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树德  李瑾 《乡镇经济》2008,24(8):20-23
文章基于天津市467个农户问卷调查报告,作者分析了农民视角下,影响文明生态村建设公共投资需求的因素。结果表明,村所在地区、年龄、目前职业、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对农民的需求产生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及方向则因具体的基础公共产品项目而异。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皖省例证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的背景,对安徽省水库移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从长期看,农民纯收入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水利建设投资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测显示,未来五年随着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支农总支出等投入的较大幅度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呈现规模报酬递减趋势,但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到达万元以上。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规模仍然不足,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应通过建立稳定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的长效机制,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区间和项目间优先序等措施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2004年,我区克服了“禽流感”疫情、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区106个县(市、区)10880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区市、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老区建设》2012,(1):26-27
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闽委[2011]30号)提出,到2015年,老区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对老区县(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使之与全省的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5.
编辑部: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从河北省来看,主要有两套计算方法,一是县(市)区采用“十村百户”调查方案,即在全县范围内按等距抽样方法,抽取10个村,每村按同样的方法选取10户作为定点调查对象。二是采用河北省制定的“农村经济收入分配和效益表”计算农民纯收入。由于计算采用的样本不同,计算方法差异,因此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很大的差距。如沙河市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按第一套方法计算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82元,而按第二套方法计算应为3145元,两者相差137元。笔者以为,搞准、搞实农民纯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与全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甚至呈现出距离拉大之势。根据统计,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排名在全国第19名,而1995年以后却一直排在第28到29位。2004年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67元,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3.61%。为什么陕西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先后深入到陕南、陕北15个县(区)50多个乡)(镇)及村、组进行了调查,并在6个市和11个县(区),与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人员举行了专题座谈会,在32个乡(镇)村、组与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了专题讨论。关键词:1.陕西省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  相似文献   

7.
《广西经济》2015,(2):30-31
根据自治区调查工作联席会议反馈,2014年,防城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524元,同比增长11.3%。继续排全区第一,桂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以9431元,位居第二。东兴市和港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均突破万元大关,提前实现"万元增收工程"目标。4个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为:上思县7785元,同比增长9.8%;东兴市11860元,同比增长12.5%;港口区10063元,同比增长11.13%;防城区  相似文献   

8.
吴国琴 《特区经济》2007,221(6):158-159
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塌陷”,针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且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下降、农业科技投入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等崛起障碍,应实施因地制宜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和农村人口的转移速度,加大农村的科技和教育投入等对策,促进中部农村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通过对浙江255位农民的问卷调查,就浙江农民对公共产品的满意度现状、需求位序结构和影响因素等问题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农民对现有农村公共产品满意度普遍较低;浙江不同地区的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明显,呈现一定的位序结构特点;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受农民的年龄、婚姻状况、所在地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统计方法分析了1998—2012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历史变化,指出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年增长速度较快;运用基尼系数分析了延安市农民的收入差距,指出延安市农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呈整体下降的趋势;最后提出了增加农民纯收入的政策建议:增加农民受教育机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加强农村公共财政投入,改变投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一直集中在工业和城镇,造成农业和农村长期发展滞后,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农民传统价值观趋于瓦解、乡村公共性严重衰退等诸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障碍。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乡村产业、人口、文化等资源禀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可以说,从过去依靠城市辐射被动发展到探寻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增长模式是一种执政理念上的巨大转变。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来紫堡乡冯湾村为范本,对其实现自我发展的模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提出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弘扬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彰显乡村发展主动性,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精英与村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左停 《乡镇经济》2008,24(11):74-7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精英逐渐成为农村众多精英中的主流精英,也成为村域发展的一支新型带动力量。文章运用文献的方法,在综述基础上指出了目前中国农村经济精英的概念、类型、发展现状及在村域发展中的作用,总结提出村域发展不同阶段农村经济精英的不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该方面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与村镇银行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章分析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各种金融抑制现象和村镇银行在消除这些现象过程中的作用,并就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博弈论框架内讨论了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认为,政府公共投资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博弈过程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由于博弈均衡水平和稳定性状受环境参数影响较大,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互推动作用并非是无条件的,只有那些经济系统处于发散的农村地区,公共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互推动作用才会显现.此外,本文还得出了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化公共投资和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作用的结论,并进行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梁乃云 《科技和产业》2009,9(5):50-52,58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文章在简要分析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农村教育对于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农村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向9亿农民做出郑重承诺: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现全国已有二十多少省市自治区取消农了业税。税费改革与农村经济建设、公共建设如何协调发展?笔者认为正在我国农村开展的税费改革,实质是农村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以农村税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使农民负担状况有了改观,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税费的改革对农村财政体制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时,要从总体上研究农村财政制度改革的问题,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盘考虑,分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对当前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进一步调整,才能进一步完善农村财政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在不断完善和深化。与此同时,日益规范、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将使农村土地利用更加科学、高效,但土地流转中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也给农村土地利用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文章简要评价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着重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正面效应和制约农村土地高效利用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构建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已是时代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要以农村社区重建为平台,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优化农村社会管理,以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书香农家     
熊怡  刘汪洋 《今日重庆》2012,(6):106-107
一场急雨不期而至。巴南区桂花村大学生村官何沛洋.背着一个沉沉的背篼一路小跑。从村办公室到白羊岗社步行要半小时.她担心雨淋湿了背篼里的书。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新视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能忽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农村建设也不能脱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