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城市就业渠道和新增就业岗位的来源.非正规就业比重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国就业的最主要的模式.本文以实证研究的视角,结合文献数据,探讨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脉络、规模与构成,并提出了促进非正规就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马杰 《中国纺织》2014,(8):112-113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指出,党中央十分关心新疆的就业问题,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工作,一年多来进行了多次研究,反复论证,发布《关于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新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2023)》等文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关注了中国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对劳动就业,尤其是城乡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产业技术选择过高的资本深化倾向不利于城镇就业,产业发展要在城乡就业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需进一步提高技术选择的自主性和技术进步的内生性,推动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此外,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城镇就业,但作用仍需加强;城镇就业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变动关系;农村投入未对城镇就业表现出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创业不单是创业者个人创下自己一份事业、产业,而且创下多个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减轻了政府就业工作的压力。大多数的异常活跃、自主经营的小业主吸纳新增失业人员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是创业者的基础力量,是创业带动就业的主力军。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条既有效增加就业、又增加经济社会快速增长的良性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潍坊市寒亭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认识,认真总结近年来该区创业带动就业的经验行业做法,进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出对以后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第三产业整体和内部两个维度,对河北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就业弹性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借以发现河北省重点发展行业,为今后河北经济的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发展整体上促进中国就业,在第一产业减少就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智能化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创造效应不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现今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研究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就业难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与就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衍生出两组假说:“技术创新破坏就业假说”与“技术创新创造就业假说”。本文立足于制造业,从“劳动生产率”视角,建立了技术创新、就业与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与就业在制造业企业发展中是一对共生体,支持“技术创新创造就业假说”。具体表现为:技术创新水平与就业质量始终与制造业企业发展显著相关;劳动生产率越高,制造业就业结构越倾向于高级化;技术创新与就业的交互作用在选择走高质量发展路径且劳动生产率高的制造业企业中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牛方 《中国纺织》2014,(11):126-127
金秋时节,新棉采摘,新疆的棉农及纺企今年有着别样的心境。以国家为政策主体推动的纺服产业发展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新疆自治区为加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制定下发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意见》,形成了《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规划纲要(2014年~2023年)》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2014年行动方案》。三大文件一步步推进了纺服产业在新疆的落地。  相似文献   

10.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一部分社会成员沦为弱势群体。而社区就业有门槛低、服务周到、针对性强的特点,这使得它成为弱势群体在空间上的沉积点,是对弱势群体进行就业扶助的一个重要平台。从德国的实践可以看出,社区可以很好的给予弱势群体就业扶助,帮助其实现公平和体面就业。德国先进的做法及经验对我国弱势群体社区就业扶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服装专业创新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业率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服装成为了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的热门专业,该专业今后的就业情况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对此,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地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进行创新教育。文章通过对服装行业发展以及高职服装专业教育现状、学生就业能力、创新教育等方面进行探究,希望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平衡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广东产业结构转变升级,外来劳动力迁入量加大,广东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总结分析了历年来广东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变动规律和特点,发现广东的就业弹性在不断上升,3次产业间的就业人员的比重仍有调整的空间,3次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也在不断趋于合理化.要使广东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能够加快,就要发展能够充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的产业,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建设中小城市、郊区,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就业能力假说——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敬宝 《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0):124-127
人力资本理论无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圆满的解释,其原因在于前提假设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力假说在否定教育同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从单个大学生的角度,就业结果取决于就业能力的大小;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就业结果取决于相对就业能力的大小.这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就业歧视在中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如何有效地治理就业歧视是一个值得人们探讨和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日益凸现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现有法律对于就业歧视的规定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予以完善。就业歧视能极大的影响社会发展,因此,我国应根据现有国情、立法,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需求,区域发展离不开地方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通过分析当前纺织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发展的定位与特点,联合企业共同细化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下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对促进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及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6.
樊元  胡磊 《工业技术经济》2012,31(8):140-145
通过构建VAR模型对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协整分析表明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同互动关系。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表现为相互促进的累积过程;劳动力投入是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业人数的增长对第三产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具有很大的就业吸纳空间。最后根据就业吸纳弹性来阐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职业指导模式的构造,是高职院校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为高职大学生求职、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内科技及采矿业较为发达的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省份层面的就业量以及煤矿智能化水平,通过基准回归分析了煤矿智能化对就业的影响和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化采矿能够显著提升采矿业就业;异质性检验发现,智能化采矿对东部具有显著影响,但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背景,提出促进智能化采矿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包括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及加大创新力度以提升智能化采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匹配了2009—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据库和中关村企业调查数据库,聚焦于考察人工智能对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促进就业,这一研究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微观机制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进而提升企业就业水平。拓展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提升了高学历员工、年轻员工、新员工占比;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不同细分技术领域和不同类型企业间存在异质性:相较于专家系统及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明显;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企业规模较大、出口规模较大,以及国有和集体所有的企业中更小。本文基于专利数据对企业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进行测度,将研究样本拓展至包含服务业企业,从企业市场规模扩大的角度拓展了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微观机理,为企业实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政府制定人工智能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张红 《工业技术经济》1998,17(5):10-11,2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三者关系,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在就业问题上笔者以为应重视以下问题的研究。 一、控制失业应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劳动权是基本人权。联合国在“人权世界宣言”中,把保障人类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权利,即劳动权置于突出地位,其中特别把劳动者失业时获得保护和再就业条件作为全球努力的目标。联合国从“第二个10年(1970-1980)国际发展战略”开始给予就业以格外关注,世界各国也将就业由过去的间接目标上升为直接发展目标,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主要目标,并将提供生产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和提供公共服务这三项内容作为“满足基本需求”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注重就业的发展战略,不仅是注重解决贫困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加速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