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彦 《金卡工程》2009,13(4):78-78
电子证据作为现代技术运用于诉讼领域的结果,对诉讼过程中的举证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数民事诉讼案件中,电子证据因其特殊性在一般举证规则下会造成责任的不平衡。在电子证据的视角下,如何衡平对立当事人之间的举证责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民事诉讼中如何平衡电子证据所造成举证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靖波 《金卡工程》2010,14(2):87-88
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都对诉讼中的证据制度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例如证据的分类、证据的取得与排除、举证责任的分配方式、证据的证明力等。在一系列的证据制度中,证人制度长期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审判。司法实践中,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形式诉讼,证人作证难、证人出庭难、证人出庭如实作证更是难上加难,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制度设计的缺失、证人观念的淡薄、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在很多案件的审理中,当事人能够提供的证据只有证人证言,那么如何在审理的过程中去判断与运用证人证言,如何在实践中采信证人证言以及达到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从而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理念,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证人出庭制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能够为实践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3.
周宁 《金卡工程》2009,13(6):65-65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奉行的是随时举证主义,当事人在诉讼任何阶段和任何时候均可以主张新的事实和提出新的证据,甚至在诉讼终结之后都有权提出新的证据,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直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确立了举证时限制度,才结束了我国实行多年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但《证据规定》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仍存在不足及缺陷,为此有必要为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4.
卢鹏 《金卡工程》2010,14(1):39-40
本文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的视角出发,在阐述二者统一性一面的同时,重点分析了二者冲突的原因。并且选择从程序正义角度来探讨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冲突平衡的方式,即强调程序的参与性与程序的公开性,对现行的诉讼规定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孙明靖 《金卡工程》2008,12(12):40-40
民事公益诉讼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新的法律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民事公益诉讼是与行政公益诉讼共存的公益诉讼制度,虽然二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但由于民事关系与行政关系的交叉和重叠,二者在解决公共利益保护问题上有不少交叉和重合,二者共同促进了保护公共利益诉讼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门盈 《金卡工程》2009,13(12):30-31
电子证据在现代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电子证据的多媒体性、易修改性等特点,使其可以多种形式在法庭上出示,这就为审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对电子证据的出示必须遵循法定诉讼程序。基于此,分析电子证据的独有特征,比较其与一般证据的差别成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并完善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从而达到节约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保证网络时代诉讼公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刘晓娜 《金卡工程》2010,14(2):32-33
在英美法系国家,律师(不仅限于刑事诉讼)调查取证早已形成惯例,而且有法律上的保障。然而在我国,由于刑事诉讼一直沿袭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证据的收集工作主要由司法机关依职权进行,律师的调查取证权制度很不完善。本文就对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的保护提出一些完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玮玮 《金卡工程》2010,14(8):80-81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审判制度进行了改革,吸取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在"控辩式模式"之下,继续沿用原有的以阅卷权的方式来进行审前证据信息披露,已不能适应刑事诉讼中对实质公正和诉讼效率的追求。2008年新《律师法》的实施更是扩大了公诉机关庭前的证据开示范围,却并没有规定辩护律师的证据开示义务,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本文仅就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构建中几个存在争议较多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供参照。  相似文献   

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这将对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带来深远影响.其中新确立的法官自由裁量制度、举证期限制度、诉讼辅助人制度对商业银行的诉讼活动既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也给予了较充分地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10.
证据收集程序作为证据制度的核心,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证据收集程序发挥作用,需以完善而充分的制度规定为前提。我国法律虽对证据收集程序作了一些规定,但其在内容上还存在很大缺陷。我国立法者应当从运作机制、收集方法和制裁措施等方面对证据收集程序的规定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闫艳  顾俊怡 《金卡工程》2010,14(6):97-97
必须严格审查刑事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主体是否适格,严格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对刑事电子证据的法庭举证,应当立足我国现有的诉讼规则,充分重视刑事电子证据的特性,在现有的或可预期达到的设备条件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长栋  陈冬 《金卡工程》2009,13(3):74-74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这种转型使得我国的证据收集制度亟需改革。在没有相应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以当事人主义为由将证据收集的任务完全交给当事人是不科学的。我国应建立以强化当事人证据收集能力为主,以法院必要支持为辅的证据收集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刘长乐 《会计师》2012,(20):76-77
<正>司法会计鉴定工作,是司法机关为了发现、收集和审查诉讼证据,指派具有司法会计鉴定资格的人,对各类经济案件的诉讼证据,进行司法会计鉴定的一项技术性工作。司法会计鉴定技术,是以会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学原理、会计实务知识、会计核算和审计的技术与方法,作为司法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证据保全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对于保护诉讼双方利益及维护司法公正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的含义、制度概述及其该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期以来,人行横峰县支行在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工作中,发现贷款超过诉讼时效情况和案件较多,经对横峰法院对金融机构提起诉讼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败诉原因进行了分析,这与金融机构平时疏于诉讼时效证据收集有关,金融机构对诉讼时效证据的收集和掌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详细分析了刑事错案产生的证据因素,包括侦查机关取证不规范、诉讼证明标准的模糊、证人出庭作证规则不足。针对分析的原因提出了三点预防错案的具体建议,即禁止非法取证,强化诉讼证明标准,完善证人的出庭作证制度,希望能对学者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禹桂英 《理财》2003,(5):15-15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应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全过程和工作成果,反映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过程中的职责履行情况。笔者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对如何编制好审计工作底稿谈些看法,与大家探讨。一、端正一个认识———审计工作底稿不是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与收集审计证据是审计过程中的两项密切相关的审计行为。也许正是由于二者关系密切,过去不少审计人员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审计工作底稿应记录审计取证的行为过程,审计证据应依附于审计工作底稿。从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吕辉 《金卡工程》2010,14(10):171-172
证据失权制度规定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实施以来,一直面临较大阻力,实践表明由于我国现阶段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较差,逾期提交证据的情况非常普遍,使其在司法实践中没有严格执行,学界也开始出现相反呼声。笔者认为应当改革我国的举证释明制度作为贯彻证据失权制度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股东代表诉讼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成熟资本市场的核心在于对中小股东合法利益的保护,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建立为中小股东合法利益提供了一道法律屏障。股东代表诉讼与一般诉讼不同,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设计时,应该着重处理好中小股东合法利益保护与防止滥诉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执行效率或成本会影响债务契约的履行成本,进而影响债务融资成本。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下,法律的执行效率和成本也会存在差异。基于2003年到2013年中国债务诉讼案件的分析,本文实证发现诉讼案件的整体赔偿率不高。较低的赔偿率反映出了高昂的诉讼执行成本,并最终会体现在融资成本中。在控制了财务困境和公司特征变量后,企业的潜在诉讼风险与债务融资成本正相关,这一关系在诉讼执行成本高的地区更加明显。同时,在诉讼普遍性较高及信贷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潜在诉讼风险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更大。但是在国有企业中,二者关系变弱。与以往从宏观法律视角的研究不同,本文从法律的微观视角研究了法律与信贷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