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经济导刊》2011,(4):11-12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人均GDP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被突破,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自身机制及体制矛盾难以克服,不能成功过渡使发展陷于停滞,社会出现政治动荡和不稳定,无法转为高收入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出席停滞或回落,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经过了30多年的经济改革与持续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期间,韩国经过8年时间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亚洲乃至全球的成功典范.1987年韩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96美元,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15年韩国人均GDP为25990美元,位居世界第28位.通过总结韩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结构改革,并从生产函数视角分析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最后指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2012,(10):22
<正>GDP接近40万亿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约44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然而转型中凸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使跳出"贫困陷阱"的中国在"十二五"面临一个新挑战——"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万美元的阶段,既是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2008年人均GDP为3315美元,进入了中下收入国家的上限,这一阶段规模性收益仍处在递增阶段。但这一时期已经处于发展与转型的时期,利用高增长的机会加快增长机制的转变,才可能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否则有可能陷入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停滞阶段。本文将从世界各国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如何吸收国际发展经验,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突破正在面对的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由人均GDP3000多美元的中低收入水平向中高收入水平迈进的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一时期若发展战略不能及时转型,经济将面临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的风险,从而使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处于停滞徘徊期,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3,(9)
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大关,正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问题日益突出,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文章比较研究拉美国家和日韩两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300美元后,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8.
增长结构转换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茉楠 《发展研究》2011,(10):20-21
本文阐述人均GDF超过4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在向高收入阶段迈进时,经济发展有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4000美元。当前,如何摆脱“美元陷阱”和“美国国债的陷阱”,亨关保护好国民财富的根本。中国必须向全要素增长率寻求新的增长源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将是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李红艳  汪涛 《经济前沿》2012,3(3):111-122
本文通过实证对比跨越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两类国家在入均GDP达到3000美元到突破1万美元期间经济社会方面的差异及演变过程,给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判断依据,揭示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质是效率陷阱,发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主要有教育投入不足、失业率高、消费层次低、金融配置低及贫富差距过大等。同时,对中国落入陷阱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分析,并就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给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立"绿色会计"--一个新时代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琢玉 《技术经济》2004,23(12):34-36
国家统计公报表明,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I1.67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以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标志,这说明中国已经越过了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逐步进入到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新发展阶段,进入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新历史时期。这是一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又具有持续的、巨大的增长潜力的时期。一方面经济、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各种社会矛盾显现,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供需结构失衡等是可能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  相似文献   

12.
龚高健 《江南论坛》2012,(11):16-17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过程中,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原因主要在于,进入这个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  相似文献   

13.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从一个低收入国家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而且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尤其突出的是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恶化。这种状况不得不让人们联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是否会掉人"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人均GDP处于3000美元至10000美元的阶段,既是中等收人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又是社会经济矛盾高发期,一旦这些矛盾得不到有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4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7575美元,中国逐渐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目前,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是一种趋势,这意味着重大的转变将会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此刻认识和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来研究新常态下中国应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15.
巴西自上世纪70年代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速伴随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阶梯型下滑,人均GDP增长长期停滞,至今未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生产函数分解显示,全要素生产率降低和资本积累放缓是巴西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因素,而这主要归因于巴西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干预经济、制度改革滞后、投资和产业发展政策失当以及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要加速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重视人力资本投入,摆脱长期依靠高投资拉动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同时要抓住外部冲击后问题集中暴露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标志着正式进入"上中等收入"行列。本文通过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南亚等国家进行比较,归纳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类型。借鉴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将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四个可能,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可以采纳的措施。如:建设有效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制度改革,做到藏富于民;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发挥金融市场的核心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 26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许多国家正是在这个阶段,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并陷入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中国能否成功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就要看中国是否能够跨越环境与资源、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陷阱,并成功完成经济和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间,中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成功的典型案例。实现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跨越,历时仅8年。1992年,台湾以人均GDP10000美元正式跨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而人均GDP从3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飞越,同样也只用时8年,在亚洲“四小龙”中发展最快。在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逐步进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 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正当这些国家准备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时,却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国民经济在剧烈波动中缓慢增长。文章认为在拉美国家城市化中产生的一系列弊端是使其经济发展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发展中地区城市化的先行者,研究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有助于推进我国城市化道路和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库兹涅茨假说为理论基础,通过不同国家(地区)基尼系数和各阶层间收入差距以及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美、日两国国民收入分配情况的比较,分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具体走向,验证了倒“U”型假说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存在。认为政府部门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适时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