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末去表姐家串门,她给了我两个荠菜团子,让回家包水饺吃.我问她哪里来的,她说从老家带回来的.看着这如翡翠般的菜团,还伴着一丝诱人的乡土味道,心中大喜,满眼是春色.  相似文献   

2.
因为我现在在做一个具体的公司,所以我想主要谈一谈企业自主创新这方面的一些体会.我可能是跟很多人刚才讲的观点不太一致,我作为一个CEO很大工作的任务就是不停地会有人跟我讲,说我们有一个新的想法,我们有一个新的想法,我们准备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说服他们,说这不行,我要做这个事情,这个东西不能做,等等,在这方面我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也注意到其实很多的创新者下场都不太好.  相似文献   

3.
黄嫣晗 《中国西部》2013,(8):120-131
四个多小时的步行,成百上千次的咔嚓声,无数次的屏息凝望。美得让人忘记言语,美得让人满心安宁。游客们在栈道上慢慢悠悠旁若无人地走,仿佛整座公园只属于自己一个人一样。时光倒流九十年,徐志摩问结束讲学即将返印的泰戈尔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在中国,泰翁说,我把心落下了。此刻,那些被公园惊艳到的人们应该也在默默地说着这句话:我把心落在普达措了......  相似文献   

4.
李佳 《中国西部》2012,(11):36-39
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这厚重的土地,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情缘。他,17岁离开深爱的故乡,踏上外地求学之路。他怀揣着母亲临行前赠予的乡土,漂洋过海,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1997年,他在哈佛拿到了设计学博士学位,便特别急切的回到祖国,希望用自己的所学为发展中的中国做出贡献。正是这一捧乡土,指引着俞孔坚教授开始了一场一场建筑、规划、景观的"新文化"及"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5.
自接过组织部长这根接力棒后,我坚持把基层作为"主战场",带头与干部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手拉手帮扶. 用真心换真情 春节前夕,我带领组织部干部冒着严寒来到联系点杨河镇双厂村,大家一到,就抬出几张桌子,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笔墨、红纸,开始书写起了春联.村广播将这一消息发出去不久,村民陆续赶来.  相似文献   

6.
姜末  王华 《东北之窗》2011,(Z2):102-102
王健林真的要回到足球圈?就像1997年"王健林真的要退出足球圈?"一样受人关注。在写这篇东西之前,我给万达新闻发言人石雪清打电话求证,石头(圈里一直这样称呼石雪清)问我消息来源,我说现在是网络世界,地球人都知道了。石头说这几天没上网。我不信,地球人都在关注,当事人能无动于衷?石头说关于王健林董事长参加足球工作座谈会的情况,万达官网上有报道,他能说的也就是官网上说的,对目前关于王健林出山的坊间传闻,他不做任何否定,也不做任何肯定的答复。会说不如会听,至少有不否定一说。王健林退出足球圈十多年了,恰恰这十多年是中国足球最乌烟瘴气的时段,在这十来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听他谈论过足球,以前也试图通过石雪清约请王健林谈谈足球,石头说,王老板  相似文献   

7.
北京的朋友把座谈<中国不高兴>一书的视频发给我,并希望我看看这本书.我说看过了,朋友便问感觉如何,我说有些观点我不同意,但其中许多言论有可取之处,甚至值得赞赏.朋友又说现在有的批评者,书还没看,就把人家一棍子打死了,说人家是"左愤"发牢骚.我说就算是"左愤"也不该"打死".  相似文献   

8.
陕北印象     
我的高西沟 我一直羡慕有故乡的人,因为我没有故乡.没有故乡灵魂就总在漂泊,于是我的灵魂就总在漂泊. 故乡大约说的是出生地,但故乡里大约也应该有泥土.城市太大,一个大都市可以容纳几百万众生,但一个灵魂要想驻足却很难很难.比如我,出生在西安城中心城隍庙的一条小巷,那条小巷至今还在,但小巷里的人没有谁能记得这里降生过的一个黄毛丫头是我.故乡需要认同,大都市里的人没有这种归属感.有一天,我到了一个叫高西沟的小村庄,住进了其中一个农户的家里—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世界上有这样一小块地方.但我突然发现我的灵魂在此很安宁,就像我此生之前很早很早就住过这里.泥土很甜,村人很亲,就像他们早就熟识我,就像我早就熟识我的村人.  相似文献   

9.
箴言     
正"我问过在北京生活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问题,10个人有7个人说空气污染问题。同样的问题我到上海也问了10个人,跟北京的答案完全不一样,有9个人回答是房价问题。"——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上如是说。"我跟马云说,兄弟,咱们共同发展,你不要都革命了,这东西你也没那本事。"——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  相似文献   

