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柯浪 《中外管理》2008,(9):84-86
中国市场已经开始怀疑本次热钱降临中国,是美国市场策划的阴谋,中国企业在热钱面前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汪洋 《政策与管理》2008,(11):62-64
今年第一季度流入境内的热钱已超过去年全年的70%。它从哪里来?一旦撤离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多大的影响?防范热钱袭击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热钱,有多“热”?当不知不觉地,热钱这个专业的经济学词汇.频频从老百姓的口头蹦出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体会到了“热度”。大家已经能够亲身感受到热钱的存在,日常中司空见惯的大蒜猛然间升为天价,令人摸不着头脑,网民调侃为“蒜你狠”。接着,“姜你军”,“豆你玩”,“苹什么”等词汇相继流行。  相似文献   

4.
苏培科 《数据》2011,(5):16-17
将国际板打造成圈热钱的“池千”?这个说法很不靠谱。一是“池子说”本来就很荒唐,因为连热钱是什么、热钱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能够圈得住?二是国际热钱根本没必要绕个大圈子跑到中国来买中国境外融资主体发行的股票,他们直接可以在境外购买,  相似文献   

5.
一、近期热钱加速流入我国 “热钱又来了”,这是近期占据各大财经媒体头版头条的重要报道。尽管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专家学者都认为测算热钱涌入的具体规模非常困难,但无论从影响热钱流入的因素,还是反映热钱大体规模的主要指标来看,热钱大规模涌入我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热钱流入的规模、动机入手,通过近年的具体数据与相关理论,论证了热钱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其中包括热钱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热钱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冲击以及热钱对货币政策工具效应的冲击。最后围绕消除热钱对货币政策冲击的主要原则——控制热钱的大进大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外商热钱进入越南暴增,2005年才53亿美元,2006年到102亿美元、2007年已高达203亿美元,已经让各省市从“招商引资”开始过渡到“招商选资”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是一体化的,在美联储采取货币宽松政策时,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上地方财政的因素与人民银行大幅放水的刺激,房产泡沫逐渐兴起与通胀率居高不下。但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早在2012年就有转紧的迹象,国际资本回流美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资本尤其是热钱开始撤离新兴市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趋辨亦将逆转。  相似文献   

9.
警惕热钱“密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钱流入的后果可以说“危害广泛”,它们正通过资本项目和贸易项目两大“密道”进入中国2007年第一季度,热钱暗流涌动。根据国家外汇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07年1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是去年全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一半  相似文献   

10.
数字     
张军 《英才》2008,(6):24-24
8000亿美元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对中国“热钱”的计算,截至2005年底,我国境内的“热钱”超过3200亿美元,2006年底和2007年底分别为4000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预计到今年和明年底,国内的“热钱”规模很有可能突破650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1.
热钱,这个被视为悬在2008年中国经济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今随着“中国热钱规模高达1.75万亿美元”的说法,又一次引发了中国经济界的讨论高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总会计师》2011,(10):37-38
欧债危机的升级,会迫使欧洲央行暂停加息,推迟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此时,像中国这样的货币具有较大升值预期、资产市场可能出现反转的国家,就会成为热钱流入的目的国,而资金的大进大出无疑将影响中国资产价格的走势,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面对通胀时,多用提高准备金率,少用加息,让相当一批热钱进得来出不去,从而将大量热钱转化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产业基金,这必是一大创举!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热钱"存在"长线投机资金",本文以影响因素为主线,结合利率、汇率、宏观经济与资本溢价等广泛因素,对"热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热钱"在次贷危机后出现大幅流出的长期趋势,且短期波动加大;"热钱"同中国经济的作用机制未发生结构转变;"热钱"与多种因素存在多重长期均衡,在长期共同因子中GDP最主要,"热钱"影响超过其他因素;对GDP和房价有显著短期冲击。"热钱"应纳入中国整体经济的流动性管理之中。"热钱"对流动性的冲击,"热钱"与经济增长正反馈形成的风险,应纳入宏观经济政策考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2月开始.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拉开大幕.中央政府一年之内三度密集出手调控楼市,力度之大实属罕见。但市场博弈的力量仍然很强大,在境内外热钱和各种资金的驱动下,房价上涨压力仍然没有彻底消除.房价上涨还是下滑成为当前争论不休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总会计师》2010,(12):17-17
“短期投机资金进来了,我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池子里.而不是放到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去,等热钱退走时,放在池子里让它走。”面对热钱流入的担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称中国已在筑池以待。  相似文献   

17.
2011年,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热线。随着全球流动性的过分充裕,愈演愈烈的通胀问题成为了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不得不采取加息、货币小幅升值的措施抗通胀,而这样做的副产品就是热钱的大肆进入以获利。热钱的风险已经在逐渐积累,  相似文献   

18.
热钱在历次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快速大量流入和流出是货币危机的直接导火索。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的制度环境和当前国内外复杂变化的经济形势下,开展热钱的相关研究更具重要性和特殊意义。本文界定了热钱的概念和特性,简要梳理了国际热钱进入中国的动机和路径,分析了国际热钱流入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加强我国热钱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钱都是热的     
郭凯 《政策与管理》2008,(15):12-12
这个世界上没有坏钱和好钱之分,也没有冷钱和热钱之分。此时此刻的中国,是钱都是热的。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中国的热钱流向海南炒房,一月之内使海南房价上涨40%,这就提醒我们,热钱有刺激经济发展的一面,又有其明显的负作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中国,有必要研究热钱的规律,找到管理热钱的方法,给它找个"窝",安上"套",变害为利,促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