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众所周知,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按照新闻的性质可将新闻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受众对新闻承载力要求的提高,随着新闻时代性的变化,社会新闻也已经被赋予了更多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媒体的需求也更高,读者希望从报纸上看到能够引起广泛社会兴趣的,反映生活、意识、问题、现象,有深度、有启迪、有传播意义的事实新闻报道,这就要求强化社会新闻,使媒体向平民化靠拢。在这种大趋势下,新闻媒体必须走“三贴近”的路子,走平民化的路子,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党报,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论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现代传媒常用的为做好新闻报道工作而采取的策划手段,其目的是力求使传媒的新闻报道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受众多方面的新闻信息需求。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对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报道,进行分析、构思,经过反复酝酿、调整,从多个报道方案中优选出最佳报道方案来加以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报道目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黄宇 《魅力中国》2010,(14):123-124
新闻娱乐化越来越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也备受争议,它的普及直接带来传播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新闻娱乐化成因的剖析,结合受众对传播消费市场进行研究.探讨新闻娱乐化下传播消费市场的细分,  相似文献   

4.
孔庆斌  李臣 《理论观察》2010,(4):175-176
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形式称为现场报道。在各种传播方式中,没有哪种方式能比现场直播更令受众有身临其境、身在其中的、真实的感受。近几年来,突破时空制约,把新闻时效性发挥到极限的现场直播节目愈来愈受到受众的欢迎。比如受中外媒体关注的“两会报道”、“国庆大阅兵”、“北京奥运会现场直播”,轰动一时的“神七飞天”和“太空行走”,以及“5.12”汶川地震救灾系列报道等等直播节目都引起了广泛影响。目前,一些地方台也开始将很多大事件、大选题以直播形式呈现给受众。现场直播不但越来越成为受众了解信息的及时手段,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媒介竞争与发展的大趋势。运用好现场直播,充分发挥其优势.记者的现场报道成功与否是关键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做好现场直播,广播记者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晚报新闻在其指导思想的报道原则上与日报新闻是一致的,但好应充分体现“晚”字特点。晚期新闻要突出实用性,坚持政策、法律、服务“三足鼎立“晚报新闻要增强可读报,实行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双管齐下“;晚报的经济新闻在写法上要影视化,报道上要生活化,缩短与受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资源共享.独具个性魅力的独家新闻报道,更能吸引媒体受众.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新闻第二落点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雷启梅 《魅力中国》2014,(19):290-290
多媒体时代。新闻蝙辑作为媒体新闻传播的执行人员,在新闻的选择、报道上如果不能尊重客观事实报道、不能向群众披露真相,那么则失去了职业赋予的职能。随媒体建设的的发展,新事物、新观念、新思潮的不断涌现,新闻受众的文化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因此也加强了对多媒体宣传的评判与监督性。新闻的编辑也由传统的简单排列组合迈向了复合型创作时代。本文旨在通过对新闻编辑在我单位多媒体的社会环境下,结合其自身职责与职能,对当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冰 《理论观察》2014,(1):103-104
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报道思维、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几个方面来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9.
王丹 《理论观察》2009,(2):157-158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它集新闻、评论、专题为一体,以社会关心的话题为主.是追踪社会热点、展开新闻背景、阐释事件因果的深度报道,具有传播政策导向、表达自身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开启民众智慧、统一受众认识等功能。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电视新闻评论与其它媒体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势,掌握这些特征和优势有助于我们做好电视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0.
陈立明  涂洪兵 《魅力中国》2014,(11):276-276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目前理论界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我个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就是在报道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者是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强调新闻的娱乐价值,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受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接受也变得更加个性化,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在制作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就事件说事件,而是从多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也就渐渐使过去纯粹的单条电视新闻演变为新闻专题化的报道模式。而电视新闻"专题化"后,一方面可以满足受众需求,扩展报道面,适应媒体间竞争,但同时又带来了报道时效性的延误、损伤客观性等弊端。为此,需要厘清电视新闻"专题化"的倾向,具体新闻事件具体分析,找到满足受众需求的最佳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地方媒体的记者时常感到报道地域范围小,新闻资源匮乏,题材狭窄等。因而感到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或者写出的稿件新闻性不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乏新闻敏感,发现和捕捉不到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3.
王小燕 《魅力中国》2012,(29):36-3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新闻传媒界的《中国青年报》首创星期刊,这一举动将新闻的娱乐化报道推到了公众面前;九十年代中后期,《都市报》提出的新理念——社会新闻娱乐化,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报道推向了高潮,并不断蔓延到各媒体,包括迅速发展的网络。近期,一向严肃的两会新闻报道也呈现出比较突出的追星潮、娱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刘波 《理论观察》2009,(6):162-163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以对某一新闻事实的纵深开掘为标志的报道形式,它不仅交待新闻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后果、趋向等,它通过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归纳,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新闻发生的本源,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有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新闻娱乐化趋势日益突出的现实情况下,媒体有义务承担监督社会环境的责任,为受众营造一个公平、和谐、健康而充溢着道德秩序的环境.新闻娱乐化一定要保持适度,即在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上、在新闻报道叙述方式上,要合理把握"度".  相似文献   

16.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大众为视觉,从社会大众的需求出发,把社会大众的身边事、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把话筒、镜头对准基层,把画面、时间留给社会大众,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报道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通过报道对社会大众有影响的事来揭示一个社会现象或者提供一个启发,能给繁忙受众以轻松一笑、或是让人冷静思考,从中得出经验给社会大众以启迪,以此来更好的服务社会大众。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个分支,社会新闻反映社会生活中与老百姓有关的社会问题,包括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风尚等等。笔者认为社会新闻是母概念,民生新闻是子概念,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不是无情物,好的新闻是人与情、事与情的共生体。新闻中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把新闻事实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和记者的情绪,有选择地通过文字和语言传导给受众,以影响受众的情绪,支配受众的行为,并获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得好,就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姬娜 《魅力中国》2014,(4):319-319
大家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所以说,新闻记者就是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信息的传播者。面对广播电视媒体竞争日益加剧化,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具备专业化水平。新闻记者应明确分工,每一个记者要细分一个报道范围,把新闻采访工作做细做精。  相似文献   

19.
张宇 《魅力中国》2014,(6):321-321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新闻媒体也脱胎换骨向新媒体转型,同时,不断融合社会化媒体,以更详实深入的报道形成自身的议程。然而,新闻框架存在显著的倾向性,对新闻框架的分析是当前我国新闻界热议的一个学术性议题,新闻倾向性成为新闻决策偏见和官方新闻管理技巧之间互动的产物。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新闻框架分析以及新闻理论渊源与内涵,对新闻框架的概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与分析.同时对我国新闻框架领域进行客观的阐述与理论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时政新闻在媒体的报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由于时政新闻报道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缺乏亲和力,导致受众不愿意看,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因此,应通过对报道思维、报道视角、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语言几个方面来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