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有人说中国没有经济学家,于是媒体开始否认中国年轻一代的经济学者,认为他们不但称不上是经济学家,并且是在打着经济学家的牌子招摇撞骗。但事实上,真正招摇撞骗的是那些自认为有资格评论别人称不上经济学家的人,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中国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是影响我国经济改革进程的三项重要变革——价格双轨制、国有资产管理制、股权分置改革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他被称为不是坐而论道的经济学家,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学院派的条件,是既从书本也从实践中学习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3.
罗力 《市场论坛》2005,(4):47-47
两个经济学家在一起打赌,甲经济学家对乙经济学家说:如果你能吃掉一滩狗屎,我就给你100万元。乙经济学家经不起100万元的诱惑.就真的吃了一滩狗屎.甲只好给了乙100万元。过了一会儿,乙觉得吃了一滩狗屎很恶心,就对甲经济学家说,如果你也吃一滩狗屎.我也给你100万元。甲很心疼那100万元.就也吃了一滩狗屎,于是乙便把100万元退给了甲。过了一会儿,乙经济学家觉得不对味,就对甲经济学家说:我们两个人什么也没有得到,却无端一个人吃了一滩狗屎。甲经济学家想了一会儿说:但是在我们的交换过程中,创造了200万元的GDP呀。  相似文献   

4.
记忆碎片     
《中国海关》2007,(1):116-117
2006年对于世界经济史来说似乎过于平淡,既没有大起,也没有大伏,这让那些热衷于岁末盘点的所谓经济学家少了许多指点江山的兴致。  相似文献   

5.
胥晓莺 《浙商》2012,(13):82-83
作为一位经济学家,辜胜阻没有躲在书房写着各种观点,而是用不停地行走感知中国经济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何帆 《商界》2007,(8):20-20
当你看到很多经济学家和投资机构频繁地开会,反复辩论到底有没有泡沫,而且大多数学者和分析师都告诉你没有泡沫的时候,你就可以肯定无疑地判断,一定是有严重的泡沫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4月25日在南宁说,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整体状况良好,侣绎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其中原因之一是投资冲动怪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话最初出自美国一位经济学家之口。然而,在大都会纽约,“免费的午餐”却的确存在,让囊中羞涩的消费者受益不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所谓“新经济”的利弊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而今,大多数经济学家已有共识:自1995年起,美国的生产率确实出现了强劲增长,而主要原因正是在信息技术(IT)上的大规模投资。然而,对于欧洲和日本,经济学界的共识恰恰相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由于某种原因,这两个经济体并没有出现计算机推动的生产率增长。事实上,上世  相似文献   

10.
孙宏光 《中国工商》2004,(3):164-167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投资实战经验的经济学家很少,经济学家投资成功的机会并不一定比普通投资者高。在金融市场有一个很自意思的比喻——投资就像参加举重比赛;你如果在裁判到来之前就早早地把扛铃举起来在那里等,可能会被杠铃压死;如果裁判来了很久你还没到,你就“误了钟”,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11.
张文春 《财贸经济》2007,(3):43-46,62
本文是对全球部分经济学家有关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所做的网络调查的综述。通过对国外著名财政学者和公共经济学家的调查,我们认为,尽管在学术界对两个学科的认识有所不同,但“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兼容并蓄的。因此,当代“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并没有质的区别,随着经济学发展的进程加速,学科之间交融、分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剧烈,但财政学和公共经济学只是学科发展的演变过程,而没有涉及到理论上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四川物价》2004,(12):26-27
中国究竟有没有房产泡沫?这已经成为一个令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利益相关者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各种信息来看,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为中国的房产泡沫已经形成,分歧只是在于泡沫究竟有多大,以及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加以缓解。与此相反,中国的房产商和官方的主管部门则大都认为,中国并不存在房产泡沫,并且强调从长期来看中国的房价仍然有上升的趋势,所以目前的情况基本上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13.
《四川物价》2008,(11):25
阅读: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针对当前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所引发的争议发表看法认为:很多百姓不理解当今经济运行机制,更不了解金融市场危机的传染性,没有把金融界的崩溃或者危机和自己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块;对于一些学者,如百名经济学家联名反对,他们主要关心的是长远的意义,担心救助之后,未来华尔街金融机构是不是又会冒风险.又会进入新一轮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声音     
《华商》2012,(9):23-23
背景:经济学家巴曙松在2012弘毅全球投资人年会上表示:“中国的投资并未过度,短期来看投资依然是保稳定、保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问题是投资没有效率,今后要破除垄断,挖掘制度红利。”  相似文献   

15.
萧条再现?     
周莹 《新财富》2008,(11):120-121
2008年10月13日,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因其对贸易模式的分析和经济活动的定位研究而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大概从来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像克鲁格曼一样,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光环之前,就能在学术界和民间同时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6.
日元升值严重恶化了日本的投资环境,使国内外投资的投资成本大幅上升。造成投资大量外流,国内投资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导致了日本国内通货紧缩和价格下降。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当时日本有很多改善经济的机会,但是政府没有把握好政策。  相似文献   

17.
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林毅夫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比较经济史的学者来说,一个最富挑战性的问题就是,"在十四世纪.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因为那些被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认作是产生了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所有主要条件,在14世纪的中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市场》2008,(24):44-44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日前表示,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领域的影响是对心理预期的影响。短短几个月,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股价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只能说是心理因素的作用,稳定心理预期变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气象学家说,2005年是一个暖冬。但中国的经济学家恐怕感觉不到这种温暖。关于经济学家标准的争论越来越激烈,11月初,有媒体做了一项“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国内经济学家仅两人,更有12.5%的人选择“谁都不相信”。 这次“信誉危机”足以使每一位经济学家心底陡升寒意,但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张昕竹认为,这场争论实际反映了经济学家分工即将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20.
马涛 《上海工商》2002,(2):56-57
有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只要将企业审批制改为登记制,GDP年均增长30%都没有问题。随着上海乃至全国为顺应入世而在制度创新方面所推出的改革,必将推动上海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