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对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出了规划建议.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规划上取得的重大进展,是我国制度建设的一次重大提升,是新时代深化国家治理方式的重要变革,科学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的政治议题,对于坚定方向和落实行动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落脚点,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离开了这一点,这一现代化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灵魂.这一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实现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围绕这一目标服务.笔者从四个维度来认识这一重大的进展:制度建设是根本,治理实践是现实的落实,现代化方式是方法和标尺,治理效能是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2.
朱四海 《发展研究》2014,(10):43-57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根本上有待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当前,受现代化治理理论的局限,国家治理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经验的程式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色彩。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从国家大系统的功能性要件和结构性要件的治理入手,平衡政府、市场、社会等治理制度构成,平衡政治家与公务员、企业家与经理人、掮客等治理主体构成,并以政府治理为核心,围绕边界管理、结构管理和能力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系统观念,是全面理解、持续推进中国这个超大规模社会现代化必须掌握和运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动实践的总结和凝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必然体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中国路径,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基本内容,着力处理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体系、领域布局、古今内外关系,在实践中统筹推进国家治理各环节的优化、各主体的能力提升,统筹好国家治理在观念、制度与行动诸层面现代化的衔接、互动,凝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合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利益格局发生调整,产生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频同振,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至关重要。通过对社会治理基本问题的理论展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希冀对社会治理的政策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区域财税治理历经七十余年的变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财税政策创新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基本理论出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释析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建立、发展、完善、创新的变迁过程和扶持型、倾斜型、建设型、创新型的演进路径,厘清央地财政关系、强化预算管理改革、规范税费法律制度的内容取向和协调性、渐进性、连续性的基本特征,以及区域共同体、府际关系、经济体制、社会体制和利益格局的动力机制;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等关系视角,提出了强化"财权适度"、规范"精准定位"和明确"效能政府"等区域财税治理政策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就克服生态危机提出了独特见地.本文分析了生态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佩珀的理论精髓,并根据理论的价值诉求指出我国生态治理过程中应遵循的价值原则,并发挥理论的实践意义,从发展生态经济、完善顶层设计、植根传统文化等三个方面就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总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和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社区日益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基于此,结合社区治理机制创新案例的分析,试图探讨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2014年12月27日由杭州市综合考评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治理评论》编委会和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治理现代化与绩效管理科学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围绕着中国治理现代化、绩效管理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以及绩效管理科学化等具体问题,与会专家认为,治理现代化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中国治理改革和实践要学习和借鉴体现为工具理性的世界治理经验;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绩效管理有助于实现治理合法性、提高治理有效性,是实现民主治理价值的有效方式;绩效管理的科学化本质上要通过推进绩效评估走向真正的绩效管理来实现,并进一步提升绩效评估的技术化水平,优化绩效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比之"人民"一词,"公民"的概念似更合乎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及法治中国的要求,但两者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并不针对"人民社会"展开讨论,而只是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阐析笔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包括其语义、由来、理论内涵和实践发展,并尝试辨析若干对公民社会的误读。要而言之,笔者把公民社会理解为包含社会组织、社会价值、社会场域和社会法权四个不同向度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架构之一,其所彰显的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民主体性,乃是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对治理现代化及其衡量标准的解读,本文将公民社会与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认为实践中正在推进的社会治理创新,乃是从上下两个方面推进公民社会建设进而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邵芳  谢放 《江南论坛》2015,(2):51-5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一总目标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充分表明了中国改革已进入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从而达到国家有效治理的新阶段。完善国家治理,标志着我们党从一个革命党真正转变为执政党,从管理走向治理,符合历史发  相似文献   

12.
2019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示。《决定》的制定,反映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和新水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理论及创新性。本刊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决定》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认识,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等问题展开学习与解读,集结成文分两期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政府审计事业的迅猛发展,政府审计理论研究,特别是体现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欣欣向荣景象。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审计理论,一方面能够对中国政府审计的特色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构建,能够指导政府审计更好地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服务。政府审计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认为,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审计与国家治理结合是中国审计实务和理论界对政府审计本质认识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制度现代化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特征和回应现实需要的动态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进一步完善现代财政制度,为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应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国家治理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阶段三大时代背景转换。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党—国家体制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逻辑、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实践逻辑重新认识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重视财政的国家属性,坚持国家在财政中主体地位。现代国家基本要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是重塑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具体路径上,应将政党—国家的历史使命、符合国情的法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现代国家建构理念融入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和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之中,实现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总目标之一,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国家审计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层党组织建设不仅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要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以党的政治主张为总体指导、以意识形态为思想引领、以制度规范为工作准则、以信息基础为有力杠杆,这对有效地支撑整个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发展,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改革目标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个重要"政治理念"或"发展目标"。从"国家统治"向"国家治理"的转变,涉及的是"阶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需要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公共服务"将成为基本职能。而只有当"国家"向"社会"转变或交出部分"公共权力"时,社会组织才具有参与"社会管理"或"公共服务"的条件,而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8.
因此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既坚持“国家统治” 的政治本质,又充分认识到国家履行其社会职能的基础重要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十九大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思想,说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目标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视角出发,理清国家治理问题的内在历史发展逻辑,探寻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管理到治理,国家治理是一条参与的道路,包含公民及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以社会制约权力、通过协商达到共识进而实现治理现代化这三个层面的内涵.与此同时,参与式预算从源起到发展一直是一个国家治理的范畴,不仅是全球最佳的政府治理实践,也是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创新模式.参与式预算是蕴含政治民主的理念与实践,是不同于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一种成功实践,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治理模式,还是一种公共预算实践的创新方式.由此可见,理性认识参与式预算理念和实践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考察了台湾和中国大陆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其差异本质上反映了两岸农村社会治理的不同,特别是台湾农村社会以农会为主要载体,与政府形成合作伙伴关系,有效增强了政府农村发展的政策效能的治理模式,对中国大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中国大陆农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呈现多中心治理困境,其根源是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以及"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一经营功能缺失。借鉴台湾农村社会治理经验,以农民的再组织化为主导——构建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实现农村社会的自主和民主治理从而有助于构建现代化的国家农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