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光 《中外管理》2005,(2):78-79
2003年岁末,当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在北京饭店走上央视2003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领奖台时,现场气氛之热烈,牛根生情绪之激昂,就座台下的本刊记者至今仍历历在目。但包括牛根生与记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完全没有想到:一场业内倾轧的阴谋已在酝酿,一场死去活来的噩梦随后将至……一切都仿佛当年泰坦尼克号离港时的盛况。正如《易经》所言:“飞龙在天”之后,往往就是“亢龙有悔”。  相似文献   

2.
“如果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我这个董事长将引咎辞职。”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在自己的博客里第一时间回应“原奶中加三聚氰胺”。但是这一切已经太晚,蒙牛连同牛根生的价值一起被怀疑。  相似文献   

3.
王文 《企业文化》2008,(10):55-56
现任蒙牛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牛根生不惑之年开始创业,仅用短短6年时间,就创造了一个家喻户哓的“蒙牛品牌”,牛根生也获得了诸多荣誉和世人的瞩目。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牛根生和他管理的蒙牛企业如此牛气冲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牛根生的做人之道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企业研究》2005,(7):17-19
牛根生 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曾到北京大学深造。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2005年初.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牛根生的财富经历了一次轮回。2005这一年,牛根生凭借1.35亿美元的身价先后跻身胡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也是在这一年,牛根生宣布将在他有生之年,把其个人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在他百年之后,将其所持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此举一出,舆论哗然。有媒体以《牛根生倾囊一捐富有远见》为题盛赞其淡泊名利的财富精神,也有媒体以《裸捐?作秀?》为题将牛根生此举认定为是继“超级女声”之后蒙牛的又一次事件营销。一时间,赞赏、猜疑的声音充斥了牛根生的生活。人们不禁要问:牛根生这样做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读者     
《中国企业家》2006,(14):12-12
牛根生式的成功越来越难了,“商业前智”猜对了“三强”,网友评论,新浪视线  相似文献   

7.
牛根生回忆童年的时候提到“母亲常跟我说‘吃亏是福,贪便宜是祸'”。细细咀嚼这句老话,朴素而深刻,它饱含着中国人待人处世的方法,“吃亏”和“贪便宜”的这个道理与《弟子规》中的“取”“与”原则同出一辙。  相似文献   

8.
周一 《中国企业家》2005,(23):46-47
提到摩根斯坦利的提前离场,牛根生轻描淡写,“不过是换成了其他股东而已。”  相似文献   

9.
“蒙牛”的品牌化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今,短短6年,“蒙牛”已成为中国乳品行业的领跑者。这无疑是一个奇迹!而带领员工创造这奇迹的,正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  相似文献   

10.
“蒙牛”,经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冷饮和乳品市场上与伊利、光明等齐名的著名品牌。然而在“蒙牛”成功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其创始人一一牛根生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999年,身为伊利公司员工、事业蒸蒸日上的牛根生被董事会免职后,他便与其他几个同时被免职的中层干部凑了100多万元,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  相似文献   

11.
本届“未来之星论坛”基本上成了柳传志、牛根生、朱立南等人与未来之星代表老中青三代企业家的现场交流与答疑会。获奖的都是成长迅猛的企业,其首脑自非等闲,但是对“柳大师”(语出牛根生)等前辈还是表现出相当的尊敬,并且争相求教。由于问题都来自企业现实,因而论坛少了宏大、深奥的演讲,更多对症下药的淋漓痛快。  相似文献   

12.
蒙牛的牛根生之所以“牛”,就在于其对财富的收放自如,在这一点上,起码在目前的中国企业家群体中是前无来者的。  相似文献   

13.
<正> “蒙牛”,经过短短两三年时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冷饮和乳品市场上与伊利、光明等齐名的著名品牌。然而在“蒙牛”成功的背后,却有着一段其创始人牛根生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1999年,身为伊利公司员工的牛根生被董事会免职后,与其他几个同时被免职的中层干部凑了100多万元,成立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两年  相似文献   

14.
宽厚者昌     
谁也不会怀疑,当今蒙牛乳业在乳业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已与“光明”、“伊利”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在1999年初,蒙牛创业时,当时被伊利免职的牛根生,虽然“躲”在蒙牛的幕后,也没能逃脱继续受打击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东方企业家》2005,(4):21-21
股神巴菲特:我可以拯救美国,黄光裕:接班人无国籍限制,牛根生:消灭奶粉地方军,央行:币值稳定最为严峻,国土资源部:北京没有“地荒”  相似文献   

16.
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总有一位伟大的支持者。牛根生吃透了这一点,他帮助蒙牛的尖兵们“制造”了一支家庭后援团。  相似文献   

17.
《物流时代》2008,(10):12-16
铺天盖地的毒奶粉事件频频袭来时,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站出来说:“谁也逃脱不了千系。”除了乳品市场的一泻千里之外,想必他指的不仅仅是乳品业的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8.
七年前他是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中年人,七年后他成为中国商业领袖的代表人物,他的落魄与气魄,渲染在怎样一个管理故事里?只要一提到牛根生的名字,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丛林中就会有无数双耳朵竖起来。熟悉蒙牛的人都说,牛根生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在这个掺杂恩怨情仇和资本财富的故事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一次次地被渲染和拔高。没有人会刻意地去渲染平淡,这位七年前还在呼和浩特人才市场找工作的中年人,由于被昔日东家伊利公司剥夺了兵权,人生之路开始变幻莫测。有谁能够想到,一场“复制一个伊利”的计划在牛根生短暂的“落魄”之后悄然启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乳业圈子里,蒙牛总裁牛根生带领他的智慧团队,在人们众说不一的褒贬中,用高瞻远瞩的市场策略,构建了纵横的营销网络,开创了中国乳业高速发展的先河;在人们“疯牛”的赞誉中,用“事在人为”的哲理,创造了这个时代奇迹。  相似文献   

20.
在2003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被视为“新领袖”代表人物的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遭到了投资银行家的善意批评,批评由“牛根生只持蒙牛5%股份”而起:刘梦熊:现在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局的主席也是从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