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好了歌”     
“好了歌”世人都知“吃喝”好;大笔一挥全报了;世人都知“当官”好,大事化小小化了;世人都知“游玩”好,集体怎会穷不了;世人都知“虚报”好,奖匾奖金少不了;世人都知“后台”好,后台一亮全办了;……如今都赞《决定》好,何悉此风刹不了。(白韶钟)“好了歌”...  相似文献   

2.
陈晓东 《秘书工作》2010,(11):58-58
“乱七八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成语,使用频率也很高。通常,人们都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这个成语的。“乱七八糟”中的“乱”字,意为“没有秩序,没有条理”;“糟”本指“做酒剩下的渣滓”,这里指“事情或情况坏”。“乱七八糟”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乱糟糟的”,形容事物无秩序、无条理,乱得不成样子。  相似文献   

3.
辛华 《财会月刊》2010,(2):I0026-I0026
我女儿圆圆上小学时,学校对成绩评定不打分数,只打“优”、“良”、“及格”、“不及格”,85分以上就是优。她成绩一直不错,都打了“优”,但在我的印象中,几乎她的每张卷子上都有些错,也就是说她基本上没得过100分。  相似文献   

4.
张刚 《英才》2008,(1):120-121
“人人都爱IPO!”2007年11月初,激动人心的海报,铺天盖地地贴满了杭州市的阿里巴巴总部。“阿里人”的激动,以及对IPO的渴望,都有着充足的理由。无论你是“十八罗汉”(18名创业者),还是“一百单八将”,或是“五年陈”(在阿里巴巴工作满5年的员工),以及“阿里人”(工作满3年),  相似文献   

5.
《政策与管理》2008,(19):110-111
竞争无处不在的城市中,人很难享受平和,即便随时告诫自己“淡定”,都很难有“平常心”。所以人需要偶尔的“疗伤”、“避世”。只要有那么一刻让自己平和,与自然沟通一下,都是奢华。  相似文献   

6.
余音绕梁     
“你只要签下这个合约,一分钱都不用出,这套房子就是你的了!” ——这是最近杭州一些楼盘采用“零首付”卖房的推销语。杭州售楼史第一次出现的“零首付”,可能是个“险招”,带给开发商和购房者的风险都很大  相似文献   

7.
郑丽贞 《东南置业》2011,(11):74-75
自古“葡萄美酒月光杯”,“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高兴时,失意时,庆祝时,都要举起酒杯,或畅怀大饮,或小酌几杯。不言而喻,酒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如此,无论是白酒还是红酒都“涨声”一片时,酒“华丽丽”地登上了“投资品”的宝座,不仅有关于生活,更与投资有关。或者,投资的另一方面原本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无数次被比喻成“泡沫”。一路看来,接受“泡沫”的乐观者都赢了。拒绝泡沫的悲观者带着他们的“有限理性”,都成了批判者或失败者。  相似文献   

9.
陈淀国 《乡镇论坛》2013,(36):42-43
不知不觉,笔者来到海南省澄迈县已有五六天了,不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宾馆里,每当问起罗驿村,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罢,甚至包括系着红领巾的小朋友,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进一步的回答都是带着由衷赞赏和羡慕的口气:“历史悠久”“名人荟萃”“长寿老人多”“幸福指数高”等。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的问世,“穗七条”的出台都使广州楼市在这个春末夏初充满了期待,很多购房者都在等,希望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等到这些政策落到实处,等到疯狂的房价“恢复理智”。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景洲大厦事件之后(业主收回停车场产权),开发商们吸取教训,重新站稳阵脚。他们的策略就是在卖房时,所有的购房合同都写上“附加条款”,将地下车库、会所、泳池之类有希望赚钱的地方都“约定”为开发商所有。更有些想像力丰富的开发商将小区所有住宅的墙面都“约定”为他们的财产,当然他们这样“约定”是为了通过发布“广告”来赚钱。20年后,当房屋老化,外墙脱落,他们不知还要不要这个“约定”?  相似文献   

12.
吴为 《人力资源》2005,(7):64-65
目前在职业经理人与老板的“婚姻”中,能成为“金婚(50年)”的恐怕没人敢期盼,能成为“银婚(25年)”的也是极少,能成为“锡婚(10年)”的已是佳话,而大多数结合都难于逾越“布婚(3年)”.“铁婚(6年)”的宿命。大家都不希望发生的事,为什么会泛滥成灾呢?  相似文献   

13.
一、“抽屉式”管理 在现代管理中,也叫做“职务分析”。当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都非常重视“抽屉式”管理和职位分类,并且都在“抽屉式”管理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建立了职位分类制度。  相似文献   

14.
企业都在拼命地成长壮大,却不问“为什么”;管理者们每天都在殚精竭虑,却不清楚“目的何在”  相似文献   

15.
现在很多品牌都在讲“故事营销”,并开始大肆宣传。于是乎很多的企业一哄而上,都在请各位“大师”出谋划策,来为自己的企业找个故事匹配。实际上,很多企业的营销故事其实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丑态出尽,身败名裂。其实并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适合做“故事营销”。  相似文献   

16.
姜继玲 《新前程》2007,(10):77-79
“家族”和“部门”的双重归属 Tim人职当天下午就和7号家族的“家长”取得了联系,“家长”利用有限的时间简单介绍了“家族系统”和7号“家族”的情况,并告诉Tim,“9月份有乒乓球比赛,10月份有百胜的成立纪念日,这些都是‘家族活动日’,我们需要做些准备。你有什么想法可要及时告诉我。”同时,Tim也从“家长”那里得知,几乎所有的员工活动,都是以“家族”为单位开展。  相似文献   

17.
鞠红梅 《活力》2014,(2):72-72
目前,几乎所有媒体都摒弃了“记者是一个旁观者”的新闻观点,都在大力打造“主观新闻”。尤其是深度报道,体现记者和媒体的“观点”已基本达成业内共识。面对两年来智能手机突飞猛进的冲击,不但纸媒在用深度报道来“抵抗”,新兴媒体也在用深度报道来博眼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就业》2012,(2):58-58
近日,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并称会为“农民工”群体加上诸如“新市民”等新称谓。一直以来,为“农民工”正名的呼吁,几乎伴随“农民工”这一称谓出现至今。类似的呼吁在各种论坛乃至全国两会上都频频出现,这也让取消“农民工”称谓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此,社会各界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自尊”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尊重”、“被人肯定”!假如对方连看都不看你一眼,“握手”只是虚情假意、敷衍了事,根本没有真心诚意!所以,有人说:“没有眼光对视,就没有所谓的沟通。”的确,“眼光的对视、真心的对话”,才会使对方感觉受到尊重,“自尊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也才能提升对方的“自我价值感”。。C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一个“看不见的讯号”!什么讯号呢?就是——“让我感觉自己很重要!”全世界知名的“玫琳凯化妆品公守’创办人玫琳凯女士,曾说过一个故事。多年前,她开着一辆老旧汽…  相似文献   

20.
郭灿金  许晖 《财会月刊》2008,(12):I0001-I0001
在今天的语义中,“风骚”是一个贬义词,而且通常都用于女人,形容女人举止放荡轻佻。但是在古代,至迟在明清之前,“风骚”一直都是一个褒义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