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面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难题,以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推动资源环境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生态文明时代,按其保障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运用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升国土资源工作水平。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国土规划作为调控工具,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解决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想 《浙江林业》2013,(2):14-1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这彰显了党对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的精神。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拥有大自然中最美的色调,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核心元素。西溪湿地是浙江省唯一的一个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好湿地生态,建设好美丽西溪,对我省乃至全中国的湿地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土地整治向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复转型,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强调提升国土空间品质,关注国土空间全要素,以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功能,以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国土空间质量,以生态系统修复打造美丽生态国土,以整治修复制度体系建设筑牢美丽国土根基。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同、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文明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应在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兼顾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认识、制定战略、总体谋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制、机制,补充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将人类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美国情报委员会在其发布的《全球走势2030:别样世界》报告中,把粮食、水、能源资源的联结作为未来世界发展的四大趋势之一,认为当前这些资源问题联结交错,解决难度大。中国的发展现实尤其如此。面对资源短缺、浪费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切实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保障资源供应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抓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把能源资源节约贯穿于转方式、调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生态文明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较于传统文明是“绿色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建立按照生态系统规律运行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机制,切实增强生产过程和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6月8日-6月9日,"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理事长张少农发表了书面讲话。张少农同志指出,资源环境是生态文明的承载体,正确认识和评价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下一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要将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助推生态文  相似文献   

8.
《浙江林业》2013,(2):47-4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号召。茂密的森林,秀丽的湿地,梦幻的沙漠,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也构成了一幅"美丽中国"的精彩画卷。为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林业网、国家生态网特决定举办首届"美丽中国"征文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大赛主题弘扬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里提出的三个"严峻形势",都与土  相似文献   

10.
健康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把湿地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紧密联系浙江实际,作出"五水共治"等重大决策,并明确要求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浙江建设。各级林业部门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五水共治"科学理念,切实履行湿地保护管理职责,充分发挥湿地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洪蓄水等综合功能,积极  相似文献   

11.
李研 《林业经济问题》2020,40(2):181-188
森林生态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引发了森林生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正、负外部性,进而导致森林生态供需失衡。通过构建产权交易机制可以消除由于外部性而引发的森林生态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森林生态资源利益相关主体包括森林经营者、厂商和居民,将享受良好生态环境的权利赋予居民,由企业承担环境治理费用,将森林生态资源的收益权赋予森林经营者,采用污染者付费模式,借助产品市场所构建的森林生态资源交易模型,能够在交易成本最低的前提下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供需均衡。森林生态产权交易成本包括创建成本和运行成本两部分,当森林生态资源产权交易的运行成本小于政府行政管理成本时,产权交易市场才被认为是有效的。对于任何一项森林生态资源来讲,在稀缺性、竞争性和排他性3种经济属性上表现出相应的适应性,是建立该项森林生态资源产权交易市场的前提。现阶段只有森林景观和碳汇两类森林生态资源的经济属性符合私有化产权交易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加强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谋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可持续发展,应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思维方式转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积极推进开发利用方式转变、消费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机制中存在如下问题: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法制不够健全,自然资源保护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自然资源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管理效率有待提高;部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应通过建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确立自然资源保护司法审查制度、建立完善自然资源公益诉讼制度、加强刑事制裁等来健全我国自然资源的法律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源配置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问题。本研究在深入调查分析福建各具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的基础上,明确了福建省红绿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目标和配置原则,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两类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提出了福建省红绿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构想──一个精品配置景区、两个重点红绿旅游板块、三个增长级和三级旅游线路,以及实施红绿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沿海滩涂资源将成为沿海大开发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江苏沿海腹地的盐城市滩涂资源和港口群开发为例,基于沿海滩涂生态环境及沿海港口开发与利用现状,从港口节点地区环境压力、滩涂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海岸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沿海港口开发对滩涂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从滩涂资源生态保护的视角出发...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要求实现节约集约综合利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通过资源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开发和发展绿色矿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效益与环境效益;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与生态环境补偿。完善我国矿政管理的建议:①持续推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②夯实资源管理,强化资源产业管理;③突出矿政管理各环节的生态管控功能;④注重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手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森林环境资源涉及森林对环境的意义 ,涉及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涉及社会对森林环境功能需求、森林环境资源的地域分布、森林环境功能的形成及实现形式等等问题。本文力图在对些问题进行概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提出我国森林环境资源产业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森林对于人类的价值、人类认识的森林资源价值与森林资源价格等方面,分析为何要探讨森林资源的价值,探析森林资源价值被掩盖的原因,研究待补偿森林资源价值的确定,提出森林资源价值补偿交易的出资人与补偿对象和森林资源价值补偿交易双方的权责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从数量、质量和生态3个层面构建了林地资源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进行综合测试。结果表明,黑龙江省2001年、2004年、2006年、2010年的林地资源都处于基本安全状态,表明林地资源的服务功能良好,生态系统较稳定,林地资源经济、社会安全问题都较少。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影响黑龙江省林地资源整体安全的决定性因素,生态安全虽然影响力较小但其不断恶化的状态会对林地资源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障并提高黑龙江省林地资源的生态安全,进而持续提高黑龙江省林地资源整体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