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渐从传统工商业向文化产业过渡,尤其在经济下行、去产能化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我国整体经济水平全面振兴,对于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已刻不容缓。也正是在此环境下,湖南省作为我国拥有悠久文化历史传承的文化大省,其产业集群的改革与发展更具有显著的代表性。为此,本文从当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对其文化产业组织现状及产业集群化条件的研究,阐述了湖南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湖南文化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素质提升的水平。该文针对西安文化产业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的状况,从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西安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最终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要将文化产业打造为温州支柱产业,走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是其可行的选择。通过对国内外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理论进行分析,对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集群进行界定,然后对温州现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从发展模式选择、政府政策执行、文化产业集群融合、核心企业和品牌形成、文化创意园区规范运行等方面对温州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沧州市立足大运河文化根基,抢抓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机遇,积极参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来。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在河北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沧州文化产业集群现状的调研,就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制约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从战术上提出了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更好发展的对策,政府要做好政策、规划的制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领文化产业进行创新,文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要转变观念,以文化为载体,做好宣传和对接工作,从而提升沧州文化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东至县是徽派家具的发源地之一,但是目前发展缓慢。本文在了解该县徽派家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当地徽派家具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可行性,提出徽派家具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力图打响"徽派家具"文化品牌,使之服务于经济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6.
《商》2016,(5)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不断攀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吸引着社会各方资金的流入。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还将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指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西安作为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如今社会资本已成为西安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的一个重要力量,因此本文将以社会资本进入西安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现状为出发点,分析社会资本进入西安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加快社会资本进入西安文化产业,助推西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集群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山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经营理念陈旧、人才短缺、创新能力差、产业集聚程度低等问题,明确了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月梅 《现代商业》2014,(17):45-46
随着文化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从多方面分析改制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出发,探索多种形式的途径与方式,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从文化体制改制后企业的后续整体发展与运行现状出发,深入剖析其中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讨适合改制后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与具体方式,更好的推动整个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能够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潜江市小龙虾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潜江市经济的发展,潜江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依赖于经济提供的坚实物质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潜江小龙虾产业集群与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对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艳燕 《江苏商论》2011,(11):146-150
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产业集聚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依托。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现状,推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的快速显现,本文全面搜集整理了2005年-2011年河南省文化产业集聚区的详细情况,提出政府应在园区规划中积极借鉴成功经验,顺应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潮流,认真研究和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政策。  相似文献   

11.
武陵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集群构建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在提升地区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所做出的贡献已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证实。对于武陵民族地区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亟需文化产业集群来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武陵地区的地域特殊性和文化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文化产业集群需要具备市场、资源、人才、资本、制度、创新六个方面的条件。在其发展模式上,可从民族文化资源、主导产业和产品关联等方面入手,创建武陵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以快速提升区域的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委提出打造西部文化高地战略目标。为重庆市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等角度对京津沪渝四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重庆市文化产业与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发展差距;进而为制定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实践表明,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在总结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和浙江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实践,分类提出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并用浙江某一文化产业集群化实践作进一步说明,以期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已被确认为国际学术界的朝阳产业,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总额的30%为文化方面的消费。我国文化产业于上世纪80年底起步,近几年发展迅速。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理,从产业属性入手,界定了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我国构建文化产业集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化资源丰富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发达,面对这一课题,向来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豪的衡阳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系统分析了衡阳文化产业的现状,提出了衡阳文化产业要从规划入手,改变衡阳文化产业的总体规模偏小的问题,并提出了全面提升衡阳文化产业实力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其发展离不开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然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不占优势,黑龙江省近些年也一直在进行着文化产业"走出去",实施着"走出去"策略,然而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效果上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特点和发展现状有关。文章从黑龙江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出发,研究文化产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让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以集群形式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共识,本文以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为研究对象,依照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文化产业集群的特点,初次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并将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由里及外地分为知识要素层、制度要素层、资源要素层以及市场绩效层.本文在对各层次的内涵进行研究和发展后,对各要素层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学东 《商场现代化》2010,(10):120-121
从20世纪后半叶,随着知识经济、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潮流。文化产业对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特殊意义。山东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近些年来,文化产业有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省市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拟对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分析达州旅游产业集群化现状,通过走访和调查收集数据,找出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以政府为视角,探求达州旅游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期把达州建成旅游市场兴旺与文化产业繁荣的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文化旅游中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文化产业产权交易定价难点及解决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化的文化产权交易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和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更易于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文化产业繁荣。而一个科学管理的定价机制也更易于市场化的文化产权交易制的形成。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产权交易的定价难点及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和阐述,提出了克服定价难点的思路,从而为实践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