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基于来源地差异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艳 《财贸研究》2007,18(4):12-16
文章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纳入不同来源地的外资,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与国内资本异质,而且其内部因来源地不同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异质性不仅体现在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的外溢效应上。来源于港澳台地区的华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所有外资中最大,而来源于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外资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2.
中国吸引外资对东南亚国家吸引外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吸引外资的浪潮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忧虑,中国吸引外资是否会导致流入东南亚国家的外资逐渐减少。本文在假定外资的供应是有弹性的前提下,利用对外投资区位决定因素的模型和固定效应分析方法来检验中国吸引外资与东南亚经济体吸引外资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1986年至2001年间,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长实际上提高了邻国经济吸引外资的能力,而不是排挤了邻国外资的流入。  相似文献   

3.
薛选登 《商业时代》2012,(16):40-4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数额不断增长,外资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大量的外资进入也带来诸多负面效应。本文在分析外资大量流入对民间投资、国际收支平衡、行业垄断与民族产业发展、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外资战略的重新定位问题,以充分发挥外资在经济发展中的正效应,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内生增长理论为基础,通过一个联立方程组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东盟FTA(CAFTA)成员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对成员吸引FDI流入的效应。结果显示,CAFTA对促进区域整体的FDI流入具有积极影响,但对区域内不同成员的FDI流入促进效应并不均等,即国内市场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成员更能吸引FDI的流入,投资效应更加显著。在增长效应方面,FDI对CAFTA整体的增长效应为正且具有显著性。但FDI的溢出渠道在不同成员间存在一定差异。CAFTA的建设中应注意成员间利益的均衡分配问题以维持CAFTA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89—2009年相关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年流入的FDI对当年的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FDI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影响,而且FDI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当期FDI流入所带来的贡献。我国政府应不断创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实施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加强行业监督监管,防止并化解外资对我国部分行业的垄断行为;实现引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对外出口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伴随外资流入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消极现象不能掩盖外资所带来的诸多正面效应。这应是我们对待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基本认识。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资流入的分析应更多地考虑制度及体制方面的因素。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的破产机制,地方的保护倾向,以及潜在的政策收益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分析了出口、外资流入等对外开放因素通过扩大国内外市场规模、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外溢推动产业区域集聚的机理以及对不同地区产出的影响。使用1995—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出口与外资流入是促进我国产业区域集聚的重要因素,其中外资流入对产业集聚及地区总产出增长的正向作用十分显著,而出口对各地区产出份额的提高却表现出负向影响。各省市的海外市场接近度指标在促进产业区域集聚和地区产出增长中也起了积极作用,但内部市场潜力指标没有通过“国内市场效应”对产业集聚产生有利影响。因此,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适时加大外资引进力度,鼓励国内外资本进入有发展潜力的部门,以促进优势产业的集聚和出口结构的优化。同时,要充分发挥内部市场潜力和内需在产业集聚和产出增长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美国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而中国制造业吸收的美国直接投资增长更快.与中国不同,俄罗斯的制造业吸收的美国直接投资与美国对俄罗斯的总投资金额增长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这一结论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以致整个经济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依赖在增加.俄罗斯的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并未随接受外资的金额同步增长,外资流入投向了其他产业.外资在产业间分布的不同,反映了中俄两国改革路径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及其衍生的风险已成为影响国际投融资活动的一项重要的不确定性因素。基于2008—2019年城市级面板数据,从物理和转型两个方面考察气候风险对城市层面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两种风险均会显著阻碍城市外资流入,且气候转型风险的负向影响持续时间更久。此外,气候风险对城市外资流入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气候物理风险对邻近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气候转型风险则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城市气候韧性有助于缓解气候风险对外资流入的负面影响。研究结论为认识和化解气候风险的负面经济影响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经济中,任何国家都要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外资的利用不但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动,而且直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不仅反映一国对外经济交易活动的均衡状况,而且也反映一国某一时点上的经济状况和某一时期内的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政府换届效应、货币供给宽裕和企业效益提高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实现高增长,同时投资结构有所优化,瓶颈产业得到加强,国内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增加,房地产投资平穗增长。但与此同时,投资规模偏大、投资效率不高、部分行业违规建设严重、产能过剩等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展望2007年,世界经济调整、银根紧缩、外资流入减少等因素将使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初步预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比2006年回落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1993-2013年的国民经济数据为样本,通过参数化和数值模拟估算,比较了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对均衡增长路径上主要变量均衡值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两种拥挤性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有效性及最优财政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关拥挤性和规模拥挤性与长期经济增长率负相关,相关拥挤性与均衡增长路径上主要经济变量人均取值正相关,规模拥挤性与均衡增长路径上主要经济变量人均取值负相关;相关拥挤性减弱了财政支出政策的扩张效应,对税收政策的扩张效应影响较小;规模拥挤性对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扩张效应影响比较强烈,对最优宏观税负和最优财政支出规模没有影响;最优宏观税负随着相关拥挤性的增加而增加,最优财政支出规模随着相关拥挤性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外资经济效应的影响,认为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会对外资的技术效应、资本效应以及产业带动效应产生影响,进而会对外资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产生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外资的大量流入对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如何应对资本大规模流入,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经济问题。本文通过对外资流入我国的现状、成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化解外资大量流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珑 《中国市场》2013,(42):116-117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但引进外资已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途径,正确处理外资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投资、贸易政策和发展战略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我国来说亦不例外。本文以加工贸易为例,通过对其进出口贸易条件变化的分析,以及比较优势变化的研究,分析外资流入对中国加工贸易贸易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扩展的乘数渠道理论,本文运用协整方法分析了中国国库资金与货币供应、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均衡关系,并构建SVAR模型研究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供应量M1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均衡效应。国库资金的增加虽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但在政府支出财政乘数效应不断形成的作用下,其仍然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鉴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比国库资金变动的综合效应更为强烈和持久,国库资金的业务操作必须考虑如何适度避免对货币政策形成干扰。  相似文献   

17.
基于扩展的乘数渠道理论,本文运用协整方法分析了中国国库资金与货币供应、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均衡关系,并构建SVAR模型研究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国库资金对货币供应量M1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均衡效应。国库资金的增加虽然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但在政府支出财政乘数效应不断形成的作用下,其仍然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向推动作用。鉴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比国库资金变动的综合效应更为强烈和持久,国库资金的业务操作必须考虑如何适度避免对货币政策形成干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与东亚金融危机后的东盟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东亚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的相对经济状况为特殊背景,通过1998—2007年东盟10个国家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与东盟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对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给予分析,并建立三个计量模型予以检验。经验研究发现:(1)在上述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出口是东盟外资流入的重要推动因素;(2)在同样的背景下,东盟对中国出口与其带动的东盟外资流入一起构成了推动东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开始的2002年是东盟GDP增长率增加的转折点。因此本文得出结论: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推动了东盟的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还发现: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东盟中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在获得投资机会和实现GDP增长程度方面存在差异,但东盟所有国家与中国经济合作的积极性都在增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阐述外资利用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给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增强外资利用效应,促进区域经济精细增长。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政府换届效应、货币供给宽裕和企业效益提高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实现高增长,同时投资结构有所优化,瓶颈产业得到加强,国内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增加,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但与此同时,投资规模偏大、投资效率不高、部分行业违规建设严重、产能过剩等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展望2007年,世界经济调整、银根紧缩、外资流入减少等因素将使投资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初步预测,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比2006年回落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