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父亲从村支书位置上退下来,一时闲着没事,便寻思着做点什么事情。当时,我大哥在一所地区棉纺厂子弟学校教书。那年暑假回家,父亲便问我大哥:“老大,你能不能从你们棉纺厂里批发点布回来?”大哥问:“要布干什么?”父亲说:“做生意。”大哥说:“你都60岁的人了,还做啥生意?再说,  相似文献   

2.
大四那年,我联系了一家倾慕已久的实习单位。报到那天,夹着简历和作品集,我心惶惶地如约而至。领导翻完东西,展出蒙娜丽莎之微笑道:“不错,不错!”我故作谦虚状。“实习没工资,你愿意?”领导仍笑。我也笑,且用尽吃奶力点头。“你主要写公文。”领导向我介绍完同事后,还亲切地拍我肩膀,以资鼓励。我顿觉眼前光芒万丈。  相似文献   

3.
见“鬼”     
下午要开评先会 ,处长偏偏安排小宋去买办公用品。等他回来时 ,会已结束了。“突突突……”小宋的摩托车刚停下 ,车没熄火 ,人没下车 ,背上就轻轻挨了一下 ,“谁 ?”摘下头盔 ,见是胖乎乎的李强 ,正眯缝着小眼诡秘地笑 :“哥们 ,请客。”“请什么客 ?”小宋有点莫明其妙。“你选上啦 ,”李强又讨好地补充道 :“别忘了我可投了你一票。”小宋心想 ,这家伙平时油头滑脑 ,嘴里没实话 ,想捉弄我 ,没门儿 ,咱可不吃“花椒”。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地说 :“我忙着呢 ,回来再说。”小宋抱着一大包东西 ,刚走到楼梯拐弯处 ,迎面碰上胡、牛两位小姐。见是…  相似文献   

4.
干了20多年企业会计的父亲于1996年退休了。作为一名会计,父亲善于精打细算,是一把理财的好手,是颇有名气的“铁算盘”。对纳税的事儿,他也是“铁”出了个样儿:该缴的,一分也甭想少。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干了大半辈子会计,你爸的彩就出在了诚实纳税上。”  相似文献   

5.
盼过年     
小时候,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奶奶就总要把我拉到身边,对我说“奶奶年纪大了,就盼过年。我盼过年呀,不图吃,不图穿,就盼到了过年的时候你伯伯、姑姑就该回来看我了。”奶奶每次说着说着就眼睛湿了,鼻子酸了。每当这时,我总是一边给奶奶捶着背,一边认真地对奶奶说:“奶奶,我也帮你盼过年吧,两个人盼呀过年就来得快。”奶奶一听,乐了。奶奶一乐,我也就笑了。  相似文献   

6.
刘希 《理财》2012,(10)
婆婆出门,没两分钟又折转回来,我问她忘什么了,她呵呵一笑:“哎.明明想着带纸带笔.一出门又忘了”。“带这些东西干吗呢?”我很奇怪。婆婆告诉我.家里的豆浆机坏了,今天打算去电器城看看,抄好自己喜欢的款式和价格回来。婆婆腼腆地笑着,我明白了,婆婆是想在实体店抄好价格后,回家后在网上“淘”回来。  相似文献   

7.
我们一家三代会计人。我的爷爷、爸爸和叔叔都做会计,我从事会计工作29年。童年时,就听爷爷说过:“会计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做会计一定要诚信守法”。父亲也说过:“学会计可以使人聪明伶俐,做会计可以使人精打细算,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做人。”由于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所以后来我也做了会计。1977年,我被分配到某国营主管单位财务科任会计员。有一天,财  相似文献   

8.
李祥玉 《金融博览》2010,(24):24-27
最近一首《物价上涨歌》在网上很流行: “我在遥望,市场之上;有多少东西在自由地上涨;昨天已忘,掏干了钱囊;我要和你重逢在借钱的路上;手头越来越紧,只能回想;有钱的日子,像在天堂;……一摞摞的钞票,就送到了银行;在工资没涨的沧桑中,致富的路在何方;再紧紧裤带,来碗面汤。”  相似文献   

9.
爷爷的宝贝     
每当我捧读新出版的《中国金融》时 ,我都会想起爷爷的宝贝。我爷爷是 1937年入党的老党员 ,解放前当过党的地下交通员 ,解放后先后在县、乡任过职 ,其中时间最长的是在农村信用社信用站任职或兼职。这样算来爷爷也算得上是个“老金融”了。就在我也成为金融战线的一员的那一年 ,爷爷从原岗位上退了下来 ,正式地中断了他的金融生涯。当时乡领导、村干部和乡信用社的负责同志给爷爷买了好多礼物 ,但爷爷一样也没拿 ,只是拿回了他多年积攒下来的一大摞《中国金融》杂志。在县里当干部的父亲想把爷爷接到县城 ,但爷爷却执意不肯 ,他舍不得离开…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初春,因为想写一篇文章,我去父亲家寻找老物件。父亲再次搬出他那厚厚的几本“珍藏宝贝”——“工作档案”。母亲打趣:这哪是什么档案资料,它就是你爸爸的“功勋章”!当我仔细翻阅、认真体味父亲这些“功勋章”时,发现这不仅是父亲的税务工作经历,也是一部新时代的税收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晓蓉 《金融博览》2010,(11):75-75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大伯家盖完房子,剩下一堆乱七八糟的碎石头,他就跟父亲说.找时间运回去吧.正好垒道院墙。 我和哥哥推着独轮车一趟趟地往家里搬运碎石头.大伯出来跟哥哥说:“把那两块也拉走.我家房子盖完了.用不上了。”  相似文献   

