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之一,近年来正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以2009-2016年间CNKI数据库收录的P2P网络借贷研究的相关论文为数据源,借助SATI软件和Ucinet作为分析工具,从年发文量、学科分布、研究力量、高频关键词和共词矩阵共现网络等角度分析国内P2P网络借贷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P2P网络借贷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已形成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平台监管、风险研究、借贷交易行为研究等四大热点领域,研究实力不容小觑,建议相关机构和学者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推动我国P2P网络借贷更加规范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P2P网络借贷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优势和民间借贷的传统优势,在金融领域里开创了一条新的借贷模式。在我国,P2P网络借贷依靠独特的运营模式促成其成交量正在迅速增长。文章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P2P网络借贷借款者和投资者的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博弈过程,试图找出P2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P2P网络借贷的运行模式与风险管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馨  李慧敏 《改革》2015,(2):60-68
P2P网络借贷具有贷款期限短、金额小、重视贷款者信用材料、融资门槛相对较低等特点。现阶段,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政策法律风险、监管风险、洗钱风险、操作风险、网络风险、信用风险。防范P2P网络借贷风险,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应明确监管主体,加快监管制度建设;扩大征信范围,完善全国征信系统建设。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角度来讲,应完善网络技术,降低网络风险;明确金融职责,强化操作流程。从借贷者和贷款者角度来讲,应建立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的互信。  相似文献   

4.
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了10年,在这10年当中行业经过了3年缓慢的发展以及3年的快速增长之后逐渐的归于理性。政府对于P2P网络借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是对市场已有创新的肯定,也是对行业的认同。随着行业的发展,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增强,P2P网络借贷逐步向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风险与创新的平衡问题是P2P网络借贷监管难以回避的问题。文章介绍了P2P网络借贷的监管历程及现状,重点分析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以期对行业规范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源  戴义 《中国经贸》2014,(23):92-9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基础的网上借贷形式,即P2P网络借贷,代表个人对个人的贷款,是资金出借方与资金贷入方通过金融服务中介直接进行的交易,属于民间直接借贷的一种形式。本文主要谈论网络环境下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P2P网络借贷平台凭借其简洁方便的融资程序和低廉的融资成本,填补了银行业借贷的不足,对传统金融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监管难题也客观存在。文章首先对我国P2P的规模、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2个维度分析了P2P的风险,其中内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款人、网络借贷平台、投资人这3个方面,外部风险在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应从准入监管、运营监管及信息披露这3个方面加大对P2P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P2P网络借贷日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民间借贷方式,但近年来P2P网贷平台倒闭、借款人跑路现象层出不穷也揭示了P2P网贷市场平均风险较高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P2P网络借贷平台中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文章通过建立P2P网络借贷的"柠檬"市场模型来分析平台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玫  董沛武 《科学决策》2017,(12):77-94
P2P 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之一,是我国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采取 有效方法对 P2P 网络借贷平台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是引导互联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网贷 效率的当务之急。研究以我国 P2P 行业发展特征为基础,结合企业价值链模型,从基本活动与支 持性活动两个维度,选出平台规模、市场情况、企业成长性、财务状况、技术保障、风险控制六 个二级指标,建立了 P2P 网络借贷平台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三角直觉模糊数的多 属性决策 TOPSIS 评价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对民营系、银行系、上市系、国资系、风投系五个类 别的 P2P 网络借贷平台综合竞争力进行优劣排序,最后对平台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商业银行间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转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此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积极寻求转型,不少银行开始参与P2P网络借贷业务。本文主要介绍商业银行参与P2P平台的现状和发展模式,对银行系P2P平台的概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P2P网络借贷是依托于计算机网络而形成一种金融模式,它的出现给个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是对当前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对比分析中国和美、欧发展环境对P2P网贷的适合度,介绍我国P2P网贷的四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P2P网贷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网贷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失信所引发的问题也表现得十分明显。介绍了P2P网贷平台的主要模式,分析了P2P网贷信用风险的来源,并提出了P2P网贷行业信用风险控制的措施,包括加强道德教育、设立自律自查机制、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完善监管与法律、建立信息共享与批露机制、相关产业的净化等。  相似文献   

12.
借款人逾期行为是P2P网贷投资人面临的主要风险,而平台信息披露与信用评级是投资人能够直接获取的有效信息。收集2016年9月-2017年9月人人贷上已完成交易的借款标的数据,通过构建Probit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二者预测拟合度进而选择预测更准确的回归模型,来研究影响借款人发生逾期行为的因素,并建立借款人逾期率的概率模型。帮助投资人根据此模型对借款人的逾期行为进行初步判断,从整体上减少资金回笼不利的局面,并提高网贷平台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网贷平台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P2P网络贷款是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融资形式.同其他影子银行类型一样,对它的研究和监管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P2P贷款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争议.文章在借鉴美国监管经验的基础上,从金融脱媒以及个人贷款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指出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暴露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中存在的市场的割裂和不完备.并认为应当反思我国金融理论,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系统、综合的金融体系现代化方案.  相似文献   

14.
贺新宇  魏建 《改革》2020,(4):116-132
在我国双层金融监管体制中,地方金融监管机构通过在中央监管规则基础上制定额外的扩展型规则的方式,提高金融监管应对法律不完备的能力,但监管有效性同样会受法律完备性的影响。实证研究扩展型规则对网贷市场发展各指标的影响后发现:扩展型规则能够显著增加网贷市场规模、促进平台以低风险方式退出市场,该效果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省份更为显著,且行业自律也有助于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因此,未来的改革方向是,加快金融立法步伐,以法律法规有效保障央地监管格局,同时加快市场化步伐,形成完善的投资者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5.
钱金保 《南方经济》2015,33(11):53-69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尚没有研究从民间借贷角度探讨其作用和影响。本文基于P2P网贷数据考察货币政策在民间借贷市场的有效性。利用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285家P2P平台的日交易数据,本文分析期间六次货币政策调整对于P2P网贷成交量和平均利率的影响。为确保结论稳健,本文同时使用面板数据和断点回归设计两种计量方法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一)货币政策在P2P市场的作用有限,六次积极的货币政策调整中,能够显著地影响P2P市场利率和成交量均不超过两次;(二)利率政策和准备金率政策的影响没有规律性差异。上述结论在不同模型设定和参数选择下均稳健。针对上述现象,本文从信贷市场分割的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孙世淼  涂俊 《科技和产业》2015,15(1):158-164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形式之一,P2C(个人对企业)在控制信用风险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P2C平台与融资租赁业务之间存在的互补性出发,对二者的主要合作模式和业务实践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指出,在当前的信用环境和税务政策下,互联网上的融资租赁仍然面临融资成本、开票、项目期等实际操作困难。下一步,P2C平台与融资租赁之间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主要会集中在一些前景较好、短期急需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但由于企业财务结构等原因难以从传统渠道融资的项目上。  相似文献   

17.
民间借贷活动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也具有先天缺陷和风险因素。我国民间借贷发展中存在风险隐患。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营造民间借贷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规范民间借贷利率定价机制,遏制民间借贷的投机交易;加强监管,将民间借贷纳入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拓展民间投资渠道,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无线寻呼通信经过快速成长,发展之后而步履趋缓,其原因既有来自替代品的威胁,也有来自同业者之间的激烈竞争,更缘于寻呼业自身未能抓住机遇实现功能服务战略性升级转移。这些问题也使业内外人士更加关注寻呼业,积极探索使寻呼服务市场摆脱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