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2015,(18):218-219
本文以李某某抢劫、故意杀人案[1]为视角,对既具有自动性又具有被迫性的放弃重复侵害行为能否认定为犯罪中止进行分析,意图通过一个生动具体案例来展开对犯罪停止形态的讨论,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回归至生活中真实的案情,带着规范意识投目光于生活之中。本文通过对案情客观事实的分析以及与法院判决的角度对比,结合法律规范的理论背景,从行为人意志原因、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法律性质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以求对既具有自动性又具有被迫性的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认定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未遂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也尽力为该争议问题的解决路径提供思路与想法。  相似文献   

2.
《商》2015,(16):263-264
在犯罪未遂的问题研究中,犯罪未遂的制度特征是其中重要内容的一部分。意大利理论界在18世纪出现了最早的在犯罪未遂制度,而犯罪未遂制度的处罚制度和概念则是在法国刑法典里第一次记载。到了20世纪的初期,在资产阶级的刑法典中对犯罪未遂制度犯罪进行了广泛的记载。在中国有关犯罪未遂的制度和处罚原则并没有准确的记载。中国的犯罪未遂相关内容在1997年《刑法典》中出现。  相似文献   

3.
阳东 《消费导刊》2013,(11):198-198
在我国刑法中,对犯罪未遂着手的认定是比较难以判断的。本文作者对我国刑法中有关犯罪未遂着手问题的诸多观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认为在对犯罪未遂着手认定的潍中应该摆脱过于落后、僵化的固定模式,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4.
数额犯的本质是通过犯罪数额显现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数额是一种特殊的犯罪情节,在我国刑法中,数额不仅包括犯罪起点数额,而且包括法定刑升格数额。由于连续犯和同种数罪在通常属于处断一罪,这就使得累计数额成为必要,但由于多次犯罪行为有的存在未遂状态,计算犯罪数额时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同时犯罪的停止形态也成为变质疑之处,进而导致司法实践的量刑出现差异。以累积性犯罪数额为前提,综合整体既遂说和整体未遂说,可以克服各自缺点,实现量刑公正。  相似文献   

5.
郭傲 《现代商贸工业》2023,(10):183-18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对毒品犯罪一直采取高压的打击态势,但毒品的数量、吸毒贩毒人员、毒品犯罪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不降反升。自我国确立“严刑禁毒”的刑事政策以来,刑事立法对毒品犯罪先后设置了死刑、量刑时对毒品的含量设置没有明确下限、毒品犯罪的既遂或者未遂形态过于泛化。这一立法模式更是难以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毒品犯罪态势,不论是刑法解释还是补充立法,都有损刑法典的明确性、稳定性、体系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洗钱犯罪主体争议作了论述。从"事后不可罚行为"、预防犯罪、立法原意三个角度论述了洗钱犯罪主体包括原生犯罪主体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蒋苏淮  程亮 《商场现代化》2008,(14):284-286
对行为人主观方面故意的认定是走私犯罪认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同时,也是困扰当前执法实践的一个难题。在走私犯罪"明知"的认定方面,应允许"推定明知";走私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应包括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络关系;同时,走私故意包含间接故意。  相似文献   

8.
《商》2016,(2)
在《刑法修正案九》颁布之前,对考试作弊行为多认定违法行为,以行政处罚的相关规定予以惩戒,但收效甚微,远远达不到威慑作用,以至于各种"作弊门"事件频发,甚至有越演愈烈之势。《刑法修正案(九)》第25条规定的考试作弊犯罪的行为方式涵盖了组织考试作弊行为、非法出售、提供考试试题、答案行为以及代替考试行为,该三种行为分别规定为不同的犯罪,这必将有助于惩治此类犯罪,强化公平公正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9.
《商》2016,(11)
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诈骗罪的既遂认定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现存有:"占有"、"控制"、"失控"、"损失"、"失控加控制"、"控制加数额较大"等诸多学说;司法实践中目前采占有说。然而,司法实践中所采的占有说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各种新型诈骗类犯罪的既遂仍需要具体去认证,刻板地采用占有说明显不足以应对各种新型诈骗类犯罪,因此有必要形成统一认识。通过对诈骗罪本身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分析,以及从法益保护方面来讲,同时结合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认为失控说是诈骗罪既遂认定较为合理的学说,并且对诈骗罪的既遂认定在实务中的运用进行了说明。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各种新型诈骗犯罪层出不穷,对诈骗罪的既遂认定也提出了挑战,对诈骗罪既遂的认定必须落实到实务中。  相似文献   

