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诉讼调解方式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对我们建立和谐司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基层法院的司法实践中,诉讼调解的优势比较明显.但是,由于对诉讼调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法官调解能力的不足、制度设计方面的缺陷等原因,在实践中,诉讼调解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增强调节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来更好地推动诉讼调解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第一步,法官就适用法律规定进行讲解,让当事人明白自己应承担的法律义务;第二步,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当庭调解;第三步,在法官主持下达成共识的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做到案结事了……"这天下午,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民庭法官来到建昌道诉讼服务工作站,将"巡回法庭"的宣传资料放置在办公室的"醒目位置"。"调解工作就是减少当事人诉累,化解当事人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一贴良方。"在河北区人民法院,法官们有一个不谋而合的观念,就是把调解贯穿于始终,既将调解观念牢树心中,更将彻底化解群众矛盾视为是一种责任。也正是如此,近年来,该院不断创新思路,在民商事调解上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以卓有成效的"业绩"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所谓调解,是指当事人在纠纷发生后,由第三者通过说服和劝导当事人,使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得到解决。调解与仲裁和诉讼的区别在于: 1、解决争议的主体不同。在调解案件中,解决争议是由调解员来进行。调解员的指定比仲裁员的指定更为灵活,在一个案件中,只要当事人同意,可以由一名或多名调解员来调解争议。而在仲裁员案件中,一般是由一名或三名仲裁员来审理案件,严格按照规则办理。与审判员相比,其差别就更大了,因为法官的权力是国家赋予的,当事人是无权来自己选择法官的。  相似文献   

4.
冯玲玲 《魅力中国》2010,(23):172-172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中提出“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大力发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扩大调解主体范围,完善调解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加强诉前调解与诉讼调解之间的有效衔接,完善多元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的协调机制,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近年来,诉讼调解制度呈现强势的复兴态势,实务界也把诉讼调解率的提高和诉讼调解的运用作为一种实践中的强势命令。面对诉讼调解的强势局面,更需要我们对之有清醒的认识,既要充分发挥诉讼调解的优势,也不能片面追求高诉讼调解结案率。  相似文献   

5.
答:一、调解分为诉讼外调解和法院调解。 诉讼外调解特征: 1.当事人的行为无诉讼上的意义; 2.主持者可以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机关、仲裁机关、双方当事人所信赖的个人;  相似文献   

6.
徐昕 《魅力中国》2008,(2):113-118
程序自由主义之局限要求在当事人与法院之间重新分配程序控制权。当事人自主与法官职权在程序控制中的动态均衡,决定了不同诉讼结构、模式及其功能的差异。本文以英国民事诉讼中法官的职权作为考察模型,通过分析英国法官在民事诉讼中职权的强化、构成及特点,阐明了有关对抗制诉讼及程序控制权的普遍性误认,并就法官职权强化意味着对抗制终结之主张提出质疑,揭示了两大诉讼模式自我修正、不断靠近的融合趋势,并初步论及民事诉讼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法院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几十年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调解制度的弊端也逐步显现:调解制度的强制性,违背了当事人合意的原则;调解程序的非规范性,导致法官随意性过大等。在司法实践中,可采用调审分离、建立专职调解法官制度、强化自愿原则和处分原则等措施对调解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三调联动”的调解格局,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资源推动诉讼调解,北辰区人民法院以提高调解结案率,降低涉诉上访为目标,以整合调解资源,实现四种调解方式的衔接结合,最大限度化解纷争矛盾为工作机制,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9.
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调审合一、律师参与有限、当事人不出庭等方面问题,影响了调解作用的发挥设立专门调解法官,加强律师功能,规定当事人亲自参与调解,并确定审前调解时限,裁判程序中不予调解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争议调解与诉讼对接机制进行了概述,探讨了我国版权争议调解与诉讼对接机制的适用模式.指出,为了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相互衔接,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就要按照司法机关的指导意见调解纠纷;以立案委托的模式调解纠纷;协调多部门调解纠纷.  相似文献   

11.
孙玲 《魅力中国》2011,(14):161-161
法院调解,即诉讼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曹赛萍 《魅力中国》2013,(20):382-383
摘要:近年来,在倡导“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的司法背景下。及大量的矛盾纠纷进入法院的社套背景下,为了缓解日益增长的诉讼压力,诉讼调解制度受到空前的重视。但是随着调解率的不断升高,调解案件中请执行率也逐步攀升,加剧了法院的“执行难”,也对司法的公信力产生了不良影响。解决调执失衡,需设计科学的调解考评体系、完善调解的保障制度及建立调执结合机制,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调执兼顾,让调解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民事纠纷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对调解不服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经调解而直接提出诉讼,也是公民的权利。要起诉,就一定要写好诉讼状。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审判中最富有特色的制度,从我国法院调解遵循的三原则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备受法官们宠爱的法院调解对当事人的权利损害是不容忽视的,是否能达到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院调解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和一种诉讼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最具有特色的制度创设,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司法理念不断更新,法院调解的弊端逐步显现。完善法院调解应做好以下几点:建立审前调解制度;进一步规范法院调解程序;明确法院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强化程序法实体法约束。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司法调解,学者对现行制度需要改革的认识基本一致,对调解原则的设定略有争议,但对调解制度模式的选择却众说纷纭,主要的观点有全盘否定说、诉前调解说、审前调解说、全程调解说和诉讼和解说,但均未形成通说。也有些学者着眼于审判权与调解权的区别,形成调审分离说和调审分立说。我国的司法调解改革应首先过渡到调审分离,再向调审分立前进。  相似文献   

17.
王留彦 《黑河学刊》2012,(9):74-76,139
通过对我国的离婚调解制度的历史回顾,重点分析当前我国的离婚调解诉讼制度现状和不足,指出当前对离婚调解程序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通过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和地区离婚制度之间的分析和比较,提出我国离婚调解制度发展的方向: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离婚调解制度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构建中国特色的离婚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环境侵权纠纷不同于传统的民事纠纷,传统的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在面对环境纠纷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本文基于环境侵权纠纷的特殊性以及私力救济和社会救济功能乏力,突出了对行政调解机制的现实诉求,分析了当前环境纠纷行政调解机制与诉讼机制协调不力的现状,并从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提升行政调解的公信力;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重新设定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介入司法监控程序,遏制行政权的扩张;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将行政调解与诉讼机制的衔接纳入理性轨道等方面入手,以寻求行政调解机制的优化路径,促进其与诉讼机制的衔接,从而更好的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19.
范美萍 《魅力中国》2013,(20):316-316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对立案前行政机关、社会组织调解与诉讼的衔接、仲裁与诉讼的衔接及立案后行政机关、社会组织调解与诉讼的衔接等两个方面的衔接机制进行了规范,旨在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力量,做好诉讼与非诉讼渠道的相互衔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法官释明权制度在国外被广泛适用,它的行使是对辩论主义的修正与补充,同时提高了诉讼效益,并体现了两大诉讼模式相融合的趋势.在我国确立法官释明权制度是可行并且必要的.但其行使应受到适当限制,并完善事后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