12.
清明节回老家,刚到家,隔壁王大爷和李大婶便了跑过来,神神秘秘地从口袋里摸出张发票,递给我,“看看,我也中了发票奖啦,也是纳税光荣!”我正想告诉她,纳税光荣就是没有中奖。爷爷从里屋探出个脑袋说:“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兑奖,你在税务局工作,就帮他们也兑了吧!”我这时才想起,去年过年时发生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3.
爷爷在世时还没有电视机,没有电灯泡,点上煤油灯火,要么伏案做作业,要么催爷爷讲故事。记忆中爷爷不干农事,可与书生的形象也不太靠谱,爱吸水烟,好织鱼网,静坐在床,一坐就是一整天。别看他书没读一册,连自已的名字也不会写,唯一写过一个“人”字还像“入”字,可他脑海中装着许多故事,真的很佩服他的记性,说起来如数家经,说话的语气、节奏、声音又恰到好处。我虽不是大孙,可我秉持了他的厚道与和善而备受他的喜爱。  相似文献   

14.
记得在1989年,我从部队退役进入银行办公室工作。领导很重视本单位的宣传工作,指示办公室要承担起此项任务。我当时资格最嫩,理所当然的要多写文章了。平素喜欢咬文嚼字的我,有一个习惯,凡是写好一篇东西需上报或投稿,均在方格子头上写上一句:“请领导(老师)斧正,谢谢。”按我的理解,“斧正”的意思是说:请阅者“大刀阔斧”地予以修改,这样既体现自我的“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5.
采购回来,在楼道里遇到了罗工。老爷子大张着眼睛嘴巴,神态夸张地对着我的女儿说:“这么多好吃的啊!这是去采购准备过中秋了吧。嘿,一家三口儿热热闹闹地过节,喷喷,真棒!”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金融家》2007,(12):91-91
阮囊羞涩 《世说新语》记载,晋朝人阮孚曾持着一皂囊,行游于会稽。有人问他:“你囊中装的什么东西?”阮孚答道:“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阮囊羞涩”是反其意而用之,形容金银匮乏,袋里无钱。这一典故经常被人们引用,杜甫《空囊》诗中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新颖别致。  相似文献   

17.
<正> 这天发工资,下了班我推着车正朝行门口走去,却被一伙哥们儿拦住了——“哎,娶了媳妇就不要哥们儿啦?今儿刚发的工资,上海鲜楼嘬一顿,怎么样?”“呃……不行!”我赶忙推辞:“今天我有事儿!”“什么了不起的事儿?还不是急着向您那财政部长交帐!”只有大林在一旁打圆场:“去吧!小方!知道你那所主任管得严,哥们儿商量好了,今晚不让你出血,大伙请你!”“呃……”我还想推辞,大伙不由分说,把我“劫持”到海鲜楼来了。在这里有必要对我们读者绕舌几句:我叫小方,可大伙都叫我“大方”,花钱大手大脚.一个月的工资半月就花光.谈了几个对象,一摸到我这底细都“(口拜)(口拜)”了。她是储蓄所主任,又是团支委,倒不嫌弃主动找了来.我说:“我不会安排生活,毛病很多!”她说:“我就为帮你克服毛病来的!”我说:“那好,你就领导一切吧!”她说:“那倒没必要,我就当你的财政部长!”婚后,我一直恪守她的“财经纪律”,每月工资都按时“上缴国库”。可今天——  相似文献   

18.
黄艳梅 《金融博览》2013,(15):77-77
前些天要去参加一场同学聚会,我特意去美发店做了一个直板烫。同学聚会那天,临出发前我精心化了一个多小时的妆,在脸上抹上厚厚一层粉,贴上假睫毛,妆容上的眼睛化得又大又圆。我穿上新买的韩版低腰牛仔裤准备出门,老公酸溜溜地说:"你这年龄就别装嫩了。"听了这话我气得牙直痒,女儿过来斡旋,她嘻嘻哈哈地说:"妈妈您现在是‘半嫩’的年龄,装嫩卖萌还勉强可行,要是年龄再大了就没机会了。"  相似文献   

19.
召唤     
在我的家族,传承着一种声音,那就是亲人的召唤。记得小时候.奶奶和父亲都跟我说起过爷爷的一段经历:抗战时期,爷爷在外面做事情,一天晚上.他从郑州回老家探亲.老家在河南林县(现在的河南林州)太行山区的刘家洼。  相似文献   

20.
本人生性愚憨,1984年参加第一年应界高考时名落孙山,父亲说:“在家帮你妈干点农活儿吧。”其实,做为家中的长子、排行老大的我,在家中没少帮父母干活儿,那时父亲还未退休。母亲务农。父亲的话无非是让我多体验一下农活的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