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农村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到11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11.3%。农村失能老人约为1894万人。"中国养老问题真正的重点和难点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李秋直言。为此,李秋代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高度重视农村老龄化及养老的议案。农村现有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2.
刘升 《农村经济》2024,(2):114-1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口转化问题,是农村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各国国情不同,转化的模式也不会一样。“离土不离乡”作为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转化模式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否就是我国农村人口转化的目标模式?对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读后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全文共分五个部分:一、“离土不离乡”是一种过渡性的人口形态;二、“离土不离乡”不是农村城市化的目标模式,只是通向目标的过渡模式;三、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应率先建设县城及对县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大镇;四、小块土地兼业经营对农业的消极影响,只有通过兼业人口大量离土离乡才能解决;五、对“离土不离乡”的经济、杜会、生态效益需要科学论证,系统权衡,从优抉择。因篇幅较长,将分两期刊登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农家致富顾问》2011,(7):10-10
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破解农村留守、独居等“空巢”老人的养老难题,河北省邱县创新模式全力推动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建设,开展居家式养老。  相似文献   

5.
居家养老,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2011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3%.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家庭照料功能弱化,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受传统观念影响,去养老院并不是很多老人的优先选择.如何在家养老,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据预测,到2015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展,将使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需求大量增加,家庭养老服务犹如冉冉升起的太阳,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6.
根据东光县统计局的人口数据,参考不同单位就职人员变动情况资料,经前期实地调研,东光县农村不同家庭,总体来看,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职业转变对农村养老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并且处于循环模式中。由于农村发展受限,人们渴求拥有更好的生活,于是进行职业转变,但是离开家中却带来了无人无力养老的严峻局面,老人子女异地现象严重,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本次调研将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将就老人精神需要方面、大学生的作用以及农村传统风气改善等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城市化及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愈来愈多,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峻。相比较于传统养老模式而言,互助养老模式具有减轻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负担、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和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优势。然而,目前在实施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过程中,存在政府帮扶程度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到位、农村供给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基于社会支持视角,从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资金来源,加强社会宣传、提供互助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参与意识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高其养老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总体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两个维度衡量农村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与SEM模型检验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养老模式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养老依然是提升农村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正逐步弱化;社会养老缺口明显,新农保虽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对幸福感的作用仍然有限;自我养老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最高;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幸福感严重依赖于自我经济能力、老年服务设施等养老要素。  相似文献   

9.
有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860万人,老年人口比重将增加到16%,其中75%以上是农村老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的背景下,农村"老有所养"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农村养老模式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各地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初步建立起以家庭为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以“三圈理论”为分析框架,解析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案例,梳理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和实践成效,为农村养老和用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案借鉴。研究方法:“三圈理论”、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价值、能力、支持”维度的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模式符合政府政绩价值实现逻辑、村委会组织职能发挥逻辑、退地老人养老福利增进逻辑,主体均在模式推进中实现各自的“价值”成效。与此同时,政府、村委会、退地老人又在模式推进中进行着相互影响的互动行为,并在互动过程中嵌入利益联结机制、行政权威驱动机制、强社会关系驱动机制,共同推动了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实施。研究结论:农村老年人宅基地置换模式符合多主体利益及其实现逻辑,是协同解决宅基地低效利用和农村主体老龄化加剧问题的有益探索,建议持续关注农村老人需求,以资源投入和制度供给强化参与主体的利益实现三要素,保障模式的持续推进,促进农村养老和用地优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和工业部门转移就业,家庭小型化、农村人口"空心化"趋势明显,再加上"少子化",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日益突出,如何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福利供给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热点。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制度化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会化养老服务相对缺失的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以其社区性和互助性优势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创新之举和有效之策,并迅速在全国推广。作为农村未来养老的新模式,农村互助养老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思想观念、法律政策、资金保障、政府执行等现实困境,亟需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促进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滚滚黄浦江,上海母亲河,流淌着千百年的农耕文化,哺育了江南鱼米之乡。叶榭,就是黄浦江畔的一个农业重镇,从远古走来,又开创了新的纪元。叶榭镇位于松江区东南部,黄浦江南岸,区域面积72.9平方公里,是松江区区域面积最大的一个镇,也是上海郊区的农业大镇。全镇共有13个村,376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社区,41个居民小组。本地户籍人口48000多人,外来人口45000多人。耕地面积6万亩,其中粮田面积3.6万亩,占全区20%。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对叶榭镇的功能定位,叶榭镇经济社会取得持续快速发展。在创新驱  相似文献   

13.
刘超 《农村经济》2022,(5):98-106
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带来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衰落,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模式。以湖北省G乡老年人协会为例,“老协”作为老年人自组织的一种方式,为老人提供生产互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自组织有效整合力了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自身作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构建了属于老年人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村庄熟人社会为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自组织养老模式通过熟人社会内社会互助、道义支撑和自在性空间重建了村庄内部的养老规则,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老人不老”。面对乡村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困境,通过发掘基层自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立足村庄社会构建低成本、高福利的自组织养老模式,是回应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上海农村经济》2010,(6):F0002-F0002
亭林镇位于金山区东北部,东与奉贤区庄行镇为邻,北与松江区叶榭镇相连,总面积79.12平方公里,有耕地55250亩。辖15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8.5万(其中本镇户籍人口约6.5万,外来人口约2万)。  相似文献   

15.
亭林镇位于金山区东北部,东与奉贤区庄行镇为邻,北与松江区叶榭镇相连,总面积79.12平方公里,有耕地55250亩。辖1 5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8.5万(其中本镇户籍人口约6.5万,外来人口约2万)。近几年来,亭林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老龄科研发展中心、华东师大教授桂世勋指出,"十一五"期间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还将加快。上海今后五年每年将平均增加10万老人,比全国整整早了10年,上海将面临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7.
<正>据10月13日《现代快报》报道,江苏省南京市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觉很新鲜,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给其发月工资。笔者为该市政府创新居家养老模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举措,拍手叫好。南京市有120多万老人,98%是居家养老,约需居家养老护理员4.3万人,而目前全市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养老护理员只有3000人,养老护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农村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农村老人的数量在不断呈增长的趋势,这就导致了老人需要进行抚养的比例提高,与此同时,这使得农村的经济生产效益降低,传统养老模式的地位被削弱了。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老龄人口的加速发展及农村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实现老有所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探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江苏省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特征老人的劳动供给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劳动力劳动供给的因素.研究发现.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存在地区性差异,影响老年人参加劳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水平、子女数量和外出打工人数.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模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必须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