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法理念之于民法制度,犹如灵魂之于肉体。民法理念以其抽象性作用于具体性之民法制度之中,对民法制度产生影响。一方面,民法理念指导民事立法。另一方面,民法理念通过解释法律条文达到指导民事司法之效果。反过来,民法制度则为贯彻民法理念的工具。民法理念最终必须依附于民法制度,某一民法理念的贯彻之最有效方法,便是创制符合该理念的民法制度,通过民法制度的实施实现民法理念之张扬。民法理念的修正与制度的更新,是源于旧的理念被新的社会现实所扭曲。或者说社会生活现实的发展促进了民法理念与民法制度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法制中,民法为最重要的法律制度,对市场经济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民法作为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法律,其调整范围并不局限于市场经济关系,但是现代市民社会本来就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由平等市民所组成的社会。市场商品关系是民法调整的主要对象和核心部分,这决定了民法必然是调整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法。  相似文献   

3.
韦华 《中国电子商务》2012,(20):221-221
我国民法现代化以清末民初为开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除了确立自由、平等、秩序等现代民法精神,构建起当代民法制度的基本脉络之外,也曾出现过三大历史误区,观略我国百年民法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能够深悟道民法现代化的价值,展望民法现代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法治建设工作持续推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国内民法观念同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制之间产生了密切联系,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与民法中的自由平等观念相符,但当前并不具备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明确规定,外加上抽象的民法观念等问题,传统的民法观念已无法在社会主义路线下,与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之需保持同步,使得一些缺陷逐步浮出水面。因此,进一步探究国内市场经济的民法观念法律制度,有着重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闫晗 《商》2014,(44):232-232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产权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异动和创新。作为社会制度进行积极创新的典范,知识产权制度能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技法创新、促进生产。而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和发展对于民法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文章就知识产权的性质和法属阐述作为总起,在民法与知识产权调整对象分析、二者调整方法分析和二者关于权利本位理念的适用论述知识产权在民法理论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商》2016,(10)
对于民法原则,是制定民法规则的基本来源,也是弥补民法规则不足和局限的重要方式,在有的时候,民法原则可以直接当做是法官判断个案的依据。民法原则和民法规则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同时两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本文就民法原则与民法规则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朱敏 《商》2014,(5):202-202
人文精神是一切学科均需要的东西,也是其应该具有的一部分,民法也不除外。人文精神要求的就是认真对待人,尊重人的本性,现代民法也应具有这一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唐红晖 《商》2013,(8):173-173
在我国民法推行时,其进程中的范式在认识上难免就会存在着不足,这种不足的认识很可能就影响着我国民法现代化的良性发展。因此认清民法现代化的价值,解决民法现代化问题以及纠正范式的归根结底就是要理清民法的价值目标。民法是部门法之一,那么这就为民法的核心价值目标进行了界定,那么其价值目标便为私权自治。那么对于民法现代化的价值目标的探析很大程度上便为关注私权自治的现代化。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民法现代化范式,然后介绍了有关民法的价值目标学说,最后详细介绍了民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刘军 《商场现代化》2012,(27):139-140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地位,但是国家同时承认并且保护民法所存在的私有制基础。私有制是民法的根本之处所在,民法也是私有制的根本之法。民法所倡导并且大力发展的私有性质是国家以及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在,如果社会上的私有制被取消了,民法也就不能存在了,同时民法以及民法精神也就消失不见了。如果想要对国家的民法体系进行完善以及提高,对公民的社会地位进行本质上的提升,必须首先发展公民的私有化意识,而随着公民社会等级的提高,又必然会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环境观是分不开的,现代环境观要求民法在环境问题丽前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民法的私法属性反映出民法应对环境问题的局限性,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可以弥补这一局限。当法律没有对民事主体的行为赋予保护环境的相应规定时,法官不能因为没有规定而做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裁判。借助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民法可以发挥环境保护的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法学是做为法学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律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科法学培养目标是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将公民教育蕴含在职业教育中。民法的教学目标是:以民法方法论学习为中心,以民法规则为对象,以民法思维为主导,以依法解决纠纷为目的,培养对现代法治社会具有高度认同感的公民,造就大批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各国民法典对民法的调整对象的规定方式并不一致。我国应在将来的民法央中对民法的调整对象作出一般性规定,这是立法技术发展的表现,也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民事立法实践经验的肯定。我国《民法通则》与《民法草案》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一般性规定,在语法及规定方式上均值得质疑。在将来的《民法典》中,应摒弃语法错误,对民法的调整对象应抽象为“民事关系”术语。为保持民法调整对象的开放性,应对其作概括式规定,而非列举式规定。同时,应在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一般务款中对民事主体也作出一般性规定,对其规定方式,也宜采概括式而非列举式。  相似文献   

