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地产调控政策失效的原因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六条"出台已经一年,我国房地产价格不跌反涨,中央政府稳定房价的调控目标并未实现。从我国房地产立法滞后、存在调控时滞、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及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房地产市场供求矛盾突出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调控房价政策失效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央再三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要建立起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效机制,一些城市政府也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这说明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然而,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几个月了,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房价还在上涨. 从2017年4月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变化数据看,尽管许多城市的房价环比在下降,但是从同比来看,4月住宅的价格基本都在上涨,只有8个城市的房价有些许下跌,下跌幅度都在1%左右,而上涨超过20%以上的城市有17个.  相似文献   

3.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度过金融危机期间的短暂低迷后,我国部分城市再次出现房价上涨过高、过快、投资投机性购房活跃等现象。为稳定市场,防范风险,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相关调控措施。新年伊始,我国房价调控的力度有增无减。当前来看,房价调控政策呈现出两个特点:即有"保"有"控",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谢惠云 《商》2013,(7):206-207
自1998年取消分房制度至今,十几年来房价一路飙升,我国房地产业逐步升温,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调控一路如影随形,但似乎房价像脱缰的野马,越调越高。去年国五条的出台似乎向市场注入了房价下降的信号,但伴随着今年3月份房价的继续走高,房地产市场又一次出现上涨趋势。本文将从房地产供给、需求、政府调控政策等几个方面分析我国房价上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信息与经营》2011,(4X):90-93
<正>从2010年1月"国十一条",到4月中旬的"国十条",再到"9.29新政","政府调控"成为了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词,并贯穿始终。房地产市场特别是房价的走势成为中央政府、开发企业、购房者等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中国指数研究院开展的百城价格指数研究,通过对全国100个城市住宅样本进行紧密跟踪,在每月月初发布上月全国百城价格指数,成为有效反映全国及各级城市房价走势的风向标。2010年6至今百城价格指数走势显示,  相似文献   

6.
对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市场上的共识是,基于20多个热点城市出台调控政策,住房按揭贷款优惠利率上升,以及今年底中国房地产税政策可能出台的预期,上涨了十几年的房地产价格将出现重大拐点,长期上涨周期将逆转为长期的下降周期. 这种观点成立吗? 如果想让房地产价格进入长期下降周期,首先得用税收政策把住房的投资与消费区分开.从目前的调控政策看,尽管提高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控制了二套房的按揭贷款,但只要房价还在上涨,购买首套住房者仍可以通过购房进行投资或投机,而且不使用银行信贷者仍可以进行住房投资或投机.  相似文献   

7.
近来中央调控城市房价力度加大,房价上涨过快的一线大城市的调控措施更引人注目。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采用静态房价收入比、动态房价收入比对北京市房价进行实证考察,并结合近年来北京房价走势,总结分析北京市近期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认为北京市在中央调控精神的基础上制定的控制市场流动性、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实行住房限购等政策定位准确,会对优化房地产市场板块结构、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也相应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是,房价近几年不断飙升,尤其2006年至今,这种上升是“非理性”的,也是难以调控的,这对国家的长久发展不利。政府为了调控房价过快过高的增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复杂的形势,本文试图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分析,探究市场自动调节机制下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模式,并通过博弈模型详细分析了房价增长的根本原因,并为下一轮的调控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国五条"自2010年9月29日出台以来,限购、限贷、房产税、保障性住房、监督问责等"五大利器"在楼市调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来,在这些调控政策影响下,楼市成交急剧萎缩,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已连续两月止涨,虽然二、三线城市房价仍呈现涨势,但涨幅不断收窄。房价拐点渐行渐近。调整需求锐减房价冷热不均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城市的房价远超其价值,已经产生了泡沫,普通家庭已经买不起房却需要房,房奴的壮大势必影响社会的发展。为遏制房价过快增长,抑制炒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和政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从抑制需求、增加供给、加强监管等方面对q-国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全方位调控。该文以房地产调控政策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地产调控的功效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财经界(学术)》2013,(5):96-97
为应对2012岁末、2013年年初一线城市的房价暴涨势头,2013年3月以来,中国政府启动了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措施。3月1日发布的"新国五条"政策,开启了打击房地产泡沫的"第一枪"。但就在一个月前,对"新国五条"中的"出售自有住房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政策,市场上一直争议不断。质疑者认为,对于诸如北京这样以二手房交易为主的核心城市,  相似文献   

12.
2010年,随着系列遏制房价上涨的调控政策出台,房地产市场热度日趋冷淡,消费者观望期有所延长,一些专业统计数据亦显示一线城市成交量环比相继出现大幅下滑。而位于清华大学东200米的红杉国际公寓却逆市稳步销售,众多客户不断通过电话或到现场进行咨询。为何红杉  相似文献   

13.
杭天 《致富时代》2014,(2):45-45
近年来,为了抑制房地产发展的局部过热和房价的居高不下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从"国八条"到"国六条",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就房产税改革而言,完善税收制度无疑是有利于调控政策的贯彻和房地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增长与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房地产市场上出现了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供求结构失衡、土地供应不合理等问题。为了避免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的出现,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将税收、法律、信贷等进行组合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增长。实践表明,税收的政策调控是最明显、最迅速、最有效的。本文将就我国房地产税制的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住房是当前中国最受关注的话题,而快速上涨的房价已成为政府和人民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虽然政府出台了多次强硬的调控措施,在政策高压下,房价暂时得到控制,但是会不会出现反弹,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美国作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已有200年历史,以及房地产市场化十分成熟的国家,其统计数据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仅通过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发布的2010年官方普查数据,汇总50个州及33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住房是当前中国最受关注的话题,而快速上涨的房价已成为政府和人民最受关注的民生问题.虽然政府出台了多次强硬的调控措施,在政策高压下,房价暂时得到控制,但是会不会出现反弹,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而美国作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已有200年历史,以及房地产市场化十分成熟的国家,其统计数据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仅通过美国国家人口普查局发布的2010年官方普查数据,汇总50个州及33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7.
饶盼盼 《商场现代化》2012,(26):104-105
2010年,多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对于家庭购房套数的限制性条款,随后多地纷纷响应,"限购令"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铺开。一方面,二三线城市"限购令"的出台缓和了因过多外部投资涌入而明显升温的本地房地产市场,有效遏制了二三线城市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警惕这种行政手段可能对二三房地产房地产平稳发展带来的潜在隐患。二三线城市要利用好"限购令"政策带来的机会窗口,重新审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策略,切实保障和推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转。  相似文献   

18.
《商》2015,(47):272-273
房价一直以来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而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调控的重中之重。本文选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从2010年6月到2015年5月的"百城价格指数"建立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图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对于全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短期应该关注广州和上海,长期需注意北京和深圳,从而地方政府在制定房地产政策时应当有所协调。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理性繁荣,过高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和可接受范围。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控房地产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价的虚高问题,但是房价过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文章提出了关于楼市调控效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邰佳 《国际市场》2006,(8):13-15
针对我国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长期过热状况,2006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国六条”浮出水面。建设部等九部门《房地产调控15条意见》的公布,是对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的细化和完善。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面临或正在面临房价过高这道难题,他们是如何应对的?未来的上海楼市又将何去何从?[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