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旅游组织出于经济统计需要而对旅游和旅游者概念的界定广为人知,不但旅游行业的统计数据来自其界定的口径,旅游基础理论和旅游学教科书也深受其影响.由于其准官方和国际组织背景,此前虽有一些学者指出了其概念界定的宽泛性会带来误解,但是无人对其做出系统分析.文章详细辨析了世界旅游组织拟定的统计性旅游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范围,梳理了相关文件对旅游、访问、旅行三大基本概念外延边界关系的界定和历史演变,指出这种界定虽然符合一定的经济统计需要,但明显有悖于常识认知和逻辑规律,阻碍了人们对旅游概念形成理性认知.它以“旅游”统计之名,行“旅行”统计之实,混淆了旅游、访问、旅行的关系,对人们正确理解旅游与旅行的关系带来干扰.依据这种口径统计出的数据,不能直接反映真实的旅游业和旅游现象,更对旅游基础理论形成障碍和冲击.文章提出了符合常识认知与逻辑规律的旅游和旅游者概念认知方式,分别从旅行和休闲两个角度分析了旅游的内在属性与外延边界,辨析了旅游与旅行在三个层次上的关系,运用了纯旅游、准旅游、泛旅游、非旅游等概念来细分旅游与旅行的关系.文章指出部分语词的汉语翻译错误加剧了旅游概念理解的混乱,对“visitor”一词长期被翻译为“游客”的危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罗浩  冯润 《旅游学刊》2019,(11):116-123
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等概念经济性质的理解较为混乱,存在以下误区:将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混淆,将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混淆,将旅游景区与旅游资源混淆,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混淆。文章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尝试剖析旅游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经济性质,继而延伸到对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的界定,试图厘清以上误区。研究结果认为:旅游景区是(景区业)旅游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场所;旅游产品是由旅游吸引物、设施(硬件)、人员(软件)的组合所营造出的一种综合性服务,是景观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的有机组合;旅游资源是原赋的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原赋)资源,是旅游业所特有的一种生产要素;旅游吸引物是指一切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可为旅游业利用的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和人造旅游吸引物,后者本质上是资本和/或劳动,而不是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3.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05,20(4):67-72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也是两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研究领域。本文从对比这两个概念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入手,辨析了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研究范畴,指出目前研究的局限和应有的研究框架,并分析其相应的实践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4.
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在考察不同旅游资源概念及相关论述后,提出旅游资源概念应坚持的几点共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中存在的若干分歧,着重讨论个4个问题:⑴旅游资源是否必须已旅游业所利用;⑵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潜在性;⑶劳务算不算旅游资源;⑷人力、市场等要素应否视为旅游资源。文章逐一分析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同时,为探讨更进一步深入,建议将旅游和旅游业资源两个概念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5.
旅游吸引物权再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扎根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现实,从法理方面回应了张琼和张德淼《旅游吸引物权不可统一立法之辨析》一文(简称“张文”)的质疑,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澄清.文章指出:(1)吸引物权具有典型物权所共有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其独特性,不能归属于债权范围,用债权方式加以解决.(2)旅游吸属无体物,在可管理的范围内,也可成为物权的客体.(3)旅游吸引物权具有排他性,可以成为其他交易的标的物.(4)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只强调物的旅游吸引价值,并不会对物的产权属性做出改变.“一物一权”原则完全适用于吸引物权的定分.“张文”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存在误解.文章继而结合现行资产评估方法中的收益法和市场法,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特点,提出了基于门票收益的旅游吸引资产评估方法.这一方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对物的旅游吸引价值(资产)的评估.研究表明,旅游吸引物权并非“张文”所言“表现为虚幻的、不可操作的法律概念”,它不仅具有法理上的合理性、社会实践经验的合理性,而且具有满足旅游吸引物交易保护要求的逻辑合理性,有着广阔的实践应用潜力.将吸引物权物权化不仅可赋予所有权人应有的法律主体地位,还将使我国旅游发展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使旅游吸引物保护的权利、义务更加明晰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论旅游的被吸引性与旅游资源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子千 《旅游学刊》2006,21(6):69-72
本文主要从旅游的被吸引性特征出发讨论旅游资源概念的实质.本文的结论是,目前已形成共识的旅游资源概念局限于狭义旅游概念,其实指的是旅游吸引物的来源.  相似文献   

7.
