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战前日本农地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农业发展的阻碍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农地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所谓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政府即对这一“纯粹封建性的”农地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1)通过实行“奉还版籍”,使各藩领主的原辖版图和户籍交归政府,从而根本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2)通过实施地税改革,确认实际持有者对土地的私有权,从而确立了近代个人土地私有制。由此取得土地私有权的主要是:幕末以来形成的新兴地主,以“本百姓”为代表的广大自耕农以及持有份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九五”重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第一卷 )》 ,近期由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本书由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董志凯任主编 ,武力、陈廷煊任副主编 ,全书七编 2 5章共约 84万字 ,全面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情况。 2 0 0 2年 7月 2 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  相似文献   

3.
《上海集体经济》2007,(2):35-37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8次审议,召开了百余次座谈会、论证会及专题调研,充分听取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基层群众、专家学、中央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于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现将该法第一编“总则”的第一章“基本原则”、第二编“所有权”的第四章“一般规定”和第五章“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的内容刊登如下。[编按]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的封建地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封建制度下,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农民收取地租。封建地租是封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体现着封建地主剥削农民的关系。封建地租的剥削程度,通常是以地租率,即转化为地租的那部分产品同土地生产品之间的比率来表示的。中国地主制经济建立的初期,就形成了封建地主与佃农对半分成的封建地租率,即佃农以土地主要农作物收获量的一半交纳地租。历史文献中,往往把这种对半分成叫做“均分”、“中分”、“对分”等等,我们不妨把这个封建地租率叫做均分地租率。  相似文献   

5.
本书叙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的中国经济发展史。全书分为五章:第一、四两章分别叙述19世纪40—70年代初和70—9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章叙述农民大起义时期的经济形势;第三章叙述农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的政策措施及其对土地关系的反动作用;第五章叙述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所引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及目前存在的矛盾新中国的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国土地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三次变革。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在土改基础上,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初级社时,实行的是农民个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通史》是国家“七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的最终成果 ,共分九卷。其中 ,林甘泉先生主编的《秦汉经济卷》 ,在李祖德、田人隆、王子今等学者的参与下 ,经过数年的通力合作 ,终于完成了 80万字的宏篇巨著 ,于 1 999年 8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秦汉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收获。《秦汉经济卷》分上、下两册 ,共计 2 2章。其内容包括 :绪论、人口分布、农田与水利、农业生产、畜牧业、林业与渔业、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经营方式、土地继承与土地买卖、手工业生产、手工业中的…  相似文献   

8.
均田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非常重要的土地制度,始于北魏,经北齐、北周至隋唐,持续了三百年之久,影响十分深远.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与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相结合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名田宅”、“专地盗土”与“分田劫假”是战国秦汉时期有关土地问题的三个专门辞语。笔者认为,这三个辞语是了解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三个重要环节。战国秦汉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从公有到私有的演变时期。这三个专门辞语可以说最恰当不过地表达了这个演变的开始、特点和结果。从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建立“名田宅”制度到公元9年王莽颁布“王田令”指责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分田劫假”,相距时间大约为三百六十年。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过程:实行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制度改变力“耕者有其田”的农民所有私营制;土地改革基础上实行以土地、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入股分红的互助合作形式的农民私有合营;经过高级农业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化实现了集体公有公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经济发展阶段述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和租佃制度的变革,使中国封建经济的运行呈现为以国家配置资源为主,地主配置资源为主,和农民配置资源为主的三个阶段,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产权导刊》2014,(1):74-75
正第一次土地改革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准转让。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30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3.
唐宋地的社会变革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一、唐中叶以来封建国家土地制度日益衰落,向土地私有制转化;二、新的土地兼并势力代替了旧来的山东士族老牌土地势力;三、封建租佃制关系占支配地位;四、两税法实施后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地主)、佃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才(自耕农民诸阶层)之间的关系;五、唐宋之际土地关系的变化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困境及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面临两难选择:作为生产要素,土地的产权应当是稳定的,可交易的,因而应当改革现行农地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土地的产权却应当是不稳定的,不可交易的,因而应当保留现行农地制度。用一种“土地”换“保障”的方案,以剥离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将农民纳入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以走出农地制度改革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土地私有,允许买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这种土地私有与买卖,又不能不与各个时期封建国家的土地制度、赋役政策等发生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土地私有不断扩大,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另一方面,封建国家也力图加强对土地私有和买卖的控制,制定了各种法规与制度。宋元以后出现的土地买卖推收过割制度,即是其中之一。从这种土地买卖推收过割制度的演变之中,亦可看出当时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等社会经济发展的某种趋势。一、明代以前土地买卖的推收过割制度从现存的历史文献来看,宋代以前是…  相似文献   