10.
吕汇 《商场现代化》2008,(6):301-302
商业贿赂犯罪,是严重扰乱市场交易、商业活动的行为,惩治商业贿赂犯罪,是我国反腐败的重点工作。本文以刑法理论为基础,对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及其主体特征等法律问题进行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周芝芳 《消费导刊》2009,(16):146-146
近几年来,国内刑法学界兴起"犯罪有益论"的思潮。犯罪有益论的观点认为犯罪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功能,这种观念极易导致犯罪观的混乱。笔者认为,犯罪有益论的观点不符合客观事实。本文首先列举犯罪有益论的观点,再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和犯罪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对大学生日常校园生活影响显著的盗窃行为等侵犯财产型犯罪案件的频繁发生,针对大学生财产犯罪的现状和类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刘勇 《中国市场》2008,(18):96-97
我国目前刑法理论关于既遂、未遂仍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如犯罪既遂的定义、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表现形式等问题。犯罪既遂的定义应当是一种法律标准;犯罪未遂、犯罪既遂是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表现;而未遂犯、既遂犯是在犯罪未遂、犯罪既遂基础上进一步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张少琦 《消费导刊》2013,(11):210-210
网络盗窃犯罪手段的电子化,犯罪对象的虚拟性,导致对其认定既遂、未遂的标准出现较大争议。本文通过网络盗窃的犯罪构成问题、网络盗窃区别于传统盗窃的特点进行分析,对其既遂,未遂的认定标准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商业贿赂犯罪中“利用职务之便”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眼于商业贿赂犯罪所发生的具体领域,应针对商业活动的固有规律和内在特质,对商业贿赂犯罪语境中的"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扩张解释,凡是对商业活动中交易机会的选择和交易条件的形成发生实质性影响的行为,均可视为"利用职务之便",并以此为标准确定"利用职务之便"的缘由、时机和方式,防止刑事法律制度对商事惯例和商事规则的过度侵犯。  相似文献   

16.
暴力作为抢劫罪和强奸罪中最常见的手段行为,在各自的罪名中却有着并不完全相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暴力作为两罪的手段行为,其实施必须以实现相应的犯罪为目的;暴力行为必须由行为人亲自实施.利用他人的暴力形成的便利条件实施劫财或者奸淫行为,对相应犯罪的成立具有不同的意义;暴力所针对的对象也只能是被害人本人,并且对物的暴力不能构成暴力型的相关犯罪;两罪中的暴力都包括危害人身安全和限制人身自由两种方式,但强奸罪的暴力还要求具有对人身直接侵害的特征;在暴力强度上,抢劫的暴力要求达到“足以抑制对方的反抗”的程度,而强奸的暴力只要达到“使其反抗变得显著困难”的程度就够了,并且强奸的暴力不包括故意杀人。  相似文献   

17.
马钰雯 《消费导刊》2013,(7):172-172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与任意损毁公私财物型的寻衅滋事犯罪在某些方面存在重合。笔者从李某案出发,从行为人的主观心态、行为的起因、行为对象的选择、行为侵犯的客体等方面进行剖析,对二者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8.
金融诈欺犯罪的设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司法实践中对相关金融诈骗犯罪"非法占有目的"举证难的问题,其保护法益应限于金融资金安全,因此"欺骗"行为不应成为独立的入罪评价标准,金融诈欺犯罪应以损失结果的发生为成立要件。  相似文献   

19.
徐国栋  ;任梦琪 《商》2014,(37):260-260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为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但是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却始终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涉财产型犯罪多、共同犯罪情况突出、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等一系列新的特点。本文对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检察院2012年-2014年上半年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调查,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预防与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提出建议,以期对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李昕 《中国科技财富》2010,(8):183-183,180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作为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中的部分个体因其某些已构成“犯罪”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己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需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下面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要采取的预防对策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