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定西市、天水市和北京市延庆县的小额信贷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小额信贷供给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完善和改进小额信贷供给。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定西市是一个贫困干旱地区,马铃薯产业是全市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中国薯都”的宏伟构想。我们定西市工商局乘势而上,在实施品牌战略上大做文章,先后帮助指导注册了“定西马铃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一系列马铃薯产品商标,为“中国薯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品牌支撑。  相似文献   

3.
旅游扶贫既是一种经济扶贫,又是一种造血式扶贫。现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提出在适合旅游扶贫的深度贫困地区,以旅游扶贫方式帮扶区域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必须思谋充分发挥旅游业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把贫困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其他各业深度融合,补齐深度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挖掘优势资源深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精品欠缺等短板,以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4.
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普惠金融是金融扶贫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全国扶贫攻坚区定西市为例,构建了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门限面板模型对普惠金融与贫困水平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定西市普惠金融对贫困水平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只有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门槛值后,普惠金融才能显著影响贫困水平。  相似文献   

5.
《商》2015,(29):81-82
贫困是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甘肃省是典型的贫困省份,其贫困问题复杂多样,且多集中在农村。在新常态下,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从当前甘肃省农村贫困问题存在的新特点出发,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战略,因地制宜地针对甘肃省情省况,探寻解决甘肃农村贫困问题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阳  陶金  高真 《商场现代化》2012,(31):160-161
定西市内官营镇立足区域优势,蔬菜产业发展规模较大,蔬菜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蔬菜产业给当地带来了许多正面的经济效益。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定西市内官营镇蔬菜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了促进定西市内官营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建议人: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县长杨东等10位代表承办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全国人大代表张令平等10位代表建议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和关键举措,累计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3.7亿元,帮助2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村消费水平的发展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甘肃省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消费市场巨大,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实现经济增长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变参数模型的方法对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及甘肃省GDP增长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农村消费水平与区域GDP增长成正相关关系.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对耐用品消费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开拓甘肃省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7.85%,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然而,目前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消费观念落后、市场管理混乱等问题制约了甘肃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消费观念的引导、加大财政投入以及完善相关法规等手段可以改变当前的这种局面。  相似文献   

10.
"农民真穷,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根源是农民的权利贫困,农民土地产权贫困是权利贫困的核心。消除农民土地产权贫困,保护农地产权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激励农民增加投资、建立良好信用和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消除农民土地产权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三元农地所有权制度和农地承包权的物权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甘肃省75个贫困区县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人力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甘肃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并不均衡,并得出了"人力资源质量因子""人力资源配置因子""农民人力资源投资因子"和"潜在人力资源因子"四个方面各有优劣的结论,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国家推出乡村旅游的贫困农民扶贫政策后,政府经过对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业正在进行范围性扩展。文章对乡村旅游模式进行简介,指出乡村旅游对贫困农民扶贫存在资金不足、人口外流、乡村贫困人民思想固化等问题,并对乡村旅游的贫困农民扶贫政策创新。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贫困农民扶贫政策实施,经过乡村旅游长时间运作,可有效改善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提升乡村地区的资金流动性。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甘肃省酒泉地区,了解了"新农保"支付意愿的相关情况,分析出了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有农民倾向的养老方式、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情况、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熟悉程度以及农户家庭年收入,并基于此建立因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确定影响支付意愿的主、次因子(附属因子)。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其核心要义是机会均等化的共享式经济增长。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文章运用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对甘肃省城乡收入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收入中存在的问题,从包容性增长的理论视角,对实现甘肃省农民增收的路径做了探索,基于包容性增长的五个观点对促进甘肃省农民增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牛静静  叶云 《现代商业》2012,(16):72-73
本文以定西市主导产业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作为定西市的农业主导产业的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其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根据研究内容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从而为政府和投资者未来的而投资行为提供有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知秋 《现代商业》2012,(17):8-15
应该说,当前是农村政策最好的时期,农村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农民最有用武之地的时期。但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农民“能力贫困综合症”还严重制约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现阶段农民的弱势与贫困,不是简单的收入低下问题,而是他们实现自己意愿的能力的短缺,是他们民主能力的贫困、知识能力的贫困、信息能力的贫困。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反贫困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婧 《市场周刊》2004,(9):133-135
结合我国目前城镇贫困居民和贫困地区农民的现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探计了贫困产生的三方面原因;禀赋差异、失去健康、失业或就业水平低等。针对原因,提出了包括普及初等教育、加大对适龄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劳动力合理流动和提供基础性的医疗卫生服务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们甘肃省定西市物价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的工作目标,结合"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积极发挥价格工作的服务职能,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为  相似文献   

19.
制度成为农村贫困新的致贫因素。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其中正式制度主要属于国家政策层面,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不仅兹事体大且变革非易事。而非正式制度包括农民思想观念、家(宗)族势力、富裕户崇拜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要从根本上改革导致农民贫困的不合理制度设计才能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20.
新农合对引导贫困农民对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均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提高了其对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度。但新农合当前的补偿力度尚不能完全保障贫困农民的合理医疗服务需求。本文就此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