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和全球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但是全球有效治理并未自动生成,更非当今世界现实。在全球治理中,国家的角色是矛盾的,它既是最核心的治理主体,也被视为充满问题的治理对象。全球治理有赖于国家为其提供合法性与执行力,然而权力的局限又迫使国家寻求更有效的方式维护自身利益。国家与治理之间相互需求的不对称,导致国家对治理的多变态度,并阻碍全球有效治理的实现。因此,迫切需要探寻规范国家权力运行的治理路径,通过重构国家利益中的自我与他者、构建新型多边合作机制、合理界定国家在多元治理中的地位、维护既有国际规制并推动其改革等,在弥补国家权力缺失与供给不足的进程中增加国家对全球治理的需求,引导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逐步走出低效均衡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作为一项发展完善的国际制度群落,建立和传播领域内国际规范和行为规则,并为参与成员国提供稳定的信息交流渠道。该机制通过塑造问题领域内的社会交往情境来影响成员国在不扩散方面的行为选择。机制内分化的成员国地位给身处机制中的无核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成员国回应制度压力的具体方式受到其在机制内所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社会资本禀赋的影响。作者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机制成员国在参与条约要件和组织实体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结构进行描述,并结合相关案例比较该机制对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成员国行为选择所产生的影响。首先,由参与制度实践构成的成员国社会关系结构并非是均质的。其次,成员国在制度参与网络中的相对位置与其行为选择模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最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是该机制的关键构成要素,成员国同该机构的互动交往模式直接反映了其参与整体制度实践中的行为选择。制度成员国之间形成的社会性关系结构是制度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结构的实证分析有助于全面理解国家行为选择与国际制度情境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实力的进一步增长和国际社会出现有关中国崛起、美国衰落导致的权力转移的普遍认知加剧了中关关系的紧张性。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全面铺开之际,中国政府提出构建中关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已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固有的实体、静态视角不能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这一动态过程提供理论指引,过程建构主义由于其对关系过程的关注而具有独特的价值。作者在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对行为体能动性的发掘提出预防性合作的概念作为关系治理的动力,从而使修正后的过程建构主义在促进关系进化上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得以明晰化,并结合当前中关关系的实际指出,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关系性理解的不足导致的关系困境而非结构、地位困境是造成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新型大国关系建设重在以关系性的过程视角实现中美关系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6.
中美之间存在非对称相互依赖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外交、贸易、投资、经济自由化与技术等领域,不过这种非对称相互依赖正随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逐渐削弱、中国世界政治经济地位的渐趋增强而发生演变。文章通过构建声誉模型,试图阐释中美非对称相互依赖及其权力变迁的过程。文章认为这一过程可以分为美国占绝对优势、显著优势、相对明显优势、比较优势四个阶段。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文章指出两国非对称相互依赖及其权力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政治与市场的交互影响、要素比较优势的动态差异,其中市场体量尤其是中国市场体量是决定中美权力资源配置的关键要素。虽然目前在中美双边关系中美国仍处于有利位势,但是中国的权力位势正在逐步增加。文章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中美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种关系是推动中美权力变迁的内在动力。文章认为,中美外交关系的改善、中国经济自由化的扩大、投资权力的增强和技术实力的上升,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与经济权力;中方应抓住非对称相互依赖变迁中有利于中国变化的趋势,积极推进对美合作共赢战略,将中美关系引向对称依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8.
东盟中心地位是近年来东盟在地区一体化与东亚区域合作中维护自身整体性、独立性和主导性的重要原则。尽管已获得相关国家的支持和肯定,但其内涵、效度及前景等问题依然存疑。网络视角为考察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在网络视角下,东盟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网络中的行为体之一,能够通过关系与关系网络建构自身的地位与权力。网络分析证明,东盟通过倡议并主导东亚区域主要合作框架,在各领域建立同其他行为体之间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关系性权力,在制度和互动层面占据中心地位。其中心地位体现在对于合作进程的主导、议程和规范的塑造以及主体间关系与利益的协调等方面。建构过程既体现出国际关系领域权力资源的演进机理,同时也具有东盟本身和东亚区域环境所带来的独特表征。东盟需要更加明晰其在地区内外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心地位附带的责任,保持关系性权力优势,以维护自身的中心地位并使之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的是国际关系中社会因素的缺失。作者认为国际关系的主流理论要么忽视了社会性因素的存在 ,要么仍然关注过少。本文首先认可了亚历山大·温特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批评 ,即它们没有意识到国家身份、利益和认同的可塑性。其次 ,认为温特只是引入规范和认同这两个变量 ,对阐明国际关系中的社会性因素是不够的。最后 ,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概念 。 相似文献
10.
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历史理解。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而言,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有首要意义;倚重历史-哲理思考的经典方法应当是国际关系理论化的首要方法。国际关系史研究有其本身独特的重大价值,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关系史学,都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舍此不会有真正的历史理解。 相似文献
11.
