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煤矿工业废弃地再利用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以峰峰矿区老三矿为例,通过对其存在问题及潜在价值的分析和对工业废弃地在"产业结构优化"框架下更新利用模式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为此类中小型煤矿工业废弃地再利用规划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工业遗产作为一项独特的文化遗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遗产旅游的价值进行探讨,对株洲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而为株洲市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环境污染中很难分解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这些尾矿由于不能分解,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尾矿的坝也会发生失稳,塌陷等现象。所以,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对尾矿库的复垦与废弃地的再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的尾矿与废弃地再利用的状况,意义及对如何改善环境问题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工业城市的战略转型中,旧厂区的改造更新,使城市中环境恶劣、日渐衰败的工业地段得以复苏,可以产生新的经济价值。本文以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唐山市为案例,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经济功能再开发的具体路径。伴随着传统产业活动的重组改造或搬迁升级,留置在唐山中心城区的大量近代工业建筑遗产可以通过经济功能的再开发,转化和延展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静 《价值工程》2013,32(5):175-176
20世纪末开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辽宁作为中国老牌重工业基地,大量的工业遗产面临闲置与消失。因此开发工业遗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塑城市特色文化具有非常的意义。然而在推动工业遗产基础上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模式是重点和难点,尤其从政府投资到民间投资的衔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的限制,针对中小文化创意产业,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政府全方位支持和监管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工业遗产面临本体认知、保护方式、公众参与三方面困境.遗产区域作为新兴遗产保护理念,在提高遗产价值认知、合理协调保护与利用矛盾和加强公众参与方面具有综合效益,有利于解决工业遗产时间连续性模糊和空间完整性破碎问题.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为例,通过探讨工业遗产资源保护、遗产区域生态修复、遗产游憩系统构建和遗产管理维护体系四个方面,意在探索在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形成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陶庆华 《价值工程》2011,30(29):126-127
宝鸡市作为西北地区的工业重镇和陕西省的第二大城市,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通过对宝鸡市近现代工业企业的现状分析,根据其独有的特点,认为在当前国内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期的大好机遇下,宝鸡市开发作为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遗产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在总结开发原则的基础上得出具有宝鸡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三种模式,为其更好的进行城市建设和工业化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过程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8个公认的我国典型地级矿业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试图梳理我国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过程,综合探索矿业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自然社会的耦合作用机理,重点研究不同阶段的矿业城市空间形成的动力机理和一般规律.研究表明:矿业城市经历“矿业经济-新型制造业-综合性”的完整发展过程,并呈现“矿业经济是空间发展的初期主导,空间结构随城市职能的升级而演变,空间作用呈现集聚与分散的交替”的演进规律.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机理,在于“矿产资源”和“矿业城市功能”的逐步升级,以及各影响因子共同构成的经济力、社会力、政策力在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的大背景下,许多实践已经证明可以促成文化产业发展与工业用地更新的结合。通过对由高校、文化产业、工业遗产这三个要素共同介入的类型案例进行分析,阐明高校是如何带动一部分工业遗产进入再利用过程并完成产业升级的,进而总结出此类型项目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探索高校建设、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协同发展的模式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几年.“工业旅游”成为我国主题公园、农业旅游之后的新兴旅游项目,并以其新创意、新内涵在旅游市场中崭露头角。所谓工业旅游,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为旅游吸引内容,经过设计包装推向旅游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的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面临着经济与社会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通过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的资本构成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日趋严重的限制.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枣庄市为例,首先在明确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其次,通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理论和模式分析,提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应以经济持续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最后结合枣庄市自身资源特征、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与枣庄市相似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与对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试论政府在东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遗存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进行保护和旅游利用除了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外,更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强有力的支持体系等,不仅能够加快东北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发展,而且能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诅咒”指丰裕的自然资源减缓了经济增长的步伐,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反而慢于资源贫乏经济体.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传导机制的概念模型,该模型由直接效应、挤出效应和制度弱化效应组成.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面板数据,对传导机制进行定量分析,为破解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难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和地缘政治合作进程的推进,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突显,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接续产业培育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环节,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旅游产业具有高度的产业关联性,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文章以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旅游产业区位熵、弹性系数和集中系数等相关指标,揭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军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3):99-104
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遗产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辽宁开埠通商之后沿海地区工业文化的发展成就与巨大创造.文章分析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遗产构成,工业遗产保护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旅游利用的整体状况,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政府主导、区域合作、点-轴开发、创意产业带动四种发展模式,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东北老...  相似文献   

17.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讨——以盘锦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日趋严重的限制。本文以油气资源型城市——盘锦市为例,在分析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及其模式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盘锦市自身的资源和地域条件,针对盘锦市历年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和模式,提出与盘锦市相似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对策,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老工业城市的转型与更新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工业城市更新是国际城市规划学术界的前沿性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在我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城市已开展或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老工业城市更新。论文从国际工业化进程总结了老工业城市转型与更新的主要趋向,重点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老工业城市更新的主要特征与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老工业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模式选择、评价体系以及规划编制等方面就如何改进老工业城市更新工作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红  程典  米锋 《价值工程》2012,31(23):92-93
近年来,大量的矿产资源开采,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并形成了许多矿区废弃地。本文在了解国内外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现状的基础上,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山西阳泉市煤矿区废弃地相关特点,对生态植被恢复具体技术和方法进行筛选,最终在土壤基质改良和人工造林两方面找到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为今后煤矿区废弃地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