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美等国家,P2P发展较早,监管体系相对完善。目前,我国针对P2P存在的突出问题拿出了专项整治方案,但目前仍缺乏一套长期完整有效的监管体系。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规避风险,为互联网借贷的发展保驾护航势在必行。本文对我国建立完整有效的P2P监管模式进行研究,并适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借贷和信用卡相比,具有门槛低、零首付、额度大、放款迅速和快捷方便等优点,同时也存在高额风险。结合今年六月以来的爆雷时间,我们应当深入反思,切实加强互联网金融平台监管,督促互联网金融加强行业自律、守法经营,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3.
张凯  马晓楠 《中国市场》2015,(3):135-136,142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P2P网贷平台这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具有门槛低、审批快、手续简等优势,但其也存在着小额信贷技术及合法化的风险、金融创新与异化产品的风险、中间账户监管缺位的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和证券化的风险五大经营风险,应该在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监管机构,设立准入门槛,进行审慎监管,进行第三方资金托管,清结算分离以及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等四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一系列网络工具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这一名词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的金融形态在近两年爆炸式发展,P2P网贷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的行业形态慢慢走近大众的视野。但是,由于我国的P2P行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加之该行业的一些特殊性,该市场目前又缺乏规范和监管,所以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本文主要是根据我国P2P网贷行业的特点和发展的现状,对我国P2P网贷平台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技术风险、法律风险等主要风险以及造成风险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加强政府监管、完善征信、建立良好退出机制等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创新模式,P2P互联网金融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P2P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满足了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借贷要求,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的风险监管法规,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和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P2P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对英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讨,提出了对我国P2P互联网金融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的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寒夜对于金融业的影响,在当下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了一个新的讨论与研究的热点。在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的传统金融中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所以这一行业也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本文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的具体建议两个问题出发,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由于使用方便快捷、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互联网金融得以蓬勃发展受到市场的欢迎,但其本质还是金融,逃离不了金融的特性,存在金融风险和互联网属性的双重风险,特别是其中的P2P借贷。近年来P2P跑路、破产倒闭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之大、范围之广,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监管。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中P2P借贷的特征,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包括设立准入机制、重视技术安全、加强经营监管、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开通金融消费者维权渠道。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作为技术进步下的新型金融业态,存在两大类主要风险即基于技术层面的特有风险和传统风险。互联网金融监管至今仍存在法律法规滞后,监管不协调,技术手段落后,监管力度难以把握等问题。借鉴美英两国监管经验,以监管制度及法律法规为支撑;从监管主体、信息控制和优化与保护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改进体系,将有助于完善我国互联网监管制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基于互联网金融的P2P网络借贷已逐渐发展成为个人和企业融资渠道的重要补充。我国P2P网络借贷经过8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但也给监管当局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根据我国P2P网络借贷模式中存在的风险,为P2P网络借贷行业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兴盛,并且发展速度极快。但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金融行业的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仍存在着较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受到金融行业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加强重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科学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方法,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降低风险。本文在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和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金融具有积极性意义,促进了金融脱媒,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无门问题,间接地促进利率市场化,是实现"一带一路"伟大蓝图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P2P网络借贷模式在飞速发展也存在不足,如技术落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欠缺等,这些都加剧了其运行的风险。我国应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促进三网融合,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扩大金融数据库,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建立独立资金平台,解决资金托管问题,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发达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互联网平台正处于发展初期,金融体系监管机制存在缺失,来自于这两方面的风险叠加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频繁出现诸多问题,对其风险监管已刻不容缓。"余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依托于互联网以及金融两大平台,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了风险的来源,并对风险监管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P2P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传统金融借贷固有模式,因其低门槛、高效率、高收益的优势迅速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追捧,并给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活力。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不完善,P2P行业竞争的激烈以及法律监管的不到位等原因,P2P平台存在着多种风险,对营造我国有序稳定的金融环境带来威胁。本文将围绕P2P平台进行相关介绍,主要包括发展现状,风险揭示,并通过以上分析提出总结建议,促进P2P平台健康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冯艳丽 《商业时代》2015,(11):83-84
随着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在我国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基于P2P模式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并找出适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模式。  相似文献   

15.
自2006年我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公司成立以来,P2P网贷公司数量快速增长,由于缺少定位及监管,其行业风险频频发生。通过对2013年全年及2014年前5个月的101家问题P2P网贷公司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P2P网贷公司还存在经营和技术风险、借助网贷平台进行诈骗或资金自融等问题,出现了卷款逃跑、逾期提现、倒闭等现象,致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对互联网金融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我国政府应加快设立完善的监管和征信体系,并加强网络安全,从而促使P2P网络信贷公司能快速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普惠金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在国内发展十分迅猛,各种互联网投资产品、理财产品不断涌现。然而随着P2P平台数量的爆发性增长,P2P平台经营过程中的欺诈、跑路、倒闭的问题时有发生。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广西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广西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归纳出针对广西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的监管措施,并提出规范发展广西互联网金融P2P平台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2015,(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在于征信。然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征信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和监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的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规制路径,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来,已经成为金融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喜人,但是在互联网的监管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几种发展模式,之后详细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逐步建立和完善P2P网络借贷行业监管过程中出现的欺诈风险、操作风险及政策风险,为了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可以通过对P2P网络借贷双方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来研究提高监管系统。本文以国资背景的广西金投互联网金融为例,通过建立互联网金融借、贷、监等多方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研究分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政策的制定和P2P平台相关规则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之一,P2P网络借贷在发展小微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民间借贷阳光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近年来,国内P2P网贷平台运营模式的异化创新却使各类风险相继显现。本文基于P2P网贷的创新出发点,剖析了实质监管缺失之下我国P2P网贷的模式异化问题及其潜在风险,并就完善P2P网贷行业监管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