13.
王思懿 《商》2012,(11):113-113
私有财产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阐述财产归属的概念,是商品生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社会交往的必然形式。民法中的权利本位同私有财产权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相似性,私有财产权所表现的是人性论基础,体现出人们所固有的自私心理;而民法中的权利本位所体现的是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前提下,社会制度鼓励人们存在这种私心,是对个体的认可。民法的核心体现在对人的自由的保障,而自由的基础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拥有。而民法的经济功能恰恰是对私有财产权的诠释,同时也孕育着效率与秩序。以此,私有财产权与民法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私有财产与民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商》2015,(26):227-228
营利性是商法的基本特征,但随着民事主体不断参与到营利活动中,学者提出民法是否具有营利性的疑问。尽管我国现行民事立法呈现出民法的营利因素,但笔者认为这是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民商法价值取向的不同,说明民法不具有营利性,商法仍有其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让消费者享受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拉动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在网络大数据背景下,消费者隐私遭到侵犯的事件常有发生,在这一背景下网络消费者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制度的设计显得格外迫切,是否完善不仅与网络消费者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也关系着网络交易市场的稳定与和谐。着眼于我国网络时代隐私权的民法保护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当下的具体国情,结合国外成熟的立法理念,提出完善我国网络时代下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阳帆 《现代商业》2014,(14):275-276
当今的中国正致力于民法法典化的工作,从民法法典化的历史我们可以考证法典化带来的种种益处,法典化的有益部分自然会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但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特征和多样性的需求也形成了反法典化的思潮,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还尚未拥有民法典的国家,要不要进行法典化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充分考虑民法法典化带来的利弊。  相似文献   

17.
《商》2015,(30)
诉讼时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规范,对于维护公民的民事权利,对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诉讼时效制度的相关概述出发,对于民事诉讼时效的立法范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过具体归纳和总结为我国民法诉讼时效立法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法律公正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1.法国。《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规定:“出卖他人之物,无效”。因此,出卖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在性质上属于我国民法理论上的无权处分)无效。那么.此时的善意买受人能否取得该物的所有权呢?至少就动产而言,是可以的。但并非基于善意取得理论,而是基于《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的规定,即”即时取得时效”制度。许多学者认为”即时取得时效”制度就是法国民法的善意取得制度。严格说来,这样理解不够准确,两者的目的虽相似,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法律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完善以及优化,民法可说是自由的王国,而司法自治是民法的最为基本的原则,但是民法保护的不只是个人的自由,也是人人的自由。在民法规范当中也多是体现自治性的规范,但是人们对强制性的规范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存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严格来说,强制性规范是通过公法采进行规范的,而强制性也是民法当中的最为主要的特征。该文则主要对民法的强制性规范进行分析。对其内容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加以优化,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对实际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见义勇为是自然人在履行法定职责或特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公共的或他人的利益,而与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正义之举。在民法属性上,见义勇为与无囚管理、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有紧密联系,不同主体之间可因见义勇为形成无因管理之喷、侵权之喷、违约之破。民法应本教诸正义的观念合理安排见义勇为者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