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值我国物权法起草之际,学者们对物权行为理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本 文从物权行为的概念、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三部分论述物权行 为理论,试图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蒋晓云 《中国市场》2011,(44):144-145
从具体案例出发,运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将物权行为有因性、物权行为无因性、物权变动无因性与善意取得制度联系起来,并力图使两者达到协调。在承认物权行为有因性的前提下,要辅之以善意取得制度;在承认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前提下,要辅之以债权侵权制度,同样也离不开善意取得制度的辅助;在"物权变动无因性"的前提下,则无适用善意取得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商》2015,(38)
物权行为理论是德国民法典一项重要的理论制度,有崇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首先从介绍物权行为理论的内涵入手,基于其无因性和独立性进行简要探析,最后在中国的本土适用与否得出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朱剑威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0):256-257
分析了物权行为无因性和善意取得制度在保护交易安全过程中各自发挥作用的机理、相互关系和各自所呈现的问题,并据此建议划分两项制度所作用的范围,在需要登记作为生效要件或者对抗要件的不动产和重要的动产交易中适用无因性理论,而在动产领域适用善意取得,从而建立合理的交易安全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陈曦 《商》2012,(9):158-158
近年来,关于物权法的讨论在我国民法界从未停止过,成为众多热门话题之一,物权行为理论、物的种类、物权变动模式等问题是其中的焦点。而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在这选择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的难点和理论困难,如我国是否完全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和无因性,登记和交付是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还是成立要件等等。本文主要从物权行为变动模式来阐述我国物权立法该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6.
赵恩忠 《商业研究》2002,(24):53-57
追及力作为物权之效力 ,有其独立性。在物权法逻辑体系中 ,与公示公信原则、善意取得制度以及物权行为无因理论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从追及力的角度考察各国的物权立法 ,有偏重于对事实物权 (真实物权 )保护者 ,有侧重于交易安全及善意第三人 (法律物权 )保护者 ,法律价值的体现各有千秋。我国无物权法传统 ,在未来的我国物权立法中 ,应结合我国国情 ,平衡真实物权人与法律物权人之利益冲突 ,在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选择中关注追及权的设计 ,以使立法更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我国应采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以公示公信为原则 ,以善意取得为补充来构建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票据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信用时代的流通媒介,在加强商业信誉,资金周转,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经济的发展使票据应运而生,法律的构建促使票据流通和票据使用安全之间达到平衡,而实现这一功能的制度即为票据无因性和相对性。本文着重阐述票据行为无因性的基本原理及制度功能,票据行为无因性的相对性在法理上、实务中的具体情况。最后,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分析说明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是票据法的一大特色,不仅在保护现有持票人与票据义务人最基础的当事人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国际经济的大背景下、司法实务的需要情况下也应高度重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  相似文献   

8.
万静 《科技转让集锦》2008,(16):101-101
票据无因性是票据法的重要原则,是指持票人不必证明其取得票据的原因,仅依票据上所记载的文义就可请求给付一定的金额。  相似文献   

9.
张月利 《商》2015,(3):206-207
我国法律对交易安全的维护实质上是确定一种稳定的物权状态,包括物权动的安全和静的安全。物权的静的安全是通过物权公示原则进行维护的,动产为占有,不动产为登记,而动的安全则是通过物权行为理论和善意取得制度进行保障。我国立法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因而善意取得制度担负起保障动的物权安全的重任。善意取得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为保护非法律行为条件下第三人的正当利益而设的理论和制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切物权变动条件下对第三人保护的理论和制度。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合同之债而产生的物权变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极其频繁,与之相联系的纠纷也很多.物权变动区分原则把一个完整的物权变动过程中的行为区分为债权行为和物权行为,债权行为受债权法的规制与调整,物权行为受物权法的规制与调整.物权变动区分原则是处理合同效力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物权变动的理论基点.本文从物权变动区分原则的视角,结合案例,阐释了合同生效与物权变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保护私人物权及其行使,必须制裁侵犯私人物权行为,本文对侵犯私人物权行为的特征和构成做了一定的探讨,为认定侵犯私人物权行为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晶 《商业科技》2010,(32):102-103
为了有效地保护私人物权及其行使,必须制裁侵犯私人物权行为,本文对侵犯私人物权行为的特征和构成做了一定的探讨,为认定侵犯私人物权行为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翟小康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1):263-264
票据无因性原则是现代票据法的灵魂,也是世界票据法的基本原则,已被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所确认。我国《票据法》自颁布以来至今,关于我国票据法是否坚持了票据无因性原则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分析了我国《票据法》、2000年11月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学者的著述,认为我国票据法坚持了票据行为无因性。  相似文献   

14.
《商》2016,(14)
对于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大体上可归结为两类立法模式,一种是意思主义立法模式,另一种是形式主义立法模式。由于对待物权行为的态度不同,形式主义立法模式又进一步发展为债权形式主义和物权形式主义。不同的立法模式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区分原则。随着我国物权法的颁布,我国债权形式主义下的区分原则也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5.
董佳清 《现代商业》2012,(13):94+93
票据无因性原则为世界各国法律所公认,对票据无因性的探讨主要是对票据行为无因性的探讨。坚持无因性原则的时候,也应该考虑无因性原则的例外,以解决票据流通效率和安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票据是商品的产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而发达。票据无因性是信用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并对信用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票据无因性作为现代票据法的基础原则早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承认。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票据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探讨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可以促进这一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申林路 《商场现代化》2006,(5X):233-235
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债务责任由最初的人身责任发展的现代的财产责任,债权由此取得了完全的经济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更大规模的财产作为资本进入流通的需要,真正实现债权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于使债权如货币一般取得自由安全的流通性。而其流通性的关键,则在于通过利用法律上的无因性理论维护受让人权利。无因性可别为外在无因性与内在无因性。尽管前者更为广泛的在物权法及票据法上被提及,后者则事实上乃无因性之核心。通过对债权无因性的法律实践历程的观察,实现债权的无因性关键在于四个方面:实现债权客观要式性、记载效力的判断采完全的客观主义原则、允许恶意或重大过失的例外,以及不当得利法理论的适用。  相似文献   

18.
在民商事活动中,要发生物权变动的法律效力,就须有符合法律的要件,对于依买卖契约等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方式,由于各国立法模式的不同,其方式或要件也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物权行为模式,债权意思主义的非物权行为模式和债权形式主义的非物权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9.
票据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票据无因性的含义、确立票据无因性的原因,以及我国对此的相关规定入手,对票据的无因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申林路 《商场现代化》2006,(15):233-235
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债务责任由最初的人身责任发展的现代的财产责任,债权由此取得了完全的经济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更大规模的财产作为资本进入流通的需要,真正实现债权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于使债权如货币一般取得自由安全的流通性。而其流通性的关键,则在于通过利用法律上的无因性理论维护受让人权利。无因性可别为外在无因性与内在无因性。尽管前者更为广泛的在物权法及票据法上被提及,后者则事实上乃无因性之核心。通过对债权无因性的法律实践历程的观察,实现债权的无因性关键在于四个方面:实现债权客观要式性、记载效力的判断采完全的客观主义原则、允许恶意或重大过失的例外,以及不当得利法理论的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