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住房制度逐渐向商品化改革,同时伴随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空间出现分异现象,特别是居住空间分异十分明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分析,明确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应对策略,为防止居住空间分异极端状况的出现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区别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空间分异与共生的本质区别是,分异体现了城市居民在居住上的不平等,是支付能力极化和居民社会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共生是一种理想的居住空间状态.通过对二者的居住空间内涵和形成过程进行区分,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启示是,要解决我国已经出现的空间分异问题要从其形成机理入手,并最终引导城市居住空间向共生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居住空间经历了逐渐分异的历史变迁过程.如果不对居住分异加以适当的调控就会出现居住空间极化与隔离问题.城市居住空间极化是社会不公正在居住空间上的表现.城市政治经济转变与城市规划、土地制度改革与房地产开发、住房制度改革与住房商品化是转型过程中城市居住分异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社会自组织力量、制定公正的社会政策是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居住空间分异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晶磊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13)
在住宅市场化的同时,中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的居住分异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突显出来。本文从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几个方面讨论了居住分异问题,并从土地规划,供给等几个角度探讨了解决的对策,以期实现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协调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扩展,空间性的社会实践场域的竞争加大,城市的居住空间随之进行了重组。系统地回顾了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研究,力求在争论中厘清空间分异的若干形态;在综述中透析居住空间分异的结构与文化动力;在比较中阐释结构和文化解释的异趣及其关系。以期为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日趋扩大的实证研究提供清晰的理论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住区规划应对策略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针对当前我国大城市开始出现的不同收入阶层居住空间分异的趋势 ,从理论上分析了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产生的机制 ,并对这一现象引发的社会效果进行了分析 ,从城市住区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群体隔阂——对失地农民城市居住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失地农民的集中安置模式虽然能够高效地推进安置工作,但其所引发的居住空间分异,却带来了城市内部新的"城乡"分裂以及城市居民与失地农民之间新的隔阂.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大混居、小聚居"的安置模式既能促进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再构与生长,又能促使各群体共同生活背景的形成,加快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居住空间分异动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中西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动因不同.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动因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不同动因. 相似文献
9.
城市居住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明显的一个表现,它由市场因素与非市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文章对阿朗索的土地竞标租金模型进行修改,加入中国城市特有的假设条件建立住宅竞标价格模型来分析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现象产生的市场因素。从社会稳定、劳动力市场、城市交通及公共资源四个方面讨论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最后,基于住宅竞标价格模型的分析,我们找到居住分异对策的核心是缩小不同收入家庭对住宅价格反应程度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演化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中国城市居住分异进行阶段梳理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城市居住分异的特点,认为居住分异在空间上已经由大尺度的分异转向大尺度混合、中等尺度的分异,即在城市尤其大城市的内城或近郊区都呈现各类收入阶层居住社区混合现象,楼盘(小区)成为当今城市新的居住分异单元;同时,中国居住空间分异的形成、演变与住房供给方式的发展、演变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价值工程的方法来进行产品的价值评估,以客户需求为基准来对产品的各项功能进行评价,同时,主要考虑产品定位的目标消费人群,兼顾所有其他消费者的需求,以期在未来销售中能够迎合更多的消费者,又能够突出产品定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住宅高度形态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及分析,对住宅高度形态的选择标准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三种住宅高度类型,即低层、多层和高层住宅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城市住宅高度形态合理选择的结论是:低层住宅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住宅形态,多层住宅次之,高层住宅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住宅形态,然后以日本、英国和德国为例,对这一结论进行... 相似文献
13.
14.
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城市物流系统绿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杭州市为例,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结构分解的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测算中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量;基于结构分解方法分析影响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量化其贡献率。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居民消费水平、部门排放强度、部门中间生产需求结构、人口规模及居民消费结构。其中,消费水平与人口规模均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部门排放强度表现为持续的负效应,中间需求与消费结构的贡献率则经历从负到正的变动,总体上表现为正效应。研究表明该阶段我国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动尚缺少低碳维度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软环境建设是衡量一个城市内涵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第一竞争力。本文从构建城市软环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出发,收集宁波、杭州、苏州三个城市相关软环境建设数据,通过比较实证分析宁波市软环境建设的优缺点,并针对性地提出宁波提升软环境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所谓"杭州现象"是指从1998年以来,杭州市的房地产行业出现的供需两旺,房价持续上涨的现象.作者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并重点分析了这其中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及其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杭州西湖南线景区的旅游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一些风景区改造建设如火如荼,但完工之后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却少有后评估.文章力图运用一些数据分析西湖南线景区建设给杭州旅游业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供给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妥善处理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至关重要.论文通过对北京市的实证分析,研究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提出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改革方式,供给基本思路和供给机制:即"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经济属性分析的基础上,调整设施分类和相应供给方式,逐步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作用影响;供给基本思路--"责'钱'挂钩,规划先行,统一建设,分类管理";供给机制--根据经济属性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不计入价格的公共产品、拥挤的公共产品4大类,分类供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