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瑞  王鑫 《西部旅游》2023,(9):70-72
<正>文章基于全域旅游大背景,从水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梳理山西省境内黄河流域各地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山西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策略。首先,要深刻认识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其次,要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最后,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产业引领的遗产活化策略,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以及休闲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卫威  姚瑶 《西部旅游》2023,(24):49-51
<正>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现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以文化塑造旅游,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新的旅游业态;以旅游突显文化,通过旅游业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作用和价值。文章以南京云锦为例,探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必要性,并深入分析开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阻力,据此提出一系列促进南京云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旨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亚 《西部旅游》2023,(18):32-34
<正>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贵州拥有众多饮食类非遗,独具特色,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在研究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贵州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发现贵州现有的饮食类非遗存在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方式单一、品牌影响力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进而提出政府积极引导、构建品牌体系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应对措施,促进贵州饮食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托,对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城市更新改造的进程中,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面临着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利用的矛盾。文章以广州永庆坊作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采集永庆坊文化舒适物数据,基于场景理论中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戏剧性3个维度,梳理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路径,以期为其他城市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场景、实现文旅价值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菲 《旅游学刊》2020,35(3):50-61
随着"真实性"讨论在国内学术界的引入和持续升温,需要看到",真实性"的设问本质上表达了西方世界关于何为"真实"的主导观念及权威话语。在当代旅游研究中",真实性"概念被广泛用于分析从西方到非西方不同社会语境中的旅游现象,而其移用过程本身尚未得到充分反思。因此,在前现代的"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过程中,共时维度语境挪移的"真实性"概念仍需重返历时维度的本土观念和实践传统方能得到落实。基于对"名实观"历史、文化、哲学内涵的追溯辨析以及对徐霞客、李时珍身心之"游"的个案讨论,文章通过"名实观"的引入,揭示出本土之"游"以身正名、求实体真的实践伦理面向,首先旨在反思"真实性"普遍话语的理论限度并设定参照维度;进而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框架,在"名-实"关联的社会历史建构视野中,将"真实性"的一般化讨论导向"真实化"的过程态考察,由此检视"真实性"概念嵌入本土话语场和实践场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6.
方栋 《西部旅游》2022,(20):58-60
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且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发展受阻。基于此,如何将潍坊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产业,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重点问题。文章首先总结了潍坊市非遗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井塘古村为例,运用赫芬达尔指数法对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度进行研究,最终得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旅游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物是文化旅游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在"世界(文化)遗产"、"文化财产"、"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外来术语和"古玩"和"古董"等故有称谓的冲击下,"文物"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法定称谓已在很多情况下被"文化遗产"等取而代之.因此,它和文物本身一样面临所谓的"保护"问题.应焕发"文物"称谓活力,重新认识和定义为"文化事物".主要包涵有(无)形文物、古生物化石等.  相似文献   

8.
孙业红 《旅游学刊》2012,27(6):10-19
城市旅游研究有长期的历史.文章从新的角度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城市旅游这个并不新颖、但却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在西方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创新性的思想和理论构架,并指出了未来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如城市中旅游集聚造成的拥挤问题、城市遗产类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旅游规划中广泛存在的“复制与粘贴”问题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损害以及城市舞台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中国城市旅游发展的研究现状,提出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可以借鉴的一些国际先进经验,以及在借鉴这些经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线性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随着人们对遗产完整性不断深入的理解以及遗产活化利用理念的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因此,树立线性文化遗产意识,把握线性文化遗产特征,是推进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世界遗产名录》中收录的线性文化遗产为基础数据,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别与列入标准、资源组合模式和核心区与缓冲区等典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从旅游空间演化和旅游活化路径两方面总结其对旅游利用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线性文化遗产旅游空间结构发展过程遵循“增长极”演化规律,并在遗产文化分层上表现出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鹤  王庆生 《旅游导刊》2022,(3):86-101
本文以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6—2021年国内外共计802篇遗产旅游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从学科、关键词以及共被引文献等方面绘制知识图谱,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遗产旅游领域研究进展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丰富,环境科学领域关注度显著提升;真实性与文化认同是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国外研究侧重人性需求视角,国内则注重在地性供给;关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将成为我国遗产旅游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刘小斌 《西部旅游》2022,(17):106-108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复苏态势,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国家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基于文旅融合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较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充分结合,既能够进一步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效率,还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同时能够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与文化价值。文章主要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进行分析与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以提升文旅融合程度,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宋立中  谭申 《旅游学刊》2012,27(10):93-101
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国内外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复合型文化遗产是一种具备多元价值和内涵的遗产类型,其旅游产品开发应根据复合型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及其特征而定.文章以福建马尾船政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文化景观理论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结合问卷调查、因子分析和参与观察等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分析作为复合型文化遗产的船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以此丰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案例,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的讨论、关于世界遗产的发展与保护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止息过.因此,亟须厘清遗产与旅游的主体,分清谁的遗产、谁的文化、谁的旅游,进而讨论各相关主体的需要和诉求,并形成遗产旅游地保护与发展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近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理论研究必不可少,但是实证性研究和深化探索更是迫在眉睫。本研究选取北京作为节点,意在通过对其的实证研究进而指出,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利用时,必须安排好三大环节的前期准备——即必须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的实地调查,必须注意旅游利用时旅游者需求的调查,必须注意遗产利用中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相似文献   

15.
王源  余燕 《西部旅游》2022,(18):75-77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文旅融合逐渐受到关注。四川省泸州市是川南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视角下,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地方非遗特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对外传播,为泸州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文章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及难点,并结合实例探究泸州非遗外宣文本的英译策略,以期扩大川南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助力川南非遗走出四川。  相似文献   

16.
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保护工作,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但是,由于要考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旅游开发中便存在一定的难度,导致开发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因此,本文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难点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嵩龄 《旅游学刊》2007,22(6):48-52
本文提出一个我国遗产旅游界尚未关注的问题--遗产旅游的文化政治意义.文章首先讨论了我国遗产的文化政治价值,接着提出我国遗产旅游应当发挥的文化政治功能,最后分析了提高我国遗产旅游文化政治效果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迈向胜利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概念范畴探析为研究起点,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生成逻辑、共性特质与传承困境,试图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效推进机制。研究发现:(1)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广布于红军长征沿线,其孕育、生成、积淀、发展、传播、创新和嬗变均与红军长征存在内在关联,深受长征文化及长征精神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或口述历史;(2)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跨区保护难度较大、长征文化根基不深、非遗传承人才断层、利用方式同质单一与旅游开发利用无序等现实挑战;(3)明确研究发掘、人格活化、教育活化、数字活化、空间活化和产业活化六大实践进路,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此外,研究还对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及其活化利用实践进路展开延展性讨论,尝试性勾勒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逻辑关系图谱,以期为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运行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文化支撑,旅游产品的运行离不开品牌形象的树立,因此想要获得成功的旅游产品销售,就必须紧密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视觉产品。本文就是从产品的色彩设计方面入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讨论,以达到产品开发能够不断丰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其概念存在一定争议,暂时将其称之为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研究了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特征.研究发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属于一种遗产旅游,从本质上区别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特色明显、分布范围广、脆弱性和敏感性高、可参与性强和复合性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农业文化遗产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