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科技产业》2011,(2):87-87
“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器件及应用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国星光电公司为依托,建立了“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部快速原形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三个国家级研究机构,不断推进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器件及应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规模的升级。  相似文献   

2.
王占国,半导体材料及材料物理学家,中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分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和多个国际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任半导体所副所长、半导体材料科学实验室主任、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功能材料专家组组长。主要从事半导体材料和材料物理研究,在半导体深能级物理和光谱物理研究,半导体低维结构生长、性质和量子器件研制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二和三等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  相似文献   

3.
贵阳国家高新区企业雅光公司和电子科技大学近日签署了"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功率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院士工作站"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言荣教授成为雅光院士工作站进站院  相似文献   

4.
光电子技术是20世纪后期迅速崛起的一门高新技术学科,是一门由光学和电子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项新技术。光电子学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已涉及光电通信、光电显示、光电储存、光电转换、光电探测、发光照明、激光等诸多领域。一些国内外专家还认为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无线通讯、光纤通讯、卫星通讯的广泛应用继第一代半导体硅以后以砷化镓为代表的第二代化合物半导体在上世纪末得到高速发展而且它在半导体工业中的比重将会持续增长。分子束外延材料技术的产业化,将促进我国微电子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尽快制定光…  相似文献   

5.
发光是稀土元素的一个主要功能,稀土是发光材料的宝库。稀土元素独特的4f电子结构使其拥有众多的能级,发光波长涵盖从真空紫外到红外,但是目前只有为数很少的跃迁被用于发光材料,大多数跃迁未被利用。稀土离子的发光4f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的跃迁(f-f跃迁和f-d跃迁),以及4f电子与配体之间发生的电荷迁移,或与基质、缺陷和陷阱之间发生的能量交换,使稀土的发光和光吸收别具一格,在发光与激光等光学材料中获得了多方面的应用。稀土元素自身的半径、光学电负性的规律也使得它们在发光材料中起到独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姚建铨院士,一直致力于激光及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研究,在高效倍频激光器、高功率固体激光器、可调谐激光器、非线性光学及激光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激光与光电子领域提出并发展了非线线性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PLO-8B型稀土铝酸锶发光粉的耐水性,本文对发光粉颗粒进行有机改性,使其拥有较高的耐水性和良好的发光效果。研究了两种表面修饰剂及掺量对改性发光材料耐水性的影响,并通过发射光谱和激光光谱测试了该发光材料表面改性前后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单硅膜有机改性的方法可提明显高发光粉的耐水性,当硅烷偶联剂KH570掺量为10wt%时其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8.
由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信息科学部、国家高技术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以及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集成技术分会信息光电子学组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第三届中华光电子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8月13日—18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这是1993年中科院王启明院士代表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发起,得到台南成功大学苏炎坤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陈锦泰教授的积极支持。 参加本届研讨会的有从事光电子研究和开发的  相似文献   

9.
LED全称"发光二极管",近来也有人称"半导体照明器件",即利用半导体材料将电能转换为光能.其发光原理系利用不同材料所制成的化合物半导体,对其施加电流,再通过电子与空穴的结合,将过剩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出,达到发光的效果.由于不同的半导体材料会发出不同波长的光,也就会看到不同颜色的光,因此一般LED产品可分为可见光及不可见光两大类,其中可见光的应用波长范围为450~680纳米之间.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在科技部支持下,按照"自愿、平等、合作"的原则,国内46家从事半导体照明行业的骨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于2004年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现有成员单位353家。2009年,为围绕产业链构建技术创新链,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CSA常务理事单位基础上,成立了"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组建了"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对外承担法律责任主体和秘书处依托单位——北京半导体照明科技促进中心是民办非企业机构。秘书处现有专职化工作人员133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超过90%,其中博士16人,  相似文献   

11.
院士寄语     
赵忠贤,物理学家。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超导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在Ba—La—Cu—0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1987年初与合作者独立发现了临界温度为92.8K的钇钡铜氧超导体,震动了世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LED产业发展步入关键期——王占国院士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ED照明产业在中国热得有些过头,背后隐藏的风险值得关注。日前,我们就十二五期间如何实现中国LED产业健康发展等问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名誉主任王占国先生。  相似文献   

13.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11(1):11-11
2014年12月14日,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获悉,该院教授韩忠朝已于当地时间10日当选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经法国国家技术科学院院长AlainBugat证实,韩忠朝是第一位当选该院院士的中国学者。   韩忠朝长期从事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技术产业化平台的构建,现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主任、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早在2006年,韩忠朝就当选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生物秀)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铁军是信息超材料领域的创始人。崔铁军带领团队从2004年开始研究电磁超材料,在超材料的创新机理、理论和方法上实现了业内领先。2014年,崔铁军团队首次将超材料对电磁波的动态控制以数字编程的方式实现,打开了6G技术的全新研究领域。这种超材料灵活性强、成本低、效率高,被命名为“信息超材料”。目前,我国在超材料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相似文献   

15.
一维氮化镓纳米线具有与众不同的光学、力学和磁学性能,因此GaN作为半导体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天空.文章着重从一维氮化镓纳米线的制备角度展开论述,主要制备方法包括激光辅助催化生长、氧化辅助生长、热化学气象沉积、电泳、催化剂辅助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人·事     
李家洋杨焕明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家洋院士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杨焕明院士于2012年7月当选为德意志利奥波第那自然科学院(The DeutscheAkademie der NaturforscherLeopoldina;The German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自1973年起开始进行微波遥感研究,是我国微波遥感技术研究的开创单位之一。实验室在第一颗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我国航天事业具有历程碑意义的重大计划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微波遥感及航天应用工程专家姜景山院士是该实验室创始人及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8.
2002年2月1日,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快的乐曲声中,科学家王选健步登上主席台,从国家主席江泽民手中接过200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奖。正是这位被人们誉为“当代毕升”的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  相似文献   

19.
为加快贵阳国家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就促进光电产业发展,制定如下优惠政策. 第一章对象和范围 第一条支持对象 从事符合国家鼓励类LED产业、光伏产业、光显示产业、激光应用产业且工商、税务关系均注册登记在贵阳国家高新区的企业或机构. 第二条适用范围 (一)LED 1.LED发光材料和器件的原材料研发生产;硅、碳化硅或蓝宝石等LED衬底材料、LED图形、LED外延片和芯片研发制造及测试;大尺寸硅单晶及抛光片生产;  相似文献   

20.
<正>激光是继核能、电脑、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它从诞生起便被冠以“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之名。可以说,激光是在有理论准备和生产实践迫切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它一问世,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飞快发展,不仅使古老的光学科学和光学技术获得了新生,而且催生了一种全新光学技术手段——激光脉冲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