等都制约着辽宁的引资战略。辽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应该理顺产业对接点,要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必须有效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产业转移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要引导各地区承接不同梯度和类型的产业转移,形成城乡统筹的产业体系;要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增强大城市带大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并推动大量的传统工业逐步向主城以外的区域转移。承接模式主要有要素注入式的直接投资模式、企业内部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以及“产业转移园区”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产业转移中,外部“嵌入”产业和地方“根植”产业存在一个契合问题,只有两者之间契合程度比较高,才表明嵌入产业与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很好,这将有助于产业转移承接地的长期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无法选择具有怎样的资源察赋优势,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样去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吸收或转移适宜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承接地的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据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产业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广西自身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其他方面的相关条件,现阶段的广西在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首先可利用广西的特有区位和特有资源,将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而为广西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提供有效的触发器。其次,由于广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积极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助于强化对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而且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相当程度上也会促进广西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实践中这一点在广西贺州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2011年8月22日撤销地级市建制,管辖区域分别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市)、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确立了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布局,不仅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而且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东部边际产业不能顺利实现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的问题已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很多学者将此问题称之为"区域产业转移粘性"问题,研究了产业转移粘性的原因和对策,笔者认为对此问题完全用"区域产业转移粘性"进行分析并不恰当,笔者首先对区域产业转移粘性这一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部顺利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困境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从产业梯度、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和区域发展四方面分析了甘肃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通过分析甘肃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发现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集群缺乏、劳动力资源水平低、政府行政效率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甘肃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东部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动了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桂东地区由于地缘关系,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前沿优势。文章在全面分析桂东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西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和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进程加快,广西迎来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东部产业转移发展机遇,提高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整体竞争力,就迫切需要加强广西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建设.  相似文献   

17.
湘南地区三市(衡阳、永州、郴州)拥有相似的区位条件、相近的产业基础以及处于大体相同的发展阶段,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存在合作竞争关系.地方政府应建立分工合作协调机制,从而可以走出(竞争,竞争)的“囚徒困境”,实现整体利益的帕累托改进.在政策方面,应健全政府间协调机制,搭建区域共享的产业承接平台;增强地区优势产业配套能力,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链分工协作,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标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8.
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链整合是对区域经济系统的一个他组织过程,而优势产业培植是区域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落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理论模型:外力转化为内力,增量盘活存量。最后,就目前中国落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出现的偏差,应用该理论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转型的思路和目标。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区域之一,目前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为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双管齐下,就要积极实施产业转移战略。而安徽作为长三角纵深腹地,与长三角无缝对接,具有承接长三角产业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不足基础上,对其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是把西部大开发推向纵深的重要突破口。立足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动态及趋势,文章深入分析了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认为西部地区应该通过产业的集中布局、集群发展,促进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产业、装备制造业、生产者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建设,并提出了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