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流动人口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必然结果。在对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就近年来融合变化中的嘉兴市流动人口状况及特征进行分析,从民生视角就流动人口融入城市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职业技能缺乏、居无定所、身份认同困难等因素严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由此也衍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甚至在城市出现了"新二元结构"现象。因此,必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种种障碍,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以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提出使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如何有效引导流动人口从内在心理方面完成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角色转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认识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障碍,积极介入寻求调解渠道和途径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方向。本文以厦门市海沧区新阳街道调研的实证研究为平台,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在流动人口社群中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能否完成由外来人角色向本地市民角色的整体转型、实现文化和身份认同、并最终融入城市社会,不仅关系到流动人口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将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社会融合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有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因此,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既是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关键,也是当前社会管理亟待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其城市融入机制非常重要.目前,中国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方面呈现出了针对农民工的制度异化、经济限制、生活隔离与心理排斥.这必然会阻碍社会融合与危害社会稳定.现在,中国具备了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的有利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整合城乡就业市场,构建城市安居工程,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与培育其社会资本,消除社会歧视等.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人口的变迁。从人口的自然结构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对城乡人口变迁进行综述,可以总结出人口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调节了产业分布,同时,又对城市的流动人口定居、融入城市和农村家庭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短缺等问题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如何让这些农民工成功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员,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很多学者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探讨了农民工如何被城市排斥问题.笔者认为,农民工成功融入城市的关键是如何适应的问题,包括职业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心理适应等,而影响农民工社会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障碍、文化障碍、社会排斥,以及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维权意识能力弱、行为修养不得体等,因此需要从国家、城市、农民工三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犯罪与社区矫正的适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农民工为主体驹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在作出特殊贡献的同时,其犯罪问题也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伴生物,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和谐的声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民发展权的时代背景下,社区矫正能否对流动人口适用,成为推行社区矫正制度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作了巨大贡献,但却难以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这为社会的稳健发展埋下了隐患。新生代农民工跨文化交际与文化适应是其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已失去农民身份又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尴尬状态。在城市化进程中,要使失地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社会,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完全转变,应该关注失地农民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给予合理货币补偿的同时,应建立政府主导的、切合失地农民工特殊需求的、以就业技能培训为重心的就业促进制度和相关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驱动力。本文借鉴西方城市学理论,尤其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对移民问题的分析框架,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制度融入和文化心理融入等维度透视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主要障碍,并对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以农民工为主的城市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带来一些新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和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城市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增高”与“权益得不到保障”是紧密相关的,应制定一部统筹性的、高效力的法律,保障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并预防流动人口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少数民族群体大量涌入城市,在给城市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压力,由于人员结构的不稳定、民族心理素质差异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少数民族在社区融入的过程中的迟缓。对于少数民族社区融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客观上加强社区工作与主观上推动少数民族自身主动融入的角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人口流动变得空前频繁,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引发了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流动人口犯罪的成因主要在于:流动人口社会地位的二元分割;文化冲突的刺激;相对剥夺感的体验;社会控制体系弱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工融入城市已成为当前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经济及社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面临着来自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社区服务及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障碍,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文章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综述等方式方法,归纳总结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以及政府为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对于流动人口提升社会资本、融入流入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用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方言距离作为两地间文化差异的代理变量,创新性地将方言距离和城市规模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研究两者对于流动人口社会信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CLDS数据和有序Probit模型研究发现,方言距离或流入地城市规模越大,社会信任水平越低;在方言距离不变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方言距离对社会信任的负向影响减弱甚至消失。机制研究发现,方言距离对流动人口社会信任的负向影响,是内置于两地之间文化差异对流动人口社会信任的影响,它既不能通过主观心理因素传导,也无法通过良好的社区(村)生活环境来消除,但可以通过提高城市包容性来消除;城市拥挤效应,特别是房价水平过高是城市规模降低流动人口社会信任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结论表明进一步提高城市包容性、降低城市拥挤效应对于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是带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有效载体。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也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有关城市化及其发展进程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些研究往往侧重于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体系建设等问题,没有把生态化理念纳入具体区域的城市化战略中,而城市化发展尤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自治组织的社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部大开发在带动新疆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延伸问题在社区层面也日益凸显。新疆沙湾县有着典型的城市多民族社区分布地域背景,通过对沙湾县三道河子镇14个社区的人员配备、管理方法及内容等的调研分析发现,社区在管理体制、人员素质、资金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究其原因,既有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管理压力增加的客观因素,也有制度不健全、主体职责界限不明的体制因素,当然,建设历程短,经验不足,对社区管理认识不到位,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良性地融入城市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贵阳市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来京的主要成因包括城市化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和交通设施因素五大方面。从城市化因素来看,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是流动人口涌入北京的主要拉力,同时又影响着在京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从经济因素来看,北京市经济增长与流动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北京市产业结构决定了流动人口数量和结构及其分布;从区位因素来看,首都因素对人口流入的拉力效应明显,来京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而且北京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的竞争力也是其吸引人口流入的关键因素;从北京市的文化教育和城市基础设施因素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历史文化名城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全国交通枢纽地位和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流动人口来京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