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对2007-2012年瑞丽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的实证分析表明,瑞丽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表现为不协调,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增长是建立在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降低的基础上。瑞丽试验区应针对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健全城乡土地存量监管,加强贯彻土地差别化管理政策和存量用地的盘活与利用,加大补充耕地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投资,以实现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的协调发展,保证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2.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法对2005年-2012年辽宁锦州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锦州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均有富余,但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较弱且均超载;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自2005年以来一直处于富余状态;在2010年后,承载力所能承载的人口富余数出现逐年上升。在社会经济资源方面,锦州市还存在产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因此应加快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及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有效推进全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日趋突出。文章基于改进的资源相对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运筹学线性规划软件,以全国为参照,用数量分析了云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和各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差距。结果表明:(1)云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处于富裕状态,其承载力较好,未来人口发展空间潜力较大;(2)各州市中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相对综合承载力超载,而不发达的地区往往资源承载力处于富裕或非常富裕状态。以此揭示云南省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和资源的状况与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商》2015,(34)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2003-2013年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演化过程。根据研究结果,分析了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方法,计算1998—2008年青岛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表明:分别以全国、山东省及沿海省市为参照区,青岛市综合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我力贡献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经济区域、一定时期内,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人口、资源和生态各要素所能承载的经济社会总量的能力.本文采用相对优势的方法计算了广西省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认为广西省的资源环境经济承载力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用高额的资源环境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之间并非相互独立的指标权重确定问题,首先从土地生产、土地资源、土地环境、土地人口规模等七个方面构建了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能够反映要素之间关联影响关系的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构建了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最后应用一个数值模拟分析例子演示了提出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验证了方法的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对其进行整治和管理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宁夏地区来说,土地资源整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宁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在对国土整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些许法律上的建议,希望能为国土整治提供法律理论.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环境、资源的关系。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对环境恶化、资源衰竭等问题造成的影响相对以往有所弱化,但鉴于环境污染程度已经超过环境承载力,我国能源、资源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绿色经济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紧缺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多指标综合分析法,构建了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状态评价法,并依据哈尔滨和沈阳两个城市2016年的统计数据,分别找出了影响两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短板因素和制约性因素。结果显示:哈尔滨市和沈阳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均在水土协调度、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和人均道路面积上面临严峻挑战,这为促进两市资源共享与合作,有效提升该区域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完善本土乃至整个东北三省的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地区集中了绝大部分的外贸加工企业,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产业配套水平较低、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其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很小。近些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已达上限,土地、水电等资源和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发展加工贸易的比  相似文献   

12.
浙江义乌"专业市场+会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极具特色,在土地、资源、人力相对缺乏的条件下,通过创办市场,发展会展产业,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被誉为"无中生有"的发展模式。发达的会展与贸易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逐渐壮大的浙中商圈、藏富于民的城乡一体化经济都是义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色。这些经济现象背后,剔除贫困的"诱变"因素之外,温州模式的影响、义乌的人文精神是最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针对济南城市发展的现状,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子系统中选取相关指标,构建了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2006—2012年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承载力与社会承载力持续上升,对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影响较为显著,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制约着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大幅度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必须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城市经济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来提高济南城市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印度同为世界的两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在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源结构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多领域内有着相似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途径,在经贸交流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两国相对"爆发式"的经济合作态势更为中印经济全面合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揭开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在理论层面,多角度、宽视野针对职业教育与经济转型、社会演进、产业升级间互动关系及耦合机制的研究相对不足.然而,破解我国能源资源瓶颈、环境承载力不足、技术空壳化、就业压力等诸多问题需要走创业引领型经济之路.与创业型经济的耦合使职业教育承担了更多的使命,赋予其更宽泛的内涵.文章指出,职业教育应注重"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双重能力的培养,承载创业创新、产业匹配、社会融入三重功能,树立四维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韩书艳 《现代商业》2011,(7):162-163
温州地区在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资源相对匮乏,不利于经济发展,然而温州却走出一条通过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新路子,形成著名的"温州模式"。本文尝试用企业家才能配置的观点解读温州模式,总结出企业家才能有效配置的经验,希望该经验对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问题是我国农村的重大问题,土地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土地实现了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转变,这其中涉及到土地权属、土地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等问题。本文以佛山市南海区的土地股份合作制为例,试图呈现经济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意义的土地产权改革过程。我们从中发现,南海的农地产权改革实现了从最初农地产权权能相对单一、模糊和残缺的土地产权形态到产权权能相对多元、具体和丰富的产权结构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的区别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分区与经济区划分都是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手段。土地利用分区是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土地实行用途管制,研究的是土地资源;经济区划分是根据某些产业部门在某些地域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或对其有利的发展条件,将相关区域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研究的是经济部门。土地利用分区是经济区划分的基础,经济区的划分是对土地利用分区成果。准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土地产权是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一般用"权利束"加以描述,土地产权包括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权利,它们可以分散拥有,当聚合在一起时代表一个"权利束",包括土地所有权及与其相联系的和相对独立的各种权利,如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等。文章根据格罗思曼·哈特莫尔理论,土地所有权可以概括为经济及政治所有权,并且将此关系量化为数学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晓霞 《商业研究》2005,(12):49-5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环境生产为前提,以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生产活动中,推崇3R化生产方式,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个方面都已经历了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因此循环经济应该成为中国在未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