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马凌 《旅游学刊》2007,22(10):76-81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倩  吴小根  汤澍 《旅游学刊》2006,21(12):52-57
近20年来古镇旅游逐渐受到游客的欢迎,随着古镇旅游热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商业化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认为古镇旅游的开发使古镇受到"商业化"或"过度商业化"的影响,而关于两者却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尝试对"商业化"、"过度商业化"进行区分,指出商业化是古镇社会-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移的过程,其本身是旅游开发必然产生的现象;通过探讨旅游"商业化"与古镇发展的关系进而说明"适度的商业化"将有助于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商业化适度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在旅游相关研究中,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仿佛是一对孪生变量。没有旅游者也就没有旅游目的地可言;没有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无处可去,也就不能称其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而也成为了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学科的"透镜"进行研究。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解读,同时也是对  相似文献   

4.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20,35(2):134-146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相似文献   

5.
陶长江  郭凌  林瑶 《旅游学刊》2016,(10):97-107
关注旅游发展下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状况,有益于深化旅游对东道主女性影响研究和客家文化变迁研究。以四川龙泉洛带古镇为例,采取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旅游发展下洛带古镇客家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变迁状态、变迁特点和变迁原因。研究表明,旅游发展影响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旅游对洛带客家妇女家庭地位变迁影响强度大于社会地位变迁,且更易于被感知;旅游参与方式对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程度无明显影响;旅游影响洛带客家妇女地位变迁的原因集中表现在生计、自由空间和家庭分工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姜辽  李甜甜 《旅游学刊》2016,(2):109-115
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已有文献主要以本地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外部力量介入情况下,本地文化变迁的过程与机理.文章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外来艺术三毛文学,通过对其在周庄古镇旅游地成长过程的考察,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外来艺术地方再生产的内在机理,为旅游目的地文化变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文学旅游者的调查发现:在对文学兴趣和信仰、文学代理人运作的综合作用下,外来艺术三毛文学被周庄旅游业所利用,改造为稳定的文学艺术场三毛茶楼,成为古镇新的地方文化.文章为正确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地方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尤其是旅游市场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指出旅游科学的"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的渊源;提出应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的理由;概述了遗产科学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发展;从旅游价值观偏好层面对当代旅游科学中出现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诸提法进行了评论;最后,较为概括地辨析了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具体处置.  相似文献   

8.
现代旅游的发展已逾百年,旅游研究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经历了多个理论思潮.在最初阶段,主流研究着眼于旅游现象的经济性,呼应着现代性中强调发展、规模以及速度的思想.然而,随着现代主义在其发展、嬗变过程中给社会、环境以及人类个体所带来的诸多根本性矛盾的逐渐积累,后现代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开始了对现代主义思想多方位的反思,而旅游研究也在这股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找到了一个转向的契机.然而,这一转向的目标虽在于揭露并解决现代性所面临的窘境,但后现代主义及其影响下所衍生出的旅游理论亦暴露了自身的内在矛盾.针对这种矛盾,胡里奥·阿兰贝里(JulioAramberri)在《现代大众旅游》一书中对影响了旅游研究走向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检视,以审慎的学术态度对旅游研究中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想在旅游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文章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对这些理论以及阿兰贝里批判观点的综合剖析,讨论了从现代主义开始,旅游研究所经历的后现代反思到对后现代思想的再反思,对诸多相互关联又存在矛盾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如真实与虚假,功能与解放,和谐与权力等,试图说明旅游研究中从现代到后现代主义的不同理论范型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9.
郭文  王丽  黄震方 《旅游学刊》2012,27(4):28-38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从资本维、生产维、权力维、阶层维、生活维和社会维6个维度切入,对周庄古镇旅游开发使其原有空间所根植的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空间生产效率取决于开发模式,实践主导更应关注社会效能;(2)旅游空间生产问题存在生存论思考,空间的调适需凸显人文关怀;(3)旅游空间优化关键是提高空间质量,包容性发展应成为未来诉求。文章提出以提升空间质量为核心的包容性发展方向:(1)强化旅游空间生产中居民社会经济保障措施;(2)增进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能力;(3)提升旅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包容容量;(4)优化旅游空间生产的居民权能获取层次。当旅游者的凝视和空间生产者的实践使空间原有物质属性更加倾向社会属性时,空间叙事便应该成为旅游空间研究的新方式,把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将使旅游研究范式发生改变,丰富现有研究理论,拓展传统研究视角,为社会转型背景下周庄古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类型不断增加,古镇旅游日趋兴旺。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引证、比较、分析、评价了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结果,希望能够为古镇旅游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民族旅游是大众旅游时代旅游研究和产业实践的重要领域。然而,一直以来学界对民族旅游本质的争论不绝于耳,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其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掠夺"。从我国发展实践看,民族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1现代性乡愁推动民族旅游高速发展大众旅游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相辅相生,旅游可以说是现代化进程中"现代生存状况的‘好恶  相似文献   

