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多渠道转移农民,多形式减少农民,千方百计富裕农民,这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Lewis双元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通过中国与韩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比较,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因和导致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长期化的原因,并运用Takeo的“主观均衡位置假说”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中兼职就业提高农户收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婧 《发展》2006,(11):150-151
农业富余劳动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出“产业集聚、人口集聚与城市化实质上是同一过程的统一”的认识。只有把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结合起来,才可以真正解决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特征及其反城市化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显特征是职业流动和身份转换的背离,这种特殊转移模式弱化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徒的动力,减缓了各种资源的集聚过程,在客观上具有明显的反城市化效应。政府应当致力于清除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创造了一个平等的择业和创业环境,鼓励农民向城市永久性迁移,从而积极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7.
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伏平  易世志 《乡镇经济》2008,24(6):116-119
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城乡统筹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参考近年国内已有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回顾了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中有关农村劈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现状,并对众多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走向市民化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长参考》2003,(4):8-13
  相似文献   

10.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既有利于我国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又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构筑产业支撑。文章通过梳理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构建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互动的"推力—引力—扩散力"模型,并通过对"十一五"以来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产业转移对提高我国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明显,但是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却未带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要通过积极推进产城融合、理性承接产业转移、构筑互动平台、提高城镇化质量等途径实现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转型视角下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再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城镇化努力方向。基于中国城镇化的实践与反思,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是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其演化路径显示中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是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这是城镇化的初级形态;二是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是城镇化的高级形态。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向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转变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农业大国,城乡人口流动规模大,存在城乡二元结构。要促进城乡融合,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走特色区域城镇化道路。区域城镇化包括城乡城镇化和不同区域城镇化。要实现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一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立足于当地经济水平、历史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等提高城乡建设效益,引导村镇建设走入正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二要大力推动就地城镇化,提高乡镇企业规模,就近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三要统筹城乡发展,选择合适的城镇化道路,发挥市场和政府的联合作用,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王军 《新疆财经》2014,(2):19-23,80
本文采用我国1985年-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和估计了我国保险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非寿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寿险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不显著;城市化水平、非寿险业与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而寿险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效应;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非寿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此,本文提出政府应加大对保险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均衡发展寿险业和非寿险业,重点支持县域和农村保险业的发展,拓宽保险业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途径;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以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非寿险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垂直分工、技术转移与东亚区域生产整合:中国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高度细分的贸易数据,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东亚区域生产中整合过程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特点,以及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性,进而总结了东亚生产和贸易模式的变化和中国在新三角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阶段性演进特征及省际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出现一些新特征与不同认识。基于最新统计数据。利用 S曲线模型、空间自相关、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化时空特征与主要论争进行再考察。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正处于 S 型曲线的中期阶段,空间上呈现出聚集特征,空间自相关明显。近几年城市化速度并非过快,但粗放型增长模式突出;区域间城市化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但省际间的差异在缩小;大城市发展快于中小城市,初步体现出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认为人均GNP是衡量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最佳标准。以人均GNP为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工业化,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并不滞后于工业化,但存在着城市化过程中就业结构没有随着工业化而相应高度化以及城市化质量不高的问题,而这是由于长期工业政策的偏差所引起的。要推进我国的城市化,需要彻底放弃小城镇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我国的大都市区、推动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以及整合城市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理论和数理分析我国资本流动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发现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差距与资本流动的区域差异有较强的相关性,即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同时东部地区获得国内贷款、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为此,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looks at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of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We illustrate our argument about the difficulties of comparing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oc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ustralia, the US, England and Northern Ireland. The empirical work suggests that the preferred tools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ir locally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vary but that careful interpretation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why this is the case. Given that international policy exchange is neither inherently bad nor good, but that it is inevitable, we argu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ross-national policy transfer to ensure we are learning appropriate lessons.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在构建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中部六省2005-2013年的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动态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是湖北,协调发展水平提升较快的是江西和安徽,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的是湖南和山西,协调发展水平波动较大的是河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