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比较分析不同区域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和意愿,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为农地产权制度创新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对东(浙)、中(赣)、西(桂)部地区农户抽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浙)、中(赣)、西(桂)部地区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及意愿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农民对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的主流意愿,与现阶段国家主张维护农地集体所有的主张并不一致;农民对相关土地法律的熟悉程度很低;大多数农民认为土地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2.
江苏、江西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农民不愿意土地被征用,普遍反映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农民长久的生活,征地补偿费分配操作缺乏规范,农民缺乏参与权和知情权,征地矛盾日益突出。而产权认知差异是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重要因素,当征地制度安排能够符合农民产权认知时,农民不愿土地被征用的比例显著降低。因此,有必要根据农民产权认知改革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本文构建农地认知对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基于2019年中国西部6省(市、区)1 673户农户家庭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实证检验农地确权对农地认知影响农地流转行为的调节效应及其差异化影响,同时采用相关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农地认知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农地流入行为的影响效应大于农地流出。由于各地政策力度和宣传方法不同,风险规避心理使得农户在流出方面存在差异化。研究进一步证实,农地确权分别增强了农地认知对未确权组农地流出行为和确权组农地流入行为的正向影响,即农地确权在农地认知影响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因此,在继续完善农地确权政策的基础上,需要从加强多主体农地认知的宣传工作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以促进农户参与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逐渐增大,权属与收益争议日渐增多,且土地管理规范也日显不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已成为中央工作的重点之一和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从农民对农地产权的认知角度出发,反窥农村土地确权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困境根源.将目前政策执行方式与农民认知相结合,探讨解决方案,为政府今后更好地推行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及制定农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郭永生  陈晓娣  常焕焕 《价值工程》2012,31(13):271-272
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农地制度虽然经过六十年的巨大变迁,但仍然存在着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不清、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解决我国农地制度拟采取明晰土地产权主体、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机制,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规范、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主流观点认为,要解决农民失地问题,"必须解决农地产权问题,应修改相关法规,明确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特别是农地转为非农地的使用权的转让权"(周其仁,2004).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阶段发达地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总体上较为强烈、流转模式要求多样化、流转收益要求不断提高、对基层政府的管理服务要求逐步提高。影响发达地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内外部因素较为复杂:地区经济发展、农户对土地流转后就业状况变化预期、家庭成员平均受教育水平、非农收入所占比例等因素对农民土地流出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对农民土地流入意愿具有消极影响;农户家庭成员平均年龄、家庭总人口数等因素对农民土地流入意愿具有积极影响,对农民土地流出意愿具有消极影响;农民对土地流转后生活水平变化预期、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则对农民土地流出意愿和土地流入意愿同时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为了提高发达地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需要提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居民教育水平、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保证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农民创业意愿为研究对象,以陕西省为典型案例,从创业需求与创业供给视角分析农民创业意愿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需求可识别Biprobit模型计量统计分析方法,测度衡量地区农民创业意愿活跃程度的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农民创业意愿活跃指数为0.844,创业意愿活跃程度较高;教育水平的提高激发了农民的创业需求;政府创业政策改进与已有创业成功案例示范强化了农民的潜在创业意向;土地产权交易与家庭网络建设加速了农民创业供给决策;自我认知调整与社会资本改善增强了农民创业供给能力;媒体的宣传作用与正规金融机构的资本支持功能在农民创业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让土地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要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核心是推动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制度。发挥土地保值增值的作用,首要任务是赋予农民物权性质的土地产权,进而实现农地产权的商品化、货币化,促进土地流转。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针对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失地农民财产权益的紧迫性,重要的是提高农民在土地交易过程中的谈判地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土地确权概念进行离析的基础上,以二人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为核心建立一个农地产权博弈模型,作为我们分析农地确权必要性的理论基础。依据该模型,分析出农地产权安排存在着不当激励的现象。农地确权必要性就体现在通过赋予农民平等博弈地位和为减少公共领域提供基础两个方面,为突破农产产权改革困局提供突破口,为农地产权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的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产权界定面临着四大困境:一是产权主体界定不清;二是所有权行使主体地位职能的模糊及角色定位的冲突;三是现有农地产权残缺与产权完整性要求的矛盾;四是国家在产权界定中存在保护者与牟利者两大角色定位的冲突。