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综述国内外文献并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文章通过构建Engel-Granger两步协整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以1978 ~2008年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检验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和因果作用关系.结果显示:(1)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分别有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到旅游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但与国际大多数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尚不存在旅游发展到经济增长或第三产业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作用关系;(2)中国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对旅游发展的弹性系数分别为2.158和2.340,其中,第三产业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为中国经济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3.
吴学成  吴立 《西部旅游》2022,(8):10-12+38
文章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改进的熵值法,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相关系数、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分析发现:贵州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呈均衡、优质趋势发展;2008~2017年,贵州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良好的成效,耦合协调度在2011年有轻微波动,但2008~2017年的增长率仍然是线性的,且耦合程度较高,耦合度达到了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旅游研究动态影响中国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士敏 《旅游学刊》2000,15(3):75-76
  相似文献   

5.
旅游外汇收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可以判定:旅游外汇收入和经济增长两时间序列之间应不是协整的.由于协整是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与通常的认识相反.在长期的趋势方面,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其实便并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此外,VAR模型及其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也说明,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即使是在短期内也是不能确定其相互间因果关系的次序的.既然如此,现阶段将旅游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重点产业"的时机便并不成熟.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追求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的安稳,还包括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或者说在当今工作繁重的今天,人们需要通过一些方式舒缓压力,放松心情,而旅游则是许多人的首选。因为旅游可以让人忘却生活中的一切烦恼,是一种很有效的减压法。同时旅游业的升起富饶了许多土地,养活了许多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当前,理论界研究国内旅游的发展一般从以下角度着手: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旅游产业链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7年全国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根据投入产出方法中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列昂惕夫(Leontief)逆阵来识别我国旅游业的"后向关联"产业;根据产品分配系数和戈什(Ghosh)逆阵来识别其"前向关联"产业;并确定我国旅游产业链。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链并非呈"链状"结构,而是表现出"网状"结构,鉴于此,文章提出构建中国"旅游产业网"的发展思路,并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扩展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而构建包含旅游资源要素的旅游业增长模型,通过选取14类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类资源的价值权重,测算出全国和各省历年的旅游资源综合指标.对各省旅游增长的因素分析发现,各省旅游增长方式可分为资本驱动型、劳动驱动型、旅游资源驱动型以及多要素组合驱动型等7类.其中,旅游资源驱动型省份主要位于西部地区,资本贡献大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为考察各省旅游增长方式是否“因地制宜”,文章构造并测算了反映旅游资源相对禀赋的比较优势指标,将各省划分为旅游资源禀赋高、偏高、偏低、低4类.以旅游经济增长的旅游资源贡献率和旅游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全国排序的差值,衡量各省旅游资源利用与其旅游资源禀赋的适宜性,将各省划分为旅游资源依赖过度型、旅游资源开发过度型和旅游资源利用合理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省旅游经济增长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普  岳帅 《旅游学刊》2013,28(7):64-72
人类利用能源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旅游业驱动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发展旅游业主要的环境影响结果之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被相关国际组织和社会各界所关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成为近5年来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外研究综述表明,目前已识别旅游业能耗、排放的重点领域及结构;在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估算研究与情景分析方面形成初步结论。对不同类型旅游交通方式、住宿方式及旅游活动的单位能耗和排放强度等关键性参数取得一般性认识,并识别了明显的国别、地区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基本形成体系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基于国内外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与途径、测算、预测与情景分析及节能减排对策与措施等方面对比研究,作者指出未来国内研究应重点加强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等重点领域能源需求与排放的定量实证研究,加强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的预测分析和情景研究,加快推进旅游业气候政策研究,切实提高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研究水平,提高政策措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期为我国旅游业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境外旅游业碳排放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群  杨兴柱 《旅游学刊》2012,27(1):73-82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热潮的掀起,旅游业作为减碳的重要部门,其碳排放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立足旅游碳排放视角,对国外关于旅游业三大主体碳排放的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的公众认知、旅游碳足迹测度、碳抵消目标及具体措施等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据此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的研究框架,提出旅游碳足迹测度及碳减排等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深入揭示了国外相关研究动态,并为我国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产品质量、环境质量、要素质量、产业增长方式和产业运行质量5个方面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4年以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和产业规模的扩张相比,产业发展质量是令人担忧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三大权威旅游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中国旅游研究的51篇文献进行了综述,确认了现状分析、旅游政策、旅游开发与规划、基础研究、出境旅游以及旅游与政治等六大研究主题,并对每一主题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探讨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termine the mediation between tourism contrib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GMS) (i.e. Cambodia, Laos, Myanmar, Thailand and Vietnam). The sample period is semi-annual data from 1995 to 2013 and is also estimated by bootstrap panel cointegration, Panel Fully Modified Ordinary Least Squares method and the Sobel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riables are cointegrated as three models; economic growth is running to tourism's total contribution to GDP and international tourism expenditure for passenger transport whereas international tourism expenditure for passenger transport is running to tourism's total contribution to GDP. Therefore, this study finds that international tourism expenditure for passenger transport is a mediator and has partial mediation. The GMS needs to develop every economic sector and improve the potential of the transport sector as a regional integration project which suppor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6.
城市旅游业CO_2排放态势及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旅游活动CO2排放的主要集中地。基于旅游者消费视角,文章以深圳市为例,对其2001~2011年旅游业碳足迹态势进行分析。结合脱钩理论和Kaya恒等式,以2011年为基期,模拟深圳市未来旅游业CO2排放量。研究表明:(1)深圳市近11年旅游业能源消费及CO2排放量呈逐步上升趋势;(2)旅游业能源消耗及CO2排放的变化规律与旅游业GDP、游客接待总量有着密切关系;(3)A模式惯性情景下2020年CO2排放将达到1578万t,为基期的1.92倍,与国家的承诺及旅游局的目标背道而驰;(4)B模式绝对脱钩情景下CO2排放增长为零,这是非常理想的模式,但"反增长计划"和"能源生产效率改进"两条道路都走不通;(5)C模式相对脱钩情景下CO2排放是基期的1.38倍,旅游业在维持适宜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和CO2排放状况得到明显改善,C模式是既考虑发展权益又承担大国责任的适宜发展模式。文章最后指出,C模式的实现需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由供给导向向需要导向转型,并采取能源替代、效率改进、技术研发、规制治理和社会创新等综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China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is reviewed. It is argued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which has resulted in fast economic growth has also been the main cause of rapid tourism growth in China. Forecast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arrivals by source country market and destination region within China are generated over the period 2001-05.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is used which combines both time-series and econometric methodologies, termed structural integrated time-series econometric analysis (SITEA).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n elaborates on its present hierarchy of programs,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schools.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objectives, program setup, curriculum design, textbook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It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tudies in tourism are facing, and in conclusion, it explore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its future.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与战略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对气候变化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着潜在的关键性作用。弄清中国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及总量,探明旅游业减排潜力,明确减排的目标,并为之设计切实有效的减排战略,是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因而,设计一套完整的中国旅游业减排的政策框架,提出具体的战略措施,有助于推动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降碳目标的实现。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及旅游业减排政策框架设计面临的问题,构建了概念性政策框架设计思路,提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四位一体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20.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since its recognition as such in 1978, has grown rapidly. This has entailed both ideological and planning problems. The authors, both with extensive first hand experience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illustrate the pragmatism of the Chinese approach in providing solutions and planning the way ahe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