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乡镇》2006,(1):8-9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潮州陶瓷生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潮州的一大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潮州陶瓷生产有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潮州陶瓷产业有了质的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潮州广大陶瓷企业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工艺上乘、门类齐全、风格独特的优势,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陶瓷产业集群,也是工艺瓷、日用瓷、卫生洁具、电子瓷基体(片)等门类陶瓷的生产基地,陶瓷…  相似文献   

2.
孙军 《魅力中国》2014,(24):99-99
经过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和五代时期的分裂局面,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建立了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使经济得到繁荣,与之息息相关的手工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制瓷高峰到来了,名窑层出不穷,钧、汝、官、哥、定五大窑系开始形成,其技艺之高超,工艺之精湛,成为世界陶瓷史上最辉煌靓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被称为瓷器王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刻瓷作为瓷器艺术重要的装饰手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标记符号以及秦汉时代的剥玉,是我国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清代乾隆年间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并达到鼎盛时期。但由于其工艺难度较大,到了近代几近失传。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古老的技艺在淄博大地上枯木逢春,使淄博一度成为中国刻瓷艺术的"领头雁",代表着世  相似文献   

4.
吴晓梅 《魅力中国》2013,(26):100-100
淄博为中国北方著名产瓷区,其瓷器的大量生产可追溯到北朝时期。据考古发现淄博窑曾生产过青瓷、白瓷、黑瓷、颜色釉瓷等…但由于当地陶瓷原料和烧成气氛,所产瓷器白度不高,因此淄博地区的彩绘瓷见的最多的是粗瓷青花鱼盘、喜字罐等,陶瓷彩绘并没有在淄博窑的产瓷中占主要地位。近几年,在经济、文化和其他因素影响下,淄博地区出现了陶瓷彩绘的复兴。  相似文献   

5.
正纵观中国陶瓷历史演变,陶瓷从陶到瓷再到今天的陶瓷艺术,大致经历了以下重要变革。夏、商、周时期主要是陶,秦汉时期有了带釉的硬陶。到了唐代跨人真正的瓷器时代。宋朝时期陶瓷达到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元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元青花和釉里红的出现使陶瓷艺术有了重要变革,对以后明代"成化以五彩"和清代"粉彩、珐琅彩"瓷的发展鉴定了基础。而到了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将中国的绘画  相似文献   

6.
<正>华夏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具有特殊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有人说,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在宋代五大瓷器名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定窑"中,南宋官窑瓷更是被公认为  相似文献   

7.
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远流长,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起点。陶的属性更多地带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瓷的属性更多地带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在艺术的梦境里,陶瓷是很庄严的,在现实生活里,陶瓷是很平凡的。庄严与平凡,是山峰又是河流,是沧海又是桑田。几千年的陶器情结,使得艺术世界变得气象万千。欣赏陶瓷,欣赏品位,欣赏精神。陶伴着暴风雷电,瓷伴着风花雪月,真正的陶瓷人生是苍茫、孤寂的,也许这就是陶瓷艺术所隐匿的真谛。——作者题记陶瓷曾令中国人无比骄傲和自豪,陶瓷曾以它的尊贵并通过丝绸之路,使世人永远不会忘记地成为欧亚文化交流的使者。…  相似文献   

8.
旧社会历代政府对陶瓷产业实行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允许私营的同时,政府也举办了一些国营陶瓷事业(官窑)。但是,当陶瓷产业成为政府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时,政府则采取了国家机会主义政策,直接举办国营瓷场——官窑.在历代中央政府的强力扶持之下,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很快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中国甚至世界陶瓷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中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9.
锔瓷无痕     
<正>"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这是一种把破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锔补修复后的瓷器,修旧如旧,滴水不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锔瓷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后,早已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早前物质贫乏的年代,锔瓷技艺多用于日用瓷器诸如碗碟、茶壶、花瓶之类。当村口传来一声声粗犷的喊声:"锔盆锔瓮锔碗喽……"人们便知那是锔瓷匠来了,纷纷拿  相似文献   

