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查艳玲 《商》2014,(10):179-180
中日关于钓鱼岛的争端由来已久,有关钓鱼岛的主权还牵涉到东海划界和东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也是一个敏感又棘手的问题。不论从历史还是法律角度上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辨的主权,日方提出的关于钓鱼岛主权的主张都是站不住脚的。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主张,以及相关的历史证据和法律证据,来探讨日后钓鱼岛争端解决途径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商》2015,(22)
南极条约体系是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由一系列公约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议措施共同构成的。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南极作为各类资源丰富的"宝库"正日益引起全球各国的关注。因此,随着南极条约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备,了解其中关于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也逐渐具备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类在南极地区的活动越发频繁,南极环境面临多重威胁正承受着来自多方的压力。国际社会,尤其是南极条约协商国渐渐意识到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意识到保护南极环境、维护南极生态系统平衡稳定是人类和平、长久利用南极的前提和基础,必然不能忽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要始终秉持南极条约体系中养护南极资源、保护南极环境、维持南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形成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长久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4.
一“、市场领土论”的基本思想目前,各国经济被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市场容量增加。可以说,由于国际经济障碍的逐步消除,在经济领域世界将摆脱时空的束缚,变成一个没有国界的全球村落。由此产生了以“领土的地域概念逐渐向市场概念转化”为理论核心的“市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CAFTA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入手,对国际投资争端管辖权冲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事方在不同条约下享有的投资权益的竞合是管辖权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不同条约下,同一措施导致的当事方投资利益的减损所产生的多重诉由是管辖权冲突的直接原因;当事方根据其享有的争端解决请求权所进行的多重选择是管辖权冲突的关键原因。文章认为,争端解决方式的选择应考虑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近期发展及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需经过识别和利益衡量两个主要阶段,并应基于尊重主权,利益最优化,以及立足区域一体化、兼顾全球化、稳固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等原则进行利益衡量,以确定具体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在整个WTO运行中的重要性凸显,这引起了各国政府、世界各国法律界等理论及实践部门的高度关注。而由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各国贸易的冲突越来越复杂化,涉及的主体越来越广泛,因此,导致许多争端解决有第三方的参与。然而,  相似文献   

7.
《商》2016,(8)
表演分为视听表演和声音表演。世界各国对于声音表演的法律保护已经十分成熟,但对于保护视听表演的情况并不常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各国在北京共同签订了《视听表演北京条约》,视听表演的国际立法保护进程才正式开始。2014年4月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加入了该条约,正式成为了条约的缔约国。由于该国际条约与我国著作权法法律规定存在一定的冲突,修改国内立法来适应国际条约也变得势在必行了。条约内容中特有名词的定义、视听表演方面权利和救济规定和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不同,也给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经过30年稳定与快速发展,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已成为拥有116家运营商的非政府行业协会组织,在南极的国际治理、南极的旅游业发展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与话语权。在IAATO成立后,南极旅游业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9年南极游客数量达到创记录的74401人。通过与南极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在为南极游客提供陆海空一体化服务与安全保障的基础上,IAATO也一直致力于制定南极旅游标准、规范与指南,为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的顺利开展提供后勤支持,保护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南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南极旅游市场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IAATO商业运行、市场规则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1年7月5日,WTO争端解决机构对美欧墨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争端案作出了不利于中国的裁决,这场稀有自然资源产品争夺的"攻防战",WTO成员方是否有限制自然资源产品出口的权利成为一个焦点,突出表现为国家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与WTO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冲突。一、美欧墨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争端案概述2009年,美国、欧盟、墨西哥正式在WTO框架内向中国提出贸易争端请求,称中国对铝土等九种原材料采取出口配额、出口关税和其它价、量控制,违反了中国2001年加入WTO时的承诺和相  相似文献   

10.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可供交换的货物、服务的增多,以及参与贸易的国家、地区及公司的增加,国与国之间贸易争端在所难免。世贸组织有助于在较为公平和建设性的基础上解决这些争端。如果没有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则各国间的贸易争端只能在双边基础上解决,这极易导致国家间的严重冲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的发展,与世界的交流愈加密切,涉及的国际条约也愈加增加,而其所带来的冲突也在不断增加,国际条约在国内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是与冲突规范有着密切关系的.本文从学说一元论和二元论出发,通过国内外的实践对比,来发现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适用时涉及到的学说,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商》2015,(33)
南海争端本质上是划界问题、即海洋主权权利归属问题。我们不可否认我国对南海享有不可侵犯的主权,但也要注意到当今社会我国面临的和南海有关的挑战,以及与周边国家针对南海问题所产生的争议。因此我国应积极投身于应对南海争端的研究中,建设有效的多边解决南海争端途径,尤其是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南海争端,与南海争端相关当事方直接洽谈如何解决争端,采取分散协议方式,放弃传统的一揽子协议,积极进行与争端国家进行磋商谈判,同时不放弃和平的政治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与包括WTO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内的其他涉税条约争端解决机制之间的冲突,特别是,避免原有的投资者与国家间投资仲裁机制对本国税收主权的过度限制,中国晚近缔结的国际投资协定引入了专门的税收仲裁机制。这一尝试值得期许。然而,该税收仲裁机制仍存在诸多的不足,这可能会削弱其应有的作用。对此,中国应参考有关国家的实践,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刍议国际贸易中的贸易报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争端和冲突日益增多,许多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开始越来越多地采取贸易报复。目前,贸易报复已成为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而要减少各国之间的贸易报复,首先需要真正地认识贸易报复。  相似文献   

15.
谢颖婷 《商》2014,(31):56-56
近年来,发达国家呈现经济整体衰退,中国仍然保持了较快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增无减。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和影响也扩大。但是,打破旧的国际秩序仍然比较苦难,现在世界呈现多极化态势,国家战略力量博弈特点明显。尤其是地区间的摩擦及领土争端对频繁引发,大国间军事竞争日趋激烈,地区军事冲突多发。这种深刻的变革,对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蔡明雪 《消费导刊》2009,(16):140-140
时序更新,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21世纪。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间互相依存关系加速深化,被称为国际经济法首要基本原则的经济主权原则近年来遭到质疑,出现了"国家经济主权不可让渡论"与"国家经济主权让渡论"的争议。在这种新的宏观背景下,经济主权原则和观念是否真的已显陈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之际,长城润滑油正式被指定为中国南极科考船"雪龙号"独家专用油,这是"雪龙号"服役以来第一次使用国产润滑油,标志着长城润滑油在润滑油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表明国产润滑油的产品质量已实现了质的飞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8.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不仅有中国的大量史实佐证,而且也早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但是,有些国家却不断编造各种理由,拼凑一些根本站不住脚的东西,妄图为其非法占领我南沙群岛寻找法律依据。针对这些谬论,我们有必要从国际法基本理论原则和实践来研究南沙群岛问题,证明中国对南沙群岛具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至今,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一直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尽管两者的理论主张背道而驰,但都曾陷入无法挽救经济危机的窘境。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后危机时代,世界亟待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各国亟需择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由此才能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将这两者有效结合将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20.
西欧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随着申世纪中期封建主领地的世袭化进程而确立起来.其主要特征是封建权利时公共权利的最大限度的排斥,领主和附庸间的私人契约取代了国家的公共法律,公共权利沦为私下义务.由于领主-附庸间纵向阶梯型网络的破毁,西欧封建国家的领土界限极为模糊,各国君主不仅对内无法实行统一的管理,对外也不能以主权者的身份进行平等的交往.因此,在封建主义政治结构之下,中世纪西欧便不存在任何完整意艾上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