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走向世界》2012,(7):51
民以食为天。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向被奉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当代,在美食之外,茗茶成为了饮食新宠。中国是茶之故乡。唐代伊始,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人墨客辈出,促进了人们的饮食观念逐渐变化,在酒之外开始重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改荼为茶,开宗立派,把茶的饮用提升为一种独立的饮料和文化活动。几千年中,中国人把茶喝出了文化。对于饮茶,不在于止渴消食,而在乎饮茶中体会超凡脱俗的境界,在闲情雅兴中悟出点风雅。  相似文献   

2.
《走向世界》2012,(16):3
民以食为天。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向被奉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当代,美食之外,茗茶成为了饮食新宠。中国是茶之故乡。唐代伊始,社会经济空前繁荣,文人墨客辈出,促进了人们的饮食观念逐渐变化,在酒之外开始重茶。  相似文献   

3.
丝路茶香     
正茶源于中国。在距今6000年的余姚田螺山遗址中,就发现了多片类似人工栽种的山茶属植物根须。由于饮茶具有特别明显的保健作用,加之我国茶叶区广阔,茶价低廉,所以饮茶之风迅速普及到庶民百姓之中。而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过程中,融入厚重文化的茶叶,又成为特殊的文化产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风尚、中国品质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宁波作为海丝古港"活化石"的重要见证。  相似文献   

4.
茶香韵月     
马盼盼 《走向世界》2012,(27):104-105
山东,孔孟之乡,齐鲁文化几千年来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影响深远。中国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合了儒释道文化,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饮茶之礼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和规范。古代的茶礼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以此产生了饮茶行为的礼节——茶礼,成为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主题,以茶为载体,便能变得风雅起来。  相似文献   

5.
杨青 《中国西部》2013,(22):126-127
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茶圣陆羽记载的"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的神农时期。中国人也素有"客来敬茶"的待客习惯。可见,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一种非常重要的角色。茶行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的饮茶文化杨本礼新加坡的喝茶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难欣赏到的。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喝茶也是多元文化的一种。除了中国茶和英国茶之外,当地人最爱喝的“长茶”(StrechedTea)已成为观光客最欣赏的一种表演艺术。所谓“...  相似文献   

7.
民以食为天。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向被奉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在追求健康饮食的当代,美食之外,茗茶成为了饮食新宠。  相似文献   

8.
刘汝俊 《魅力中国》2010,(3X):167-16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加强,在文化、艺术等其他领域也相互冲击、借鉴、融合。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涉及许多方面,而饮食观念的差别是其中最重要的。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体验性的和注重调和的,西方的饮食观念是理智性的和强调个性的。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我国的茶叶生产、消费和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在盛唐时期,饮茶之风自南向北吹遍全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于是,论茶专著出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销售茶叶开始了,国家收缴茶税出台了……所以史家有茶“兴于唐,盛于唐”之说。  相似文献   

10.
黄小琼 《西部大开发》2011,(11):77-77,91
本文通过对茶的历史,中越两国各自的茶饮习俗,茶道及茶文化的介绍与比较,进一步阐述中越两国茶文化之间的渊源。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而各个地区的饮荼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与文化取向。越南,一个毗邻中国南疆的国度,自然,与中国茶文化也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茶道、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虽断犹续,无论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不使接触者感受到她的一种魅力,奥秘何在?在于人们经由茶道获得一份真善美的陶冶。丰富多彩的茶道文化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茶趣即饮茶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12.
一壶茶前:商场上最顽强的敌人一壶茶后:私下最好的朋友坐落在郑州市经四路一号的文新茶艺馆,是繁华闹市中的清雅之地,宫灯点点、丝竹声声、书画宫雕、茶香弥漫;茶艺师全心演绎的茶道,和敬清寂、形神兼备,都构成了这里饮茶的上佳氛围,浓淡恰好。文新茶艺馆是一种久违的时尚,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在这里还原复兴。这里有文化  相似文献   

13.
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佤族的饮食习俗是佤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佤族饮食的文化内涵,彰显其独特之处,把佤族饮食开发做大做强,使其为佤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对各种民俗事象形式和内容的还原要尊重历史。《东京梦华录》是曾在东京寓居数十年的孟元老在靖康之难南渡后为了记录北宋都城昔日的盛况撰写而成,内容大多为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东京汴梁的城市风貌,对城中居民日常生活情景生活叙之甚详。宋代,商业经营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被打破,商业活动中出现了许多特色字号和市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市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增多,赏花、在勾栏瓦肆中观赏歌舞百戏都是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宋代也是中国饮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饮食原料繁多,烹饪方法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5.
甘泉润佳茗     
古时齐鲁不产茶,正如唐代茶圣陆羽说得那样:"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但<晏子春秋>中表露,春秋时以国相晏婴为代表的齐国人已开始用茶树鲜叶做菜.茶在齐国一带开始只是用作食物,而不是饮料,而陆羽在<茶经>中又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皆饮焉",在他看来,齐鲁的先民们已开始饮茶了.不管是吃还是饮,有一点可以肯定,至少春秋时茶就与齐鲁结缘,这自然包括地处齐地,又与鲁国接壤的济南.  相似文献   

16.
<正>古人说:"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称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期,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人们常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去岁乙未年的大寒在腊八之后,距离春节更近,也使寒冷的冬日有了温暖喜庆的节日气氛。茶会是相聚饮茶的集会,是人们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重要媒介。中国自古就有"以茶代酒"招待客人的传统,民间发生纠纷时也常到茶馆去调解,称为"吃讲茶"。茶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魏晋时期,西晋时由茶与素  相似文献   

17.
茶是讲究品饮的。中国人饮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佳的生活模式。品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丛中的一朵奇葩。“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人早已视饮茶为生活的一大乐趣,从天南到地北,从城市到乡村,或喜庆婚嫁,或探亲访友,或邀游赏景,或相聚闲聊,或开会座谈,或访问参观,或洽谈业务,或赋诗泼墨,或研讨学问,或工作家居,或饭前酒后,总少不了以茶醒脑助兴、以茶消忧解困,以茶联络感情。  相似文献   

18.
<正>闲来与二三子饮茶,八卦世态百相。有说自打"五四"新文化运动起始,中国基本就没有文化了,十年"文革"就更加把以前的文化都丢了。很多好的东西,我们没有发扬,反倒被邻居们发扬了,比如新加坡推崇的儒佛文化,再比如一个端午文化被韩国人发掘,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19.
曹爽 《魅力中国》2011,(17):283-283
《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记载的关于饮食的史实很多,如食物的种类、烹饪手法以及食器等,通过对其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当时的饮食风俗、礼仪等,尤其是其中的祭祀献食以及由此而诞生的饮食礼仪文化。我国的饮食习俗与礼仪非常繁复,其与医药、养生、修身等皆具有密切的关系,且以之为核心形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方面,具有了多种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饮食与民俗和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有其特有的饮食民俗,而不同的饮食民俗又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性。随着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化,饮食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引起人们更多关注。本文试从饮食民俗的角度入手,东西方世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和英国为例,从日常饮食、节日饮食及与宗教信仰相关的饮食特点入手,比较分析中英饮食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各自的特点,并揭示研究饮食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