10.
梁欣 《辽宁经济》2014,(5):64-65
正4月27日,在省、市各级党政领导和各级陶瓷行业协会、商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陶瓷企业、客商的积极参与下,为期五天的第八届沈阳法库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胜利闭幕。本届陶博会法库县拓展思路,精心组织,广泛发动,以"品牌与中国瓷谷"为主题,重点突出陶瓷新产品、新品牌,充分展示中国瓷谷企业、国内外陶瓷艺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品的风采,使展会氛围浓烈、精彩纷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本届展会现场销售额再  相似文献   

11.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与江西景德镇和广州潮州(一说为湖南醴陵)齐名.德化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窑历史悠久,历经了千年风霜,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一词也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被誉为“中国瓷器之上品”.  相似文献   

12.
<正>瓷器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灿烂的光芒。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也因此被称为瓷器之乡。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技法中,刻瓷作为绘画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起源于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据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刻瓷采用特制  相似文献   

13.
《开放导报》2009,(1):I0005-I0006
20世纪60年代出生于饶平九村陶瓷世家的刘权辉,从小对陶瓷和陶瓷颜料的制作耳濡目染,并对此产生了极大创新欲望。他18岁投身商海,以敏感的商业嗅觉和前瞻的商业眼光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在祖辈遗传下来的“正玉瓷”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了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满堂红”、“帝王黄”色釉,并将此大胆与骨瓷完美结合,这一创新为中国陶瓷在国际市场赢得到了极大的赞誉。其产品多次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相似文献   

14.
禹州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与汝、官、哥、定瓷齐名。烧制钧瓷是一种复杂且高难的技艺,其中不可控的窑变因素更是出神入化,因此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在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如何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制瓷技艺已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文章以在禹州当地实践研究的结果为基础,为钧瓷技艺在保护与传承的方面提出几点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景德镇瓷器的想象与官场的灰色经济紧密相连。缘起于请托、招投标等名利之事,催生出来的巨大的礼品需求,支撑了景德镇历史上空前繁荣、兴旺的艺术陶瓷市场。它孕育了一个疯狂增长的艺术陶瓷时代,滋生了大量的仿品、膺品、劣品,批量生产了鱼龙混杂、良荞小齐的大师及伪大师们。这一切正在导致千年瓷都瓷艺术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的衰退。  相似文献   

16.
产业空间结构合理与否影响着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明确潮州陶瓷产业空间布局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得出该地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用地短缺、企业布局混乱、环境污染、工业园区定位不清等问题,进而从优化工业园区规划,加强环境管制,及地域空间整合等多方面探索潮州陶瓷产业空间优化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7.
科技园区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民营经济是德化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为德化县连续五年获得“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德化县以“瓷”闻名,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建立和发展民营科技园区的过程中,我县的主要做法是:围绕德化县作为“瓷都”的特色,把发展以陶瓷为主的外向型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科教兴县”战略和发展陶瓷支柱产业的重要措施。1995年创办的福建省首家民营科技(陶瓷)园区,规划用地1700亩,总投资10.2亿元。现已开发…  相似文献   

18.
《山东建设》2006,(8):23-24
陶瓷是文化与历史的凝结。从新石器时代后李文化的“红陶釜”到21世纪国宴用瓷“中华龙”,8000年的陶瓷发展铸就了淄博璀璨的陶瓷文化。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按照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的要求,淄博陶瓷文化要走产业化的道路,让陶瓷文化成为淄博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瓷器故乡。英文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在世界文化中,中国与瓷器天然相连。在国人心中,只有中国瓷才是真正的瓷,最好的瓷。  相似文献   

20.
潮州民间音乐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国英  马希刚 《发展》2008,(11):135-136
潮州民间音乐在形成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有着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特色。本文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形态与潮州民间音乐的关系,考察潮州民间音乐的渊源;从潮州民间音乐形态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考察潮州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创造;从潮州民间音乐的传承和流播,考察潮州民间音乐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