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具体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如何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寒学子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窘而被高校拒之门外,据《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的公益调查结论显示,2006年有六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上学所需费用。幸而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了对这些学生的资助活动,帮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进入高校深造。  相似文献   

3.
张爱芳 《中国市场》2012,(48):130-131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虽然国家对他们的资助力度不断的增大,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对这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干预和引导,是我们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四个方面即营造平等、互助、和谐的班级氛围和校园环境;开展效果显著的励志教育,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强自立能力的培养;学校多提供高级的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教师真诚关心和帮助学生,深入探讨家庭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4.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参与下,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的资助金额、种类呈逐年增多趋势。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日益完善,也出现了诸如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等突出的问题,阻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实现。在分析了感恩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后,认为感恩教育中目前存在如部分受助学生缺乏正确的感恩意识;部分教育者不够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现有的感恩教育方式不够贴近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构成的教育主体较为单一等主要问题。随后提出资助工作者首先应重视感恩教育的作用;建立资助来源数据库并定期向学生公布;建立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联动教育模式;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感恩教育活动;建立受助学生学习生活随访制度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益创业既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应激励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尝试与努力。本文阐述了公益创业的概念与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活动的意义,并在研究现有高职学生公益创业实践的基础上,从加大公益创业宣传推广力度、构建系统化的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发挥公益性社团的载体作用、提供学生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公益活动提升其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就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公益创业支撑体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本质属性.在我国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下,高校应以资助的公平与效率为原则确立发展性资助理念以实现资助的可持续有效发展,同时多举措加强学生资助工作,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有效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7.
刘莹 《商》2013,(15):388-388,37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职院校主要的生源并且比例也较高,国家对于高职院校财政投入也一直在加大,为莘莘学子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努力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高校职院对家庭经济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会造成有很大影响。文章简单介绍了目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尝试性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商》2015,(3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教育过程中特殊的群体。在大数据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需科学化与精确化,已成为新形势下建设和谐校园一项重要的任务。教育部颁布许多"惠生"政策,"绿色通道"的开设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本论文通过研究大数据时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探讨新模式,寻求新方式进行贫困等级的认定,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更具透明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羽 《北方经贸》2010,(5):135-137
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我国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奖、贷、困、补、减、免”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取的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为更好解决学生的困难,应该建立新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科技转让集锦》2008,(2):93-94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趋严重,而现行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着资助的供给分配矛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应建立以学生为本;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各类资助资源;加大资助力度等具有操作性、效果显著的资助体系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商》2016,(11)
服务意识主要指向服务觉知,指人们在社区、社会、商业服务中体现的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欲望和意识。本文立足于职业生涯发展下的独立学院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研究,首先从独立学生的产生以及发展原因上对独立学院进行了一定的概述,其次分析了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培养服务意识的意义,最后从环境和提升学生服务意识途径上对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服务意识做出了一定的建议和建议,望能为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一点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改革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实行"学生自己缴纳一部分培养费用上学、大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方针。教委将逐步推行公费与自费并轨,实行收费制。要求全国高校在97年前全部完成过渡。收费标准由国家计委价格司报请国务院批准,有消息说在94年试点的平均1000—1500元基础上,每年收费涨幅比上一年最多提高8%。上大学需缴费的观念已为多数人接受。问题是,大中城市的家庭负担一个大学生上学基本不存在问题,而许多农村家庭却有困难。高教中心又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消费水平较高的中心一城市.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配套措施,有些学生家庭的困难可想而知。好在,帮助合格的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并保证这些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教育公平性的要求,一些赫赫名校,如清华大学也做出了"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  相似文献   

13.
许芸 《中国市场》2013,(17):86-87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的财务管理是高校资助工作势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阐述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现状,资助资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完善资助经费保障机制,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勤工助学发展式资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贤芳  赵翠 《中国市场》2011,(44):109-111
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导致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各种影响因子设为认定指标,并按照影响程度确定权重和分值,以此建构以量化测评为主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贫困生能力培养问题是当前高校贫困资助的新问题。本文以西安工程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蓝本,深入细致地调查他们的基本情况和能力培养状况,为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秦娟 《中国市场》2011,(40):173-173,176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迅速扩大,他们中的大多数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经济上的困难,但也有一些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自身气质性格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他们身上显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经济困难常常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引发其它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有多种因素。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高校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非常重要,其中,社会工作的介入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积极采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是一个服务型行业,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职业院校肩负着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是培养旅游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意识的有效途径。文章从隐性课程的含义、内容和作用入手,系统分析了旅游职业教育中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基本内容及旅游职业院校如何进行隐性课程的开发,希望能够为旅游职业院校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在大学学生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进行该项资助目的是帮助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该项工作在实施工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为做好学生的资助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资助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20.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对其进行了持续有效控制,社会经济在实现了复苏后高质量增长。社会经历宏观经济转型调整,金融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对高水平业务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这也对高校学生培养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金融专业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阶段金融人才就业培养方面还有不完善、不科学的方面,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文章以山东高校金融类专业为例,探讨新冠疫情期间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问题的引导,以实现学生更高水平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