联盟政治与军事冲突的关系是国际安全领域的经典议题,既有研究聚焦于国际体系、国内政治、联盟双边关系等因素如何影响联盟介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产生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于联盟会形成由成员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塑造着网络内外的国家之间互动的模式,特定的网络结构也会对联盟成员介入军事冲突的能力和意愿产生影响。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看,联盟网络的结构特征主要由中心势、结构洞数量(网络密度)和联盟内部子群数量决定。利用已有的联盟数据和军事冲突数据,作者系统检验了联盟网络特征与军事冲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网络中心势与体系中的军事冲突数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子群数量、网络密度与军事冲突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拓展了联盟政治与军事冲突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为系统探讨联盟政治及其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和工具,可以与统计分析、案例研究和形式模型等研究方法的成果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2.
争端解决机制是WTO规则体系的重要保障,也被认为是国际司法体系的重大创新。争端解决机制在程序上的独立性使人们相信或者期待,它能够实现国际事务从权力型外交向规则型外交的转变。本文在肯定了争端解决机制在司法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规则导向性的同时,通过对WTO争端解决机制裁决执行情况的分析,指出 WTO争端解决机制并没有超越以权力政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规则导向与权力导向并存才是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13.
14.
革命主义思想传统素来未曾在国际关系领域内获其应有重视,这不止是因为与之相互关联的现实情状(如宗教改革、法国革命、俄国革命)非属常态,更是由于其理论内涵过于含混繁杂,从而使得大异其趣的世界主义、康德主义和斯大林主义被同时纳入革命主义范畴之中。为此,巴里·布赞等学者试图以本体论为基础来重新厘清并界定革命主义,其结果是原属其中的斯大林主义和康德主义被摒除在外,由此使得革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世界主义。而这显然不能为马丁·怀特所认同。因为在其看来,这不仅是对革命主义思想传统核心内涵的巨大偏离,而且忽视了革命主义思想传统实际上可能依然塑造着至少是某些国务家的思维。事实上,近来由新保守主义思潮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所引致的事态已然足以证明革命主义思想传统绝非仅存在于非国家行为体的行事之中。因此,唯有回归怀特对革命主义的界定,把握其核心内涵,才能明了革命主义在国政方略中绝未泯然于世,并因而能够给予其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以应许地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应该具有四个要素:冲突的和动态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社会分析;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作者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一些作品和世界体系论、依附论以及考克斯、海默等人的理论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应该是以这四个要素为共性的。据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应在坚持国际关系矛盾性与冲突性的同时,避免教条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为一种简单的激进主义;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具体的国际生产活动对国际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强调经济主义;从理论上深入地探讨国际伦理与世界正义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批判现有的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建构主义原则上可以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实体理论相融合,建构主义试图在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之间走一条"中间道路",因此它与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并非截然对立,这就为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话提供了前提条件。建构主义与现实主义融合而成的现实建构主义有两个核心假设:一是国际政治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二是国际政治无法超越权力政治。因而,现实建构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探讨权力的多种形式及其在建构国际政治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治理是基于权力关系的网络行为者的利益博弈,旨在建立有效的交互模式和制度以充分实现经济效能。网络治理若遭遇外部利益相关人强势干预时可能导致失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治理失效迫使联邦政府作为核心行为者直接介入通用汽车网络治理,将网络强制性通道点从"美国汽车联合工会满意"移位于"让通用公司生存和发展",并通过贷款实施细则破坏现实网络联结,重新设定通用企业网络治理程序和规则,重构通用网络权力治理结构,促进通用企业网络优化升级。通用重组事例对我国政府科学干预产业治理、推升产业竞争力有良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层级以多种形态普遍存在于各种团体和组织中,然而现有研究却很少关注董事会团队的层级结构。在我国"关系本位"与"权威服从"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权力层级导致的个体互动差异对团队的影响尤为突出。本研究基于组织层级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采用非线性中介检验方法,以2011—2015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探索董事会权力层级通过创新战略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董事会正式权力层级会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战略,而非正式权力层级会阻碍创新战略,正式权力层级与非正式权力层级之间存在替代作用;创新战略对民营企业成长产生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创新战略在董事会权力层级与企业成长之间存在非线性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民营企业优化董事会权力层级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成长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在无政府状态、国家中心论、理性国家论、权力政治论和悲观性的哲学态度方面保持着相对统一,但其内部也在如何看待无政府状态的后果、如何克服安全困境、如何把握权力概念的绝对与相对内涵、如何理解国家的动机与目标、如何看待权力和安全与国家战略行为的关系以及理论的层次区分等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同时,现实主义也面临外部的尖锐批评,被指责过分强调权力政治和国家中心论,忽视变迁、道德、规范等因素的作用等等。争鸣和批判以及对它的回应和求变推动现实主义不断进化,也推动国际关系学科走向科学和成熟。 相似文献
20.
汲取历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国际关系学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从本体论的角度看,国际关系理论受益于对国际关系历史的资料分析和经验总结;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历史比较、历史诠释等史学方法丰富了国际关系研究手段。作者认为,"向历史学习"是新时期国际关系学者加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推进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过程中,国际关系学者应重视坚持历史与理论之间的有机融合,主要在厘清历史研究的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发挥历史经验的理论建构功能、提升历史研究的思想高度这三个方面做出努力,并注意避免庸俗历史类比、历史经验的"以偏概全"和"简单位移"等现象的发生。推进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转向"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其途径也并不是唯一的,能否坚持辩证思维将直接影响到推动"历史学转向"的效果,这就要求国际关系学者能够厘清并处理好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