徐菊凤 《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文章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旅游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旅游定义、旅游本质、旅游与休闲的关系、旅游与旅行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分歧性意见,在辨析各种观点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的基础上,概括出旅游学术界在5个方面的基本共识,即旅游是指人的活动;概念性定义才能确立旅游本质;旅游本质应由“余暇+异地+体验”三者共同决定;休闲和旅行的范畴大于旅游;狭义旅游定义不会贬损旅游产业和学科地位。文章呼吁旅游学术界以“求大同存小异”的态度尽早形成科学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张琼  张德淼 《旅游学刊》2013,(12):90-96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学上属于一个集合概念, 在法律上没有相关规定, 但不同属性的旅游吸引物作为个体在《物权法》上的权属性质往往是有法可循的。文章运用物权法理论, 结合新颁布的《旅游法》, 分析几个典型旅游吸引物的权属, 试图澄清几个与此相关的问题, 论证设立旅游吸引物权、为之统一立法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 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合同法》、《旅游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等现有法律规定, 解决农村土地旅游开发中社区权益保护问题, 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修改法律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20,35(2):134-146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西方的旅游研究表明,旅游吸引物是一个系统,它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而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不仅因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同时还因为它具有人为建构的符号属性.本文在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过程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保继刚  杨兵 《旅游学刊》2022,37(1):18-31
国内有关"旅游吸引物权"的研究大多止步于理论探讨,而旅游地却存在大量旅游吸引物权益缺失的发展困境。文章尝试将"旅游吸引物权"学术概念进行落地运用,通过一场持续3年的旅游减贫试验,探索出旅游吸引物权在中国制度情境下的制度化路径,解析其实践效应。研究发现:(1)旅游吸引物权的产权建构需要首先从结构层面建立兼顾分配和资源保护意义的制度规则体系,制度规则背后的核心运行逻辑是经济利益调节。(2)制度结构建立后,再从能力与文化层面建构多方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表达与实践的理解和认知,重点是在认知范畴上建立产权共识。(3)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所需的制度、能力与文化培育可由多方外部主体援助完成,但援助的目的是催发原住民的主体性。发展乡村旅游不一定需要大资本进驻,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适量的资金投入、产权建构的技术援助,足以带动原住民参与旅游发展。其中,地方政府作为土地产权的决定性主体,对旅游吸引物权的理解、授权与支持是开展产权建构的根基性条件。需要指出的是,文章的旅游吸引物权建构是对各个构成物要素凝结的共有性、整体性旅游吸引价值的产权关系进行系统表达,本质上是不改变现有构成物的"名义产权"制度,利用制度多元逻辑引导多方主体改变产权认知观念与结构,在认知范畴上建立关于新增的旅游吸引价值的"事实产权"。  相似文献   

12.
旅游商品的概念辨析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商品的概念一直是旅游研究中较为模糊的概念.此前的研究往往通过列举总结的方式对其概念性定义进行界定,但在概念应用上产生诸多的歧义.文章通过研究综述的方式总结了旅游商品概念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归纳出旅游商品在需求者、供给者与商品流通三种不同维度的概念性定义.在需求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有形商品;在供给者维度下,旅游商品指由旅游生产系统供应的,具有“旅游”内涵的有形商品;在商品流通维度下,旅游商品指在面向旅游者开放的市场上流通的有形商品.不同维度下的定义由于商品所联接的“角色”与“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最后,构建出旅游商品的研究框架,以便于旅游商品概念在不同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关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的辨析与认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臧德霞  黄洁 《旅游学刊》2006,21(12):29-34
人们不难发现,国内外有关"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普遍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内涵界定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领域研究的开展.为此,本文在对"竞争力"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竞争力"的内涵,尝试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内涵做出归纳和界定,并探讨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旅游产品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愉秉 《旅游学刊》2007,22(10):82-88
目前学界对旅游产品的概念存在不少分歧,本文择取如下问题加以讨论:旅游产品是否包含媒介要素、是否是一种经历或体验、是否是商品、是否包含目的地出售的实物形态商品以及是否包含旅游资源.本文认为,媒介要素是旅游产品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能把旅游产品看作经历或体验,旅游产品是商品,旅游产品中不包含旅游地出售的旅游纪念品等实物形态商品,也不包括旅游资源.本文着重讨论了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关系,提出旅游资源不是旅游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而是、也仅仅是旅游产品生产要素中狭义的土地要素.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派游资源及其评价的含义明确旅游资源的概念是进行旅游资源评价的前提。但目前,对于什么是旅游资源的问题,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一种提法是,“凡是足以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这种观点反映了旅游资源具有吸引旅游者,以及其范围相当广泛这一基本性质,但却没有反映出它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资源”这一概念,属于经济学范畴。所谓旅游资源,应当是就世界旅游业目前所达到的水平而言,上述两种因素中能为旅游业所利用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奥运旅游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健  罗芬  邓金阳 《旅游学刊》2007,22(9):80-87
自公元前776年举办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以来,旅游与奥运会便形影相随.随着现代人类休闲时间的增多与经济承受力的增强,作为大型事件的奥运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观光游览,同时也受到旅游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奥运旅游的起源、奥运旅游的定义与特点出发,从奥运旅游研究历史、吸引物研究、市场特征研究、经济社会影响研究等多方面对国内外奥运旅游研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研究的十个前沿问题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有关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已成为研究重点,但总体上看,旅游景区研究还严重滞后于景区开发建设的实际需求。本文提出了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发展中10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占佳 《旅游学刊》2007,22(12):9-10
旅游业的产业定位问题一直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由于在学术界人们关于“旅游产业”的概念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加之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没有单列旅游业,致使旅游业一度被边缘化。要确定旅游产业的地位,首先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合理界定旅游产业的范围。但目前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仍很模糊和混乱,这种状况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产业的概念界定和层次划分上。笔者试图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旅游是旅游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架构旅游学科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如果不能科学地界定,旅游学科体系则难以完善.因此,旅游这一概念一直是旅游学界探讨的热点.但迄今为止,学界仍未达成共识.文章在谢彦君教授和张凌云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概念进行了新的探讨.认为两位教授的相关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不仅为旅游概念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而且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但两位教授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和缺陷,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商榷.文章试图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这一概念重新进行界定,提出了"旅游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对非惯常环境的一种体验,是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0.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随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碳汇机制、低碳消费方式正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旅游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具有响应低碳经济模式、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的先天优势。以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设低碳旅游设施、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路径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是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