完善农地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思路是:明晰产权主体界定的两步走思路(第一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之前,以保持农地集体所有制为前提,进一步明晰产权主体;第二步,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以后,实行农地国有化,并将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农民);突出稳定性和完整性,完善农地产权权能;突出效率与保护,清晰界定国家在农地产权制度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地产权主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如农地产权主体的法律内涵不清、农地产权主体缺位和农地产权主体利益虚化。缺陷引致了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行为和农地产权程序等方面的不正义。因此,我国农地产权主体必须重构,即借鉴股份制和合作制的方法,将现有的农民集体作农地股份合作社法人式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就地城镇化与三农问题、城乡统筹一体化实践息息相关,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就地城镇化问题在都市边缘区更为突出,开展其相关研究尤为必要。以南昌市边缘区为例,建立农地流转与就地城镇化两个模型,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开展都市边缘区就地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而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发现:(1)性别、家庭年收入、种田意愿程度是当地村民农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可间接作用于农民的就地城镇化选择行为;(2)农户家庭中外出务工人数越多,留守的中高龄农民就地城镇化意愿越强,但却不愿放弃所耕种的土地,凸显了土地在农村的重要社会保障功能;(3)谋生能力强的农民倾向于土地流转,但却不愿意进城居住与生活,农地流转意愿与就地城镇化意愿相冲突;(4)生活环境、居住方式的改变以及农民就业生计的转型等来自城镇方面的制约,令农民对能否融入城镇生活缺乏信心。研究结论可为当地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及类似区域的就地城镇化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今耕地问题(不合理占用耕地的问题)之所以得不到根本解决,是因为对问题的症结缺乏认识,因而相应的政策基本上是治标不治本。问题的症结是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没有掌握主动权,所以虽然采取“世界上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农地却最容易被征用。产权不明晰又必然导致土地市场化不充分,地方政府很容易滥用征地权,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全社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吴洁敏  乔宇 《房地产评估》2010,(9):27-31,33
当前农地金融制度的研究集中在理论层面的制度构建与操作层面的模式设计,对农地金融参与主体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农民参与农地金融意愿方面的探讨。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连、绍兴两地的实地调研,得出农民参与农地金融意愿受家庭经济来源、农地经营规模、农业生产资金充足程度、贷款状况以及还款能力预期等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农民参与农地金融的意愿较低,应完善农村金融和社保体系,提高农民风险意识和信用水平,加强信贷资金监管,培育发展农地金融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农地征用与失地农民利益补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主导的低成本获取城建用地的城市化,并没有为我国生产出低价位的城市产品。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农地征用制度与对失地农民利益补偿机制的缺陷,从而内生出高昂的交易费用,其根源于我国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因此发展我国的农地产权,赋予农民土地发展权,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 保障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当前,对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颇多,大多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实现路径、 发展现状、 实现条件等方面着手.但对我国农地为什么选择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结合渐进主义决策模型讨论为什么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转变土地经营方式、 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并在分析适度规模经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户间逐渐发生分化,不同农户经济社会地位的差异必然造成其对土地处置行为不同。基于长三角地区微观调查数据,本文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户分化对农户农地承包权退出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户分化并未引起农户土地承包权的退出意愿,反而抑制其土地退出行为,即分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越不愿意放弃农地。第二,农户分化通过家庭收入和土地流转两个中介机制作用于农地退出决策。一方面,农户分化会引起家庭收入的变化,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户农地退出意愿越低,家庭收入越低的农户更倾向于退出农地以换取经济补偿;另一方面,农户分化会引起土地流转的差异,土地流转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愿意退出农地,土地流转程度越低的农户越倾向于持有土地。因此,若想优化农村“人地”资源配置,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异质性农户的需求,为农户有偿退出承包地提供差异化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重庆市范围内对306户关于农地三权抵押贷款融资意愿的调查数据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重庆地区农民的农地三权抵押贷款融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访问对象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进城务工频繁度和对农地三权抵押贷款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其农地三权抵押贷款的融资意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地自然增值公平分配的全面产权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配,却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一为“涨价归农”论,其理论支撑是从国外引进的“农地开发权[注]补偿”论。依据这一理论一些人士认为,农地所有者应当拥有完整的农地产权——除了一般地拥有农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项权利之外,还应当特别拥有完整的“农地非农开发权”;这种提法意味着,农地无论以何种方式转变即开发为非农用地,原所有者都应当获得完全的“农地非农开发权价格”或“非农地价格”,只有如此方称得上“农民土地产权完整”;如果国家取得或部分取得这一增值便意味着不公平,即对于失地农民的非农开发权的剥夺或对于农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