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灵  方创琳 《经济地理》2012,32(11):76-80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王磊  付奎  邓昌豫 《产经评论》2022,13(2):99-116
雾霾污染对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城市空间的合理集聚对促进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具有关键性作用。那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具有减霾效应?基于2007-2018年我国281个地级市数据,运用GS2SLS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雾霾污染具有典型的空间传染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抑制城市雾霾污染。不同城市规模和集聚特征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霾效应呈现不同特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霾效应仅在大城市和特大及以上城市显著,多样化集聚的减霾效果大于专业化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减霾效果显著,而中低端集聚减霾效果并不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促进城市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清洁化等路径实现减霾效应。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一是推动城市间污染协同治理,完善大中小城市一体化环境治理机制;二是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三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不同产业间协调共生;最后要因城施策,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3.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②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③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西部装备制造业作为军民融合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其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军民融合产业的深度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与制造业相伴而生的产业,其产业空间集聚对促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作用日益显著。从产业空间集聚视角,以西部装备制造业为例,基于2003—2014年西部1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的空间相关性显著,西部军民融合产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性,在空间上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依赖性;(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外商直接投资、国家资本占比、信息化水平正向影响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西部军民融合产业升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引导西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可以作为促进西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
张浩然 《财经研究》2015,41(5):67-77
文章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入手,基于2003-2012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取决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跨越了门槛的城市可以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及更好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匹配中提高效率,城市经济总量越大,集聚效益越显著;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在总体上并不显著,随经济体量的扩大呈现倒U形变化.此结果意味着不同等级的城市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需要鼓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应避免盲目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梁军 《生产力研究》2005,(2):160-162
产业集聚理论吸收了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生产综合体理论等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集聚经济和区域分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在论述产业集聚的发生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基础之上,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的产业集聚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7.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创新效应、文化品牌效应,是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基本动因。概括了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际经验,提出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区域服务业体系的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之重要依托;服务业集聚发展是培育网络化的服务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壮大服务业、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力量,也是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服务业集聚区是城镇功能疏解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产城融合、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托;区位条件、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环境等是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发展的基本原因,但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影响往往也是举足轻重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AI改进模型测算创新要素集聚指数,对2004-2013年上海与南京两市的创新集聚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上海作为我国典型的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聚都对地区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高新技术产业对创新活动具有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南京只有研究机构集聚对地区专利申请量有显著正向作用,研发人员和规模企业集聚则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作用。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市场潜力和人力资本不仅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也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AI改进模型测算创新要素集聚指数,对2004-2013年上海与南京两市的创新集聚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上海作为我国典型的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集聚都对地区专利申请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高新技术产业对创新活动具有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南京只有研究机构集聚对地区专利申请量有显著正向作用,研发人员和规模企业集聚则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反作用。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服务业集聚是伴随着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文章以“现代服务业集聚”这一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涉及的14个服务行业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范围,利用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对中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指数进行测算,分析中国现代服务业及内部行业的集聚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服务业区域集聚程度与行业内企业集聚程度存在不一致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与制造业集聚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至此生产型服务业集聚水平高于消费型服务业;中国现代服务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资源禀赋对服务业集聚影响较大;伴随着服务业集聚的发展,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开始显现,部分服务业呈现出地理集聚分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逐步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基于2001-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的影响效应。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产出水平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在空间上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由于地理邻近地区存在空间竞争效应,集聚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的收益较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而多样化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创新产出,但这种促进作用仅在大城市和中部地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何骏 《经济纵横》2008,(3):77-79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上海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涵盖面广、分工与布局合理、功能各具特色、配套设施完善的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服务业结构升级。总结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经验,对于我国其他大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郊区的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是大城市郊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大城市郊区规划产业集群既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又能够得到大城市功能和辐射,是自然和必然的有机结合。本文以上海郊区发展为背景,对产业集群网络创新系统进行了分析,论述了郊区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的互动关系。旨在对城市的建设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的科技服务业在全球得到飞速发展,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的科技服务业组织机构种类繁多,组织形式多样化,为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先进、合理、有效的经验模式。现阶段中国科技服务业产值较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高,今后应积极提升其集聚度,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中国科技服务业集聚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演化特征,科技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集聚现象不明显,科技服务业逐渐向东部、京津和长三角地区以及北京、上海两市集聚;政府行为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具有积极影响,知识溢出具有两面性等。由此,中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应积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作用等,提高科技服务业集聚度,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金融生态从外部整体上反映了金融服务业对于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产业集聚也会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金融服务业通过对经济资源的整合与引导作用,以催化集群内部企业的合作创新、吸引优质资本加入、克服创新中的机会主义倾向等形式推动制造业、物流业和相关服务业等形成产业集聚良性循环;同时,产业集聚通过正的外部性作用、建设优质金融客户群、注重信誉的地域根植、提供金融资产更宽泛的良好应用环境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最终形成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联系;(2)小城镇的产业集聚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高—高(H-H)型集聚多集中在江浙沪地区;(3)产业集聚效率较高的小城镇主要呈现组团化聚集格局,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上海—杭州成为核密度高值轴线;(4)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空间距离、政府投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对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均有显著提升作用,相邻的小城镇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资源争夺,导致部分因素在提升当地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时,会挤压邻近地区小城镇的要素资源。基于此,提出区域均衡发展、构建相关机制、推动城市城镇一体化发展、合理分配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和多样化对经济增长的实际作用,对新常态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构造全要素生产率C-D方程,将产业集聚和多样化纳入生产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对2003-2014年国内十大城市群产业集聚和多样化与第二三产业经济增长实际作用进行评估研究,再通过中观层面产业集聚及区域整体多样化测度对上述评估结果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20.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助推制造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二者协同集聚更是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利用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非线性特征,当前阶段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也具有倒U形特征,中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协同集聚通过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加速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政府经济竞争对产业协同集聚与制造业绿色发展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创新竞争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提升产业协同集聚质量、促进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