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女性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就业市场性别歧视现象有待解决。本文使用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女性整体就业以及不同就业类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女性整体就业,对女性从事非农业工作、第二职业或副业均有提升作用;相比男性,数字经济对女性就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有效缓解了性别就业差异和收入差距;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在个人层面能提升女性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地区层面能提高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进而促进女性就业。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应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以解决女性就业难题并缩小性别就业差距。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行为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农民工外出就业普遍遭遇各种类型的歧视,其歧视行为的特征是明显的,我们可以从社会、政府和雇主三方面寻找带给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危害和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妇女就业情况总体保持良好状态,但就业市场上的性别鸿沟不容忽视,尤其是招聘中女性隐性就业歧视现象屡禁不止,给妇女就业带来恶性影响。妇女就业权益焦虑的现状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缓解,究其原因,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许多对于女性的就业保障只是停留在原则性的表面,背后的症结与困境并未得到真正解决,需要通过优化法律制度、设立相应机构、丰富具体措施、将政策落到实处等共同作用来进一步改善,既需要考虑政策制定对相关利益有更多的平衡,也应在执行落实上更接地气,瞄准"痛点"对症下药,真正实现和保护妇女的平等就业权益。  相似文献   

4.
在解决就业歧视的问题上,法律只是一个刚性最大的手段而已,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提高就业者的劳动技能和权利意识,并辅以之法律作为保障的工具和手段,提高雇主就业歧视的违法成本,进而缓解我国社会当前愈演愈烈的就业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5.
构建就业歧视的公益诉讼制度将是劳动者就业权不受侵害的保障,特别应把提起就业歧视的公益诉讼明确规定为消除就业歧视专门机构的一项法定权利和义务。文章探讨了制定反就业歧视法中的救济机制问题,指出要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实现,就应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并特别强调该法中的救济机制,建议实行并提倡公益诉讼、实行举证责任移转,针对具体行为明确法律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6.
构建就业歧视的公益诉讼制度将是劳动者就业权不受侵害的保障,特别应把提起就业歧视的公益诉讼明确规定为消除就业歧视专门机构的一项法定权利和义务.文章探讨了制定反就业歧视法中的救济机制问题,指出要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实现,就应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并特别强调该法中的救济机制,建议实行并提倡公益诉讼、实行举证责任移转,针对具体行为明确法律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7.
中国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居民地位和等级的差异,导致了城镇居民与进城务工农民在劳动中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农民工合理的工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基于此,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11年的最新数据,对由户籍差别引起的劳动力工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城乡劳动力常见的9个就业行业中,仅因户籍的差异,城镇居民比务工农民年工资性收入至少高5000元;在诸如技术工、非技术工和服务业等劳动力就业集中的行业里,户籍差别的作用使得城镇居民比务工农民年工资至少高3000元。因此,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给予务工农民市民化待遇。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中国1996 ~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城镇单位中最低工资标准的上涨与就业的性别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回答“中国最低工资标准上涨是否导致部分女性就业人员从城镇正规就业部门被挤出”这一命题.研究发现,最低工资标准的滞后影响较即期影响更大、更显著,最低工资标准每上涨1%将导致城镇单位中女性就业人员被挤出0.512%,而滞后一年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上涨1%将导致城镇单位中女性就业人员被挤出1.083%;东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上涨对就业性别差异的影响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有显著差别;中国劳动力总供给增长不能显著改善城镇单位就业性别差异;教育经费和经济的增长将会加剧就业的性别差异;中国2004年《最低工资规定》的实行对就业的性别差异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2008~2010年国家宏观统计数据,对以工资差距反映的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运用加权行业分割指数和因素分解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确实存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行业分割性,这种分割对形成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程度呈逐年加大的趋势。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中国农民工在职业准入方面与城镇职工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导致两个群体的工资差距也在逐年加大。若消除行业分布差异的影响,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将得到提升,以2010年为例将提升23.6%。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面上劳动者就业选择权似乎得到了保障,然而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中却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歧视现象。本文通过辨析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对经典贝克尔歧视理论及其拓展理论进行分析和比照,并由此指出今后理论领域的研究趋势,并期为现实歧视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升和强化大数据在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的到来,新信息科技层出不穷,各个行业的数据信息量爆炸式增长,挖掘大数据潜在价值尤为重要,数据交易平台应运而生。但是当前数据交易平台的发展遭遇瓶颈,在供应链中上游供应商企业不愿意共享数据信息。针对这一现状,采用价格歧视策略激励机制,激励供应商共享数据资源,打通供应商与数据交易平台之间的壁垒,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社会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探讨了失地农民的就业意向、就业选择和社会支持网情况,并提出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转变就业观念、培养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强化就业培训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发债主体所有制性质对公司债发行定价影响的作用机理,从信用评级高估的假设出发,将所有制性质的定价作用区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基于贝叶斯法则得出两个推断:评级高估会导致发债主体所有制性质对公司债发行定价的直接效应;高信用等级公司债发行定价会受到发债主体所有制性质的直接影响,低信用等级公司债则不然。通过对2007—2013年沪深两市公开发行的公司债进行实证分析,推断得到了验证。这些分析有利于剖析民营企业融资歧视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1984-2005年山东省的年度外商直接投资数额和劳动力就业的数据,利用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二者之间只有单向因果关系。即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是促进山东省劳动力就业增加的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这说明山东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并非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外商直接投资看重的是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6.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并且对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和实现规模经营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的使用和普及有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增加其非农就业的概率。但同时互联网又是一项高技能型工具,若不能妥善运用,那么过度使用互联网很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利用2016年CFPS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Biprobit模型验证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发现使用互联网确实能促进非农就业,但使用互联网娱乐频率与非农就业概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证实了在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情况下,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对非农就业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作为典型的东北老公业基地,在过去20年间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就业问题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本立着眼于这一问题,试图研究1991-2011年间辽宁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分别运用定义法和回归模型对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进行了测算,指出辽宁省就业弹性整体下降,存在高增长,低就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工智能给物流业带来了新动力,同时也对物流业的就业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运用2016—2021年A股物流上市公司数据,从微观视角探究物流企业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显著提高了员工数量和员工收入;人工智能通过企业规模这一中介变量,对员工数量和员工收入产生显著、正向的部分中介效应;企业净利润率对人工智能应用起到显著的调节效应。鉴于此,文章对物流企业提出如下建议:注意鼓励和培训员工,关注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优化对外包人员和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猛,各界普遍认为我国已再次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但关于重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看法,却存在一些争论。本文首先从“技术中性”的理论角度分析了重工业发展对就业影响的作用机制和过程,将这种影响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然后构造两个模型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回归拟合以检验这两个效应作用程度。回归结果表明,“替代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资本一劳动比,被证明是一种“索洛技术中性”的技术进步;而“收入效应”会提高全社会的就业量,且作用程度超过了“替代效应”,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文章实证分析了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发现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消费的影响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居民患病就诊概率并降低了居民医疗支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提高了职工医疗支出但对患病就诊无显著影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医疗消费没有显著影响.基于实证分析,提出缩小不同医疗保险差距,促进城乡医疗保险衔接与整合是实现基本医疗消费均等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