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后发展地区在发展经济进程中出现了财源建设与财政收入相背离的现象。也就是说,地方经济发展壮大却没有带来对应的财政收入的增长。这种状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解决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问题一些主要做法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缓解财源与财政收入背离现象、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已从3000个增加到19000个,至少有1亿农民借此成为了祖辈梦寐以求的“城里人”。小城镇因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镇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促进了乡镇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促进了乡镇企业小城镇的集聚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崛起,从而为培植地方财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为了全面掌握新农村建设拉动农村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情况,结合赣州市新村办相关文件精神,最近,江西省上犹县组织专门力量,对新农村建设拉动农村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对象为社溪镇石崇、塘坑村二个村的40户农户,其中石崇20户农户为去年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的农户,塘坑村20户农户为非建设点农户,通过直观的对比分析,新农村建设为激活农村内需起到较大的拉动、带动、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7.
8.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给基层政权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和压力,泰安市重视抓了乡镇财源建设,去年初在肥城召开了全市乡镇财源建设现场会议,研究探索加强乡镇财源建设的措施和途径。为全面了解进展情况,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源建设工作,泰安的同志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状况,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这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十分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11.
12.
13.
工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是推进财源建设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三明市按照“工业立市”的战略决策,市、县两级政府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工业园区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4.
胡毅 《新疆财经》2002,(6):19-20
"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前二十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跨进的宏伟蓝图,意义重大,振奋人心.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培育财源,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不仅是确保地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可靠保证。有效解决当前地方经济与财政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培育地方财源,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天津市经济与财政发展状况,对地方财源建设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济南市地方财源处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济南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决定财政,全市经济总量和增速都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济南市税收收入比重在整个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虽然处于上升趋势。但仍远低于发达城市的水平,同青岛、杭州等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财政收入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据统计,2011年的全国城市一般预算收入排行中,济南仅居于25位,  相似文献   

19.
应把知识经济放在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上。有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发展“知识经济”为时尚早。这种观点有些片面。我国的发展从来是不平衡的,经济的二元化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会长期存在。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但是,国际国内的经验均表明,我国在某些领域内实现“超越”是完全有可能的。从我国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出  相似文献   

20.
据测评,深圳的信息化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集中表现为:信息高速宽带骨干网基本建成,信息高速公路初见雏形,政务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公共事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信息服务业不断向纵深发展,软件和系统集成业呈现出蓬勃生机,信息化已经成为深圳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