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RMB/USD及人民币兑澳元汇率RMB/AUD与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及三支个股每日收盘价为样本,运用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了2005年汇率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股票价格走势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及人民币兑澳元汇率与股票价格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股票价格与RMB/USD关系显著且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对RMB/AUD反应显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股票价格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敏感度也因受不同行业因子的影响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刘宁 《现代商业》2012,(24):187
中国人民银行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金融趋势,就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实施扩大浮动幅度。从长期角度来分析,人民币兑美元处于升值的波动趋势,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民币升值,实质上是指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升值,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那么,人民币汇率出现的波动又对中国的经济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3.
正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汇改当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此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走高,人民币升值似乎成为一种常态。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纵深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2014年以来其双边波动趋势已经形成,由此带来的企业汇率风险的进一步凸显令,特别是  相似文献   

4.
《商业研究》2012,(9):105
正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公告,决定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公告指出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发育趋于成熟,交易主体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日渐增强,为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促进人民币汇率的价格发现,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本文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均衡汇率理论模型,该模型回归货币购买力的本质,克服了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选取可比较一篮子商品的困难。经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失调状况的实证检验发现:2005-2010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除2007年、2008年基本处于均衡状态外,其他年份均被高估;2012-2014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被低估,只是各年的低估幅度不同;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高估。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的均值相对于实际汇率的均值在总体上被高估28.03%,名义汇率在中长期存在贬值趋势。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的各年度变化幅度在两国产出水平变动幅度小于ΔM2变动幅度时,主要受ΔM2的变动影响。以上结论对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文从分析人民币升值问题开始,揭示人民币升值的本质.由此,人民币问题引发了我国外汇市场发展问题的思考,该文分析了外汇市场的两大结构,即人民币兑外币市场和外币兑外币市场,阐述在外汇市场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波动将带来的双重风险.最后,从外汇市场不完善的两个角度给出发展外汇市场的决策,即尽可能地增加外汇交易中心交易的货币兑换,以及发展外汇衍生品市场,增加规避外汇风险的手段.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措施,参考国际外汇市场的发展标准使我国外汇市场真实有效地反映汇率的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7.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人民币汇率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黎 《商业时代》2007,(6):69-71,110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将是较长时间内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选择。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可能会表现出一定的“跳跃性”。本文在深入分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不对称性)及其演进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动趋势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非对称性"特征。通过构建ARMA-GJR模型实证检验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的特征,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波动具有正向"非对称性"特征,即市场对人民币升值和贬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反应,人民币升值会给市场带来更大幅度的波动。最后针对汇率波动"非对称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汇率改革虽有中断,但是逐渐向前推进,并稳步提速。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向前逐步迈进。2012年4月16日,央行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格浮动幅度从5‰调整至1%,推动了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即汇率的稳定性降低,有利于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局面,促进人民币双边波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呈双向波动中整体小幅贬值的趋势,预计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在6.05-6.40之间,波动频率将加大,人民币相对其它货币仍将保持强势.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处于弱势复苏中,呈错综复杂态势,欧元区经济回升疲弱,日本经济复苏动能减弱,新兴经济体走势分化加剧,美国经济确定性复苏,其量化宽松政策正式退出,加息也有望在20 1 5年实施.另外,全球资金重新流动,美元汇率快速升值,欧日以及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竞相贬值,致使货币战争硝烟弥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改过去单边升值的态势,双向波动加剧,同时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呈上行态势.2015年人民币汇率将何去何从,需评估内外形势变化,才能穿过货币战争弥漫的硝烟,看清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  相似文献   

11.
程蕾 《商场现代化》2013,(9):183-185
随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日趋频繁。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以及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汇率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成为当务之急,选择合理的外汇风险计量与预测的方法是外汇风险防范的重要前提。本文选取2010年6月19日至2012年6月19日期间485个交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选用基于GARCH类模型的VaR模型对人民币波动的风险进行计量,并通过准确性检验,得出人民币汇率风险计量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2.
2006年5月15日,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1美元兑人民币7.9982元,创下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新高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间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6月~2015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上证综合指数日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存在股票市场到外汇市场的短期单向引导关系.基于二元GARCH-BEKK模型和Wald检验,发现股票市场与外汇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1美元兑人民币7.9982元,创下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新高点。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8月11日完善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即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意味着中国汇率制度将更具灵活性。自8月11日以来,人民币连续三天累计4%的贬值,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此后央行通过对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干预,人民币汇率基本  相似文献   

16.
自我国实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增加,汇率的波动更加频繁,而汇率的波动使我国外汇市场出现了羊群效应.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收益序列,建立GARCH和EGARCH模型,研究我国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现象.结果表明,汇率收益波动的聚集性确实反映了外汇市场的羊群行为.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汇率改革一年多来,人民币一直保持缓慢升值之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07年4月17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7.7349元人民币,较2005年7月21日升值首度超5%;人民币兑日元汇率中间价为100日元兑6.5070元人民币,升值约11.7%。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对  相似文献   

18.
"811汇改"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宽幅波动的趋势愈加明显,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逐渐加大。因此,在错综复杂的汇率形式变化下,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变得越发重要。文章结合自身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经验,提出一些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策略,以期为相关主题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贸易》2014,(4):14-14
中国人民银行3月15日宣布,央行决定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自2014年3月17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江苏省外贸进出口企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2005年7月21日,我国拉开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序幕,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适当释放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允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波幅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