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下,市场有效和资本收益递减规律决定了跨国人均收入的差距只能由国别间的TFP差距所致,且技术差距是导致TFP国别差距的唯一因素。但近期研究表明,资源错配造成的不同国家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是导致跨国人均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市场失灵和政府制度造成的行业内各企业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产品的横截面差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并对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资源配置效率整体上得到了改善,但依然存在较严重的资源错配。所有制歧视、分税制带来的市场分割、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阻碍、金融扭曲造成的摩擦是造成国内资源错配和TFP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4.
资源错配是制约一国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理论渊源、早期成果切入,简述了资源错配的概念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重点阐述了有关资源错配的三种测算方法,对现有的文献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资源配置与总量生产率框架下研究提升行业间资源配置效率在启动内需动力和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以1999-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研究样本,采用陈永伟、胡伟民(2011)建立的引入中间投入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框架,测度了资本、劳动和中间投入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和产出缺口。研究发现:(1)考察期行业间的劳动、资本、中间投入三大要素对产出的扭曲变动效应均为负数,表现为中间投入扭曲带来的影响>资本扭曲带来的影响>劳动扭曲带来的影响,中间投入的影响最大且呈现扩大趋势。(2)资源错配造成的产出缺口平均为8%。其中资本错配造成的效率损失约为劳动错配造成效率损失的2倍,中间投入造成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约为劳动错配造成效率损失的4倍。(3)工业产出和TFP变动的分解表明,要素投入增长依旧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各行业TFP的提升主要动力源于各个行业总体TFP的增长,份额效应和扭曲改变效应微乎其微。(4)资源错配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行业集中度越高、国有企业比重越大的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本和中间投入过量问题。文章研究表明加强中间投入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启动内需和构建双循环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8.
国家在2010年7月起下调和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本文就此项政策的调整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成本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出口贸易不仅包括一般贸易还包括加工贸易,这两类不同的贸易行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文章将出口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运用差分GMM方法分别研究它们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加工贸易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应该更加重视一般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11.
出口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利用历史数据估算了我国历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然后作者又对历年的出口数据和所估算的全要素指数进行了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通过分析,文章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实际上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后,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出口贸易可能通过那些途径来促进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企业异质性贸易理论框架,将企业的中间品进口行为内生化,全面地考虑了企业进口地位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点,将中间品进口的促进机制延伸至最终品出口结构。继而构建计量模型,经过检验进一步发现,从出口增长方式上讲,零部件的进口尤其是扩展边际的增加有利于最终资本品出口扩展边际的提高,而且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在内生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利用吸收能力理论补充了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吸收环节,构建了一个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内生化技术进步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我国1998~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IV)证实了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对我国省际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进一步分析指出,人力资本对FDI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进口渠道显著,而R&D存量对进口渠道溢出的技术吸收效应比对FDI渠道显著。 相似文献
15.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将其在出口前生产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种税收制度。自1985年4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出口产品退税政策,1994年1月1日我国建立了以新的增值税、消费税制度为基础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出口退税政策对鼓励和扩大企业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10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出台,对出口退税率 相似文献
16.
运用2004~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境外企业(机构)投资名录,将对外直接投资速度引入国际投资理论体系中,从吸收能力视角出发,重点考察投资速度对母公司绩效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对外直接投资速度对母公司生产率的调节作用呈现"倒U型";(2)对外直接投资速度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生产率的调节作用大体一致,但对国有企业生产率的调节作用要弱于非国有企业;(3)吸收能力负向影响投资速度与母公司生产率间的"倒U型"关系,这一点在分样本回归中也得到了证明。政府制定政策时要调控海外投资速度,不同类型企业监管力度和方向应有所差异,企业本身要增大研发投入和吸引优秀人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地在全球蔓延,美国、日本、欧盟等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陷入衰退,给我国贸易出口带来了直接的冲击。出口退税政策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今再次被作为"保出口"的重要财政政策工具使用。2008年8月-2009年6月,短短的十个月时间里,我国连续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如此频繁地上调出口退税率历史上极其少见。因此,有必要对政策实施的背景与政策效应做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即出口货物在出口环节免交增值税和消赞税,同时,退回以前环节已缴纳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产品出口后,税务部门应按照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为企业办理退税。由于税收减免等原因,商品的进项税额往往不等于实际负担的税额,如果按出口商品的进项税额退税,就会产生少征多退的问题,于是就有了计算出口商品应退税款的比率——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率现在是所有出口行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构建CES生产函数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结构调整偏向对比较优势变迁及其共同作用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利用我国1982~2014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结构调整持续朝偏向于技术方向发展,存在结构调整技术资本偏向。同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结构调整偏向和比较优势存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效应,综合效应更多反映纯结构调整偏向效应,而且不同地区呈现分化趋势,这说明结构调整方向与比较优势变迁相匹配才能有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知识资本及其与制度质量交互作用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理论假设,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知识资本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知识资本及其与制度质量交互项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较好地验证了理论假设。在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中国人口红利及资源环境等传统竞争优势日渐消失的背景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应注重提升知识资本创造和积累能力,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下推动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