10.
姜末  王华图 《东北之窗》2011,(2):102-102
王健林真的要回到足球圈?就像1997年“王健林真的要退出足球圈”一样受人关注。 在写这篇东西之前,我给万达新闻发言人石雪清打电话求证。石头(圈里一直这样称呼石雪清)问我消息来源,我说现在是网络世界,地球人都知道了。石头说这几天没上网。我不信,地球人都在关注,当事人能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1.
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原因不仅仅是便宜在中国一家旅行社工作的吴小姐,今年春节来东京观光。吴小姐第三次来日本,"我真的感觉日本东西好便宜,一年比一年便宜。"吴小姐说。扫货基本上成了吴小姐在东京的最重要的观光内容。去一些国人不太去的商店,和到韩国观光时很不一样。"韩国人眼里透着看不起中国人的眼光,日本不一样,不管买不买东西,店员永远彬彬有礼。而这里的东西如奢侈品等很多是中国价格的两成、三成,化妆品五折,太便宜了。"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习惯     
在"瓜菜代"饿死人的年代,母亲在一个鞋底厂上班,那时我刚上小学.为了多赚点工资,母亲常把"工作"带回家,飞针走线纳鞋底.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饿的前心贴后心.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我径直走到盛饽饽的篮子前说:"妈,我吃点东西."母亲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空空的篮子,习惯性地用针锥子拨了拨自己前额的发丝,无奈地摇摇头.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迪·恩·帕金斯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走上前来,向我报告幼儿园里的新闻,说他学会了新东西,想在我面前显示显示.他打开抽屉,拿出一把还不该他用的小刀,又从冰箱里取出一个苹果,说:"爸爸,我要让您看看里头藏着什么." "我知道苹果里面是什么."我说."来,还是让我切给您看看吧."他说着把苹果一切两半——我认为他切错了.我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切法是从茎部切到底部窝凹处.而他呢?却是把苹果横放着,拦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苹果递到我面前:"爸爸,看呢,里面有颗星呢."  相似文献   

14.
波得浅记     
半年前在中国城一家影视店打工认识的彼得,那时他已在那家小店做了三年。这是一家专门租借影视带的小店,店面不大,挤满了术架,架子上堆着的全是中文带,柜台里摆着倒带机、电池什么的小玩意,也兼售精华素、深海鱼油等时下流行的东西。第一天试工,带着点新鲜和胆怯走进店内,柜台后闻声冒出一人来,一手端着用空酱菜瓶做成的水杯,另一手捏着只面包在啃。见我便问是不是钟点工。我点头说是,于是赶紧放下早餐,热情地伸出手自我介绍说,我叫彼得。把我让进店内。三。两。咽下早餐,趁着早上客人不齐,彼得一边大致介绍一下小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俗传统节日中,传说中的“年”是一只怪兽,颇有些像恐怖大片中的哥斯拉,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火、拢旺火,点起成串的鞭炮,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得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放鞭炮,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火,——这就是年了。古时中国人最传统的过年竟然是团结一致打败怪兽的胜利日。怪兽既已打跑,但忙年却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而且,一年的辛劳要在这短短的年节里进行一次盘点、进行一次透支…  相似文献   

16.
今天早上,想不起在哪里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英国一家公司签署了一份合同,要把斯第尔顿奶酪出口到中国.这绝对是2009年以来最令我兴奋的消息了.我很多中国朋友像我一样,吃奶酪已经成瘾.但是,对那些已经开始喜爱奶酪的人来说,斯第尔顿奶酪仍然会是一个新挑战.想到这些,我陷入了对西餐问题以及中国人对西餐普遍误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柞水县乾佑镇车家河村3·21火灾那天,33岁的村民姜继伟在生死线上走了一回.他一天没吃东西,空着肚子在将近4小时里,硬是独自一人把一个救火受伤者背下山.当把伤者放在救护车上时,他一下晕倒在地上,经抢救一天一夜才醒过来. 面对火海,他说:“你们不下,我下!” 那天早晨他起得并不早,农村人没有吃早点的习惯.听说本组有一家人拉房基,他没有吃东西就直接去帮忙.中午帮忙的人吃饭时,他主动留在工地看场子,等大家吃完来接替,刚端起碗,村干部来喊救火,他丢下碗就赶到十里路外的火场.  相似文献   

18.
马蕾 《魅力中国》2014,(22):115-115
淮阳古称“宛丘”,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太昊伏羲的建都地和陵寝之地。今天的淮阳地处豫东平原,泥泥狗是当地民间泥塑的统称,而不单指用泥土做成的狗的造型,当地老百姓叫它“灵儿狗”、“陵狗”,说它是给“人祖爷”守陵的,把它奉为祭祀人祖伏羲用的一种吉祥物。  相似文献   

19.
其实,喜欢重庆是说不出什么理由的.喜欢就是喜欢,应该很尽情很尽性.喜欢上了,缺点也就成了优点,缺陷就成了风格,比方,一个男人粗野,你可以说这是粗犷;一个人女人风骚,你可以说这是风情.如今,我要把这无法捉摸的“喜欢“,用理性的方式总结出来,这有点吃力不讨好,可是,谁让我喜欢呢.……  相似文献   

20.
魏浩浩 《走向世界》2014,(50):66-69
红纸于我们,或许只是它火红的颜色,而红纸于她,却是满目的风景和生灵。经她一双巧手的精心裁剪,—张红纸可以变成娇艳欲滴的花儿、灵动逼真的鱼儿和惟妙性肖的人物……她像魔术师一般,将人们眼中一张张最为普通的红纸变成一幅幅灵动而有生气的画卷,美得让人赞叹。她叫李翠敏,拥有一双会剪纸的巧手。如果说这双巧手是上苍赋予她的"礼物",那"痴心剪纸50年,一腔热血终不悔"的豪言则是她对于剪纸艺术最真挚的爱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