12.
邱洁威  查爱苹 《旅游学刊》2015,30(3):95-105
诞生于欧洲的社会旅游,在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旅游/度假参与问题、减少社会排斥、增进社会融入、提高社会福祉等社会问题上具有重要价值.给予社会旅游一个明确的概念成为各国社会旅游研究最基本但也是最棘手的问题.从国外有关社会旅游概念研究的多重解读出发,在厘清其概念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首先对构成社会旅游内涵的3个要素——干预对象、干预主体和干预途径进行详细阐述;之后深入剖析社会旅游概念界定长期陷入困境的原因;最后依据干预对象范畴的不同,将社会旅游划分为基本模式、延伸模式和包容模式,从而为不同国家及社会背景下准确理解社会旅游的概念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奥运旅游当以产业升级为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波 《旅游学刊》2007,22(8):6-7
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奥运与旅游的讨论日趋热烈,以至于"奥运旅游"成了一个专门的词汇.几乎人人皆知,奥运会蕴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价值;奥运会能够促进举办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旅游是奥运会最大的受惠产业.但是,关于奥运旅游如何发展的问题,多数的研究并不深入.  相似文献   

14.
马建雪 《当代旅游》2022,(7):24-26+113
同质化成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通病,造成市场资源的浪费。本文提出黎里古镇的再生计划,利用古镇原始生态的产业基础和吴江第一女校的历史文脉,寻求突破口,打造黎里IP,为古镇再生注入现代生活文化元素,推动古镇旅游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5.
周大鸣 《旅游学刊》2014,(2):103-109
人类学因其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逐渐被民族旅游研究所借鉴和吸纳,但在中国民族旅游的开发实践中却往往处于"非主流"的境地。人类学要想在中国民族旅游实践中享有更多的话语权,首要的任务就是用本学科的视角透视民族旅游,反思其进行中国实践时所面临的一些特定的问题,并积极推动和参与民族旅游开发的社会评估工作。其关键点在于:一是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协调机制;二是客观审视民族旅游对族群文化和族群关系的影响;三是科学考量旅游开发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朝晖 《旅游学刊》2012,27(10):8-9
文化旅游对于文化的利用需要经历"文化资源化"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旅游产业化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在中国学术界,从事旅游研究和开发的学者,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都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介入旅游开发领域,而以研究文化和地方社会见长的人类学,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和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把人类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的行动研究,以解决与旅游相伴而生的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呢?  相似文献   

17.
齐飞 《旅游学刊》2014,(7):11-12
正一、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后现代主义趋向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旅游者的行为特点趋向于两方面:一是以逃避主义为主、厌恶当下的"反现代",带有某些抵触现代或反现代前的情绪;二是以谋求自身和社会多元化发展为主的"积极主义后现代",即吸收现代性的优点并克服它的缺点。总体来看,旅游消费者行为不再囿于特定的基本前提及规范内容,但在自由化环境带来的新观念和主张下,其特征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旅游相关研究中,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仿佛是一对孪生变量。没有旅游者也就没有旅游目的地可言;没有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无处可去,也就不能称其为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因而也成为了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学科的“透镜”进行研究。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结合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进行解读,同时也是对笔者近些年对这一问题思考的一个小结。本文的讨论围绕三个例子,或者说三个片段展开。  相似文献   

19.
旅游发展背景下政治不信任的形成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品宇  刘俊 《旅游学刊》2020,35(2):93-107
信任或者不信任的动态关系变化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社会关系和发展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信任可以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成功或者失败,但是旅游学者很少关注到信任话题。文章以广东汕尾红海湾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旅游发展背景下政治不信任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进一步通过空间实践影响旅游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政治不信任受到权力关系、收益成本感知、政治经济绩效、人际信任和文化导向5个因素的影响,是在特定的制度环境、社会互动和历史文化的复杂关系中交织形成的。政治不信任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与地方社区之间拒绝社会交换以及社会资本的断裂,增加了旅游政策运行成本,延缓了旅游发展进程。研究一方面把政治信任理论视角引入国内旅游研究,另一方面修订和补充了旅游发展与政治信任的理论框架,并提出对政治信任研究的批判性思考。研究有助于推动从旅游管理"过程"的关注向旅游开发"起点"的关注,即政治信任问题一定程度上先天奠定了旅游发展的成功或失败,这为当下旅游开发中的善治问题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如《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所宣告"旅游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旅游权归属公民权利中社会权利的范畴,是休息与休闲权利的重要体现。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全年国内出游人数约3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万亿元,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超过1350万,相关就业者达8000余万人,已成为全球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和出境旅游购买力第一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