16.
沙逊集团是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大王。直至解放前夕,不论在土地面积,房屋面积和高层建筑的幢数方面,都居上海中外房地产商的首位。它之所以能成为上海的房地产大王,客观原因是上海公共租界所实行的土地估价制度,为上海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和投机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观原因当然是由于沙逊集团所使用的种种手法。本文摘自《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文稿第三章"沙逊集团成为上海的房地产大王"中的第一、五两节。  相似文献   

17.
清代     
笔者所见1993年清代经济史研究论文约70余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往年大体相同。 土地关系 本年这方面的文章不多。衣保中考察了清代八项旗租地形成、发展、破坏及丈放的全过程。八项旗租地指存退、另案、庄头、屯庄、三次、四次、奴典、公户等八项土地,文章认为,在清代旗地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八项旗租地这一特殊形式的土地占有制度,这是清政府为了阻止旗地私有化而设置的一种“纯粹”的封建国有土地形式(清代八项旗租地的形式、破坏及丈放/史学集刊4)。蒋瑜等人利用新发现的清代康乾嘉三朝安徽休宁县的土地税票,研究清代前期的土地法规、田赋制度。税票名称有七种,基本上分为“收税票”与“佥业票”二类,前者是土地产权转移时同时转移纳税义务的凭证,后者是清丈土地时发给业主的产权凭证,二者都是县以下都图发给基层的官文书,文章具体研究了各种票据的内容和作用(清代前期土地税票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中国农史1)。  相似文献   

18.
资本原始积累作为一个重的经济学范畴,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的一种必然现象。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剥夺者”剥夺小生产者、“剥夺者”剥夺“剥夺者”和“剥夺者”被剥夺三个阶段,揭示出了原始积累的历史前提、生成演化以及历史趋向。在此过程之中,马克思的价值立场与最终目标得到了彰显与体现。  相似文献   

19.
由周维平教授、韩继东局长、郭楚硕士、蒋仕伟硕士四人合著的《跨越“九七”的香港财政》一书,1997年6月香港回归前夕由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除导论和附录之外,共分五章,包括第一章“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香港财政概况”,第二章“港英政府的理财思想和财政政策”,第三章“后过渡期的香港财政问题”,第四章“未来香港财政政策的取向”,第五章“香港财政政策与香港的繁荣稳定。”该书以  相似文献   

20.
康熙初年江苏长洲三册鱼鳞簿所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鱼鳞图册是中国封建官府分区编造的作为征税依据的地籍清册。早在宋代曾有部分地区实行过,到明洪武年间正式明令推行。清代因袭明制。图册内容是以田地为主,依次编号,详列地形、四至、田土种类、面积、科则(等级)和业主姓名,有时兼列佃人姓名。这是一项值得重视的经济史料,尤其对土地制度史和土地关系史的研究更有参考价值。本文介绍的是康熙初年江苏长洲县部分都图的鱼鳞簿,计有三册。一册题为“下二十一都二十图清册”,“康熙伍年分奉旨清丈册”。另一册封面残缺,据卷首记载,可以确定为康熙十五年西十八都三十一图鱼鳞清册。又一册题为“销圩鱼鳞清册”。销圩属下二十一都三图,亦系康熙十五年清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