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晶  董彦  乔振祺 《中国报道》2009,(10):36-42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各方面代表662人出席会议。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中国海岛县(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12个海岛县(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特点和趋势进行研究;通过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现出各个海岛县(区)总体规模差异及其变动情况;运用位序规模、聚类中迭代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海岛县(区)产业的空间格局分析.发现海岛县(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在原有单核心模式下,—产和二产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格局转变并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三产将成为未来产业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国防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既关乎国家安全、民族安危,又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国防工业是大国重器。本文结合大国国情,探讨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不同时期国防工业对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深化对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理解和认识,拓展大国发展道路的内涵,以期为推动我国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近代银行史研究中,地方银行史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以县域为主要营业区域的县银行,是近代中国地方中小银行中较为典型的一类。研究近代中国县银行,对于丰富近代银行史的学术研究,以及当前地方中小银行发展,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搜集整理大量史料为基础,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研究近代中国县银行的结构及绩效。本文将县银行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诱致性变迁为主,后期以强制性变迁为主。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次级制度,户籍制度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形成于新中国初期,其功能一开始并非是严格控制城乡人口流动,实现城乡隔绝,在经历了一系列功能演变,才形成了现今二元制的城乡隔离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6.
赵学军博士的大作<中国金融业发展研究(1949-1957年)>终于面世,十年磨一剑,其锋可知.读后感到果然不负所望,是我们了解那个时期中国金融的发展与制度演变不可缺少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运事业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如今,我国在世界海运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海运大国。考察我国海运事业的发展和变迁,可以发现,我国海上贸易、海洋运输的强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步性,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依靠"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地位建立其海运大国的发展历程既有相关性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海运格局,并在海运服务贸易方面越来越具有重要地位。不过,面对欧美海运大国的传统优势,中国亟待完善海运战略的政策走向,迅速建立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由海运大国迈向海运强国的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中南财经大学赵德馨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84)》一书(以下简称《经济史》)已于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项新的成果。此书与其它已出版的同类书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使用史料比较翔实。编者曾组织四十多人,用了四年多的时间,收集了我国建国后三十多年来党和政府有关经济方面的文献、领导人的报告或讲话、报刊重要社论、调查报告、统计数字、论文、专著等史料。仅这些史料的目录索引,即达三万多条,约一百万字。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编写大事记、资料长编、专题研究和找老同志、知情人调查、访问、座谈等形式或方式,对已占有的大量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经济目标、生产力发展程度、银企经济收益、政府政策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1949年以来银企之间的信贷关系和产权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出准松散型、松散型、紧密型和渗透型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从各个阶段来看,银企间的信贷关系和产权关系不是线性变迁的,而是分别呈现出“半财政化—财政化—非财政化”和“非自主性与自主性并存—消退—逐渐显现”的动态变动特征。银企关系的变化深刻揭示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演变历程和政策因素在其中的深层次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我国确立了苏联创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即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后,重工业产品定价机制也完成了由市场向计划的迅速转变。1957年以后,在赶超和备战的双重作用下,资源更加向重工业倾斜,而作为维护这种战略的工业产品价格也在计划价格的框架下曲折运行。在这个时期,重工业产品的计划定价存在着导致价格结构扭曲的内在机制,在赶超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总目标下,无论是价格调整还是放权式改革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内在机制的作用。最终计划价格机制所带来的重工业产品价格结构扭曲给工业化推进及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演进相关理论,梳理了上海市产业结构演进阶段与产业政策特征,采集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0年)上海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其内部行业数据,进行产业贡献率的计算,对上海市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阶段划分、政策性发展拐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均衡二三产业发展、正确处理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重新思考重化工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关系等有利于产业政策制定的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城市建设方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国初期的“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 1 94 9— 1 952 ) ;大约 1 4世纪的围绕工业化新建、改建、扩建城市( 1 953— 1 978) ;改革开放前期的弥补市政住宅“欠账” ,加快建设第三产业 ( 1 979—1 990’s前叶 )。 2 0世纪 90年代后半叶开始了提高城市竞争力 ,经营城市的新阶段( 1 990’s后半叶— )。半个世纪的曲折经历表明 :城建方针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对城市的认识曾经偏离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导致城市发展与建设走了弯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共识。未来 2 0年城市化将加速发展 ,城市建设方针的探索仍是长期艰巨的任务 ,及时总结正反历史经验将是探索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 0 0 3年GDP增长 9 1 % ,GDP总量达到1 1 6万多亿元 ,人均GDP突破 1 0 0 0美元。国际经验反映 :进入人均 1 0 0 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 ,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 ,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① 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 ,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 ,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 ;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 ,等等。这表明我国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 ,面临重大战略调整。在这样的时刻 ,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 ,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种最优匹配关系。本文从理论上界定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三级响应模式,中国目前正处于中级响应模式,且即将进入到高级响应模式。统计分析显示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导致城市化响应与理论模式不一致。进一步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研究表明:中国第二、第三产业均能给城市化带来持续的正的作用,但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不能对二三产业的发展起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集聚经济作用来增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1949—2006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形成阶段(1949-1951年)、长期稳定阶段(1952-1992年)、初步改革阶段(1992-1998年)和改革深化阶段(1998年至今).为克服传统政府预算制度的弊端,自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相继实施了多项预算改革措施.但应当看到,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一段时期,还应进一步加强预算控制,增强预算的透明度,确保预算的合规性,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78年以前,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提供农业产品的剩余来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3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乡“二元经济”的解体,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农业剩余来支持工业化和城市的比重越来越低,而通过农民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乡村资源(资金和土地等)来支持工业化越来越成为主体。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城乡关系作了重大调整,使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相似文献   

17.
1949—1978年中国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49—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7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但与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又有一些重要的、特殊的因素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投资长期是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的集中体现。本文从比较长时期发展的宏观层面上考察投资的决定因素,从三个方面剖析政府与市场在中国大陆投资中的作用:政府与市场对投资的直接作用变迁;政府与市场对投资的间接作用变迁;政府与市场对不同领域投资的作用力度。中国大陆投资的历史表明,政府与市场或政治与经济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不是互相分离的,也不是相互对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各种超经济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干预下,特别是政治权力的积极介入,才创造出来的。我国始终实施的是政府主导投资的方针,相对于不同的投资主体和投资对象,在投资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诱导作用比重大小不同。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依然有赖于发挥市场和政权两个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运事业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如今,我国在世界海运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海运大国。考察我国海运事业的发展和变迁,可以发现,我国海上贸易、海洋运输的强弱与经济增长具有同步性,与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依靠"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地位建立其海运大国的发展历程既有相关性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海运格局,并在海运服务贸易方面越来越具有重要地位。不过,面对欧美海运大国的传统优势,中国亟待完善海运战略的政策走向,迅速建立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由海运大国迈向海运强国的良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工业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为全国输送机械、电力设备的重要任务。建国之初,在国家重点投资以及苏联等国的援助下,黑龙江机械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此期间,黑龙江形成了以三大动力为骨干企业的机电